徐曉慧 湯鐸
(1.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徐州 221000;2.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102)
公共體育服務是指政府、社會民間組織、企事業單位以及個體提供的以無償為主,以有償為輔的非營利性基本體育服務活動,有著較強的公益性特點。目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多個實質性問題,相關部門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公共體育服務建設,從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重視度,革新傳統觀念等方面著手進行改革,以此來有效推動我國公共體育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為我國人民群眾享有的公共體育服務權利提供科學保障。尤其是在當前新時代,全民健康以及健康中國發展背景下,加強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需求,也是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體育公共服務是指體育公共產品及服務行為的總稱,也是公共體育組織及公共體育服務人員,在人民群眾參與體育活動時提供的體育產品和體育勞務。公共體育服務的定義,可綜合概括為政府將現有的公共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體育需求提供的公共體育產品及服務行為,旨在真正將全民健身理念及相關目標落到實處。在新時代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國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相關部門已明確規定,將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作為推動新時代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根本任務,而公共體育服務就是履行我國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舉措,其同義務教育、公共衛生一樣,推動公共體育發展也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
不少地方政府部門在開展日常管理工作時,普遍面臨著公共體育服務經費短缺的問題。盡管國家管理部門已針對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現狀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多次召開了會議活動,旨在真正將公共體育服務落到實處,為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合法權益提供基本保障。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多個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國體育產業資金投入高、產出低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大部分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普遍存在缺乏公共體育服務經費的問題,嚴重阻礙了公共體育的發展進程。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原本就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其中涉及公共體育服務的概念組成,公共體育服務及產品的供應,公共體育服務運行機制等多種要素。而這種過多的要素無形中限制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使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存在多個方面的缺陷,無法真正意義上保證公共服務體系的完整性。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管理者會認為公共體育運動只是人民群眾強健身體體魄,滿足自身運動愛好的私事,并不需要為此付出時間與精力。另外,部分地方政府的體育管理部門在開展公共體育運動時都傾向于競技體育,其面向的群體也僅僅是小部分人群,過度關注體育的政治職能,忽視了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的重要性。
我國占地面積廣闊,政府職能部門在宣傳過程中難免會伴隨著各種遺漏點,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進程。與此同時,盡管人民群眾是我國公共服務的主體對象,但站在新時代公共服務的發展角度分析,人民群眾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參與者。這意味著政府在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時必須面向全體人民群眾,有意識地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公共體育的積極性。結合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缺乏正面積極的體育鍛煉風氣,人民群眾也未及時轉變傳統體育運動觀念,即便是提供了相應的體育運動基礎設施,也很少有群眾真正投入體育鍛煉活動中,導致地方政府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時面臨著多方面的困境。
公共體育服務是社會建設當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化和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為了有效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各地政府部門必須預先解決經費短缺的問題,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拓展資金籌集渠道,要將群眾性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項目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范疇,要從宏觀角度出發規劃資金籌集方案,以此來有效地去提高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
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大公共體育服務的資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體育彩票獲得的收入,以服務型政府為基礎拓展公共體育投資渠道。而地級市和區縣一級的地方政府機構更需要及時革新傳統觀念,以推動群眾體育發展為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側重點,嚴格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性原則,將獲得的體育彩票收入用于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器材等硬件以及軟件的資金投入上,為當地人民群眾帶來良好的公共體育服務便利。
其次,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拓展體育場館發展模式。優化體育場館建設不但有助于優化城市功能,還能推動全民健身理念的貫徹落實,同時有效改善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盡管我國各地政府部門已在當地區域建設了相應的體育場館及基礎設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公主日益增長的體育運動需求,還暫時解決了當地公共體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大多體育場館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仍存在效能水平低,利用率不達標,服務能力差,體制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弊端。實際上大部分地區的體育場館只在某些大型賽事中開放,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基本處于關閉狀態,這種現象不但造成了體育資源的浪費,還剝奪了當地人民群眾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的合法權益,使政府建設的體育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成為擺設。
最后,當地政府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體育場館是具有社會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體育場館的公共性職能,確保各項閑置資源得以有效利用的同時開發全新的體育場館運營模式。
在當前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國發展進程中,地方政府必須及時轉變傳統觀念,從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兩方面著手,將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重心工作放在促進群眾體育發展建設上。實際上,公共體育發展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先決條件,推動公共體育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既有助于培養大量高素質競技體育人才,又能整體提升體育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水平。最重要的是,依托于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還能拉動其他體育產業的經濟增長,如電視轉播、體育設施及健身器材制造等產業。
