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忠 張婷婷
(1.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2.西南大學影視傳播與道德教育研究所,重慶 400715)
鄉村是中國社會歷史變革的縮影,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鄉村一直都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一個社會單元。鄉村電影則展現了不同時代背景下鄉村的發展變化和村民的生活狀況,往往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階層、家庭、夫妻之間的倫理沖突成為主要的敘事線索;同時,鄉村社會思想的進一步解放使得電影中對女性的倫理關懷也日益增多;而城市化、現代化也不斷改變著傳統鄉村倫理道德觀念,這些方面共同組成了新世紀以來鄉村電影所表達的鄉村倫理。盡管傳統鄉村倫理中部分因素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社會,如對父權的絕對服從、對血緣宗法的過分看重以及要求女性“三從四德”的保守思想等,但仍有部分內容與中華傳統美德相呼應,同時又飽含了鄉村人民所獨有的情誼。因此,對上述鄉村倫理價值的正確判斷,在建構新鄉村倫理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國內電影界的學者們在分析以鄉村為電影敘事空間的影片時,因文化實踐經驗和文藝批評方式的不同,表述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農村(題材)電影/片”“鄉土電影/片”“鄉村(題材)電影/片”幾種概念。學者凌燕在文章《回望百年鄉村鏡像》中指出,“農村”與“鄉土”兩者所指雖然都是中國的鄉村這一共同空間,但卻有著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