基于此,在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必須突出強調地方政府的公共體育職能,在政府的引領下調動市場、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投入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和建設的積極性,以此形成由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局面,使弱勢群體、農村以及經濟不發達區域的公共體育服務得以優先發展,并為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機制及相關實施細則的落實奠定了良好基礎。總之,在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時,必須以人民群眾為主體,才能激發全體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同時還要結合大部分社會群體的興趣喜好,來對公共體育的場地設施建設進行完善,要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體育活動,才能真正為人民群眾的體育合法權益提供基本保障。
與此同時,我國還應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現狀大力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要求其在日常體育鍛煉過程中為相關人民群眾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和服務,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推動全民健身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從整體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可以通過微課視頻、線上課程等方式,來使工作人員掌握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工作要領,對自己的工作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并且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可以積極主動地深入崗位工作中。也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對工作人員綜合素質進行審核,了解目前各項工作的開展進度。另外,地方政府部門還應積極尋求合作,共同思考構建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方法和策略。
實際上,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離不開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也是優化地方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基于此,各級地方政府的體育部門及相關部門在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時,必須科學劃分工作任務,明確自身在公共體育服務工作中承擔的職能,有意識地提升社會服務意識,在完善公共體育服務機制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合理化配置,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物質層面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人民群眾對公共體育服務的了解甚少,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從多個角度著手向人民群眾宣傳公共體育運動及國家頒布的政策法規,并將重心轉移到經濟不發達的區域,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在集中選取其感興趣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常規體育活動后,還可以適當引進秧歌、健美操以及民間舞蹈等多元化體育項目,以此為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國理念的落實,提供良好的健身載體,同時有效豐富當地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公共體育服務在當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能真正意義上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的廣泛發展與普及。另一方面,當地政府還可以選用地方比較有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來帶領人民群體鍛煉身體,熏陶人民群體的情操,還可以將廣場舞、健身操等現代體育運動項目融合應用到當地人民群眾參與的體育活動中,以此實現各類體育活動資源的有效整合,為人民群體參與體育運動,提供多樣化的公共體育服務。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具有很大的復雜性,所以對于一些地方政府來說,無論是資金渠道建設,信息宣傳機制建設,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而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績效評估機制,則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內容。事實上,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涉及體育場館建設、體育指導服務、居民滿意度等多項因素的控制與協調,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問題。因此,在當前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績效評估機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只有高質量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績效評估機制,才能夠確保政府部門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行為的規范性,推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績效評估機制,還能夠對各種資源的配置合理性進行評價和反映,能夠讓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得到保障,促進我國公共事業的長足發展必然需要。
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地區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績效評估機制存在不足之處,評估因素不合理,評估周期不合理等問題比比皆是,這影響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績效評估機制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部門必須盡快轉變職能,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建成優質的績效評估機制,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調整評價工作周期,使之成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合理性的反饋方式。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需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平臺,積極開放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公眾輿論監督,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并以此為基礎,與其他部門進行溝通合作,對現存問題進行解決和處理,并將群眾的反饋作為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績考核依據,提升政府體育主管部門的工作水平。最后,政府部門還需要始終秉持著科學化、先進化原則,建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從評價主體、評價角度等方面入手,創造群眾與政府部門溝通交流新渠道,實現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方面的雙方有效互動,從根本上解決群眾意見上不去,政府思路下不來的問題,以有效保障我國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全民健康以及健康中國發展背景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早已成為當前我國政府貫徹落實的基本綱領。國家的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該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現代化建設情況。因此,在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過程中,必須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首要目標,同時根據和諧社會發展要求,構建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體育服務便利,有效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真正意義上實現全民健身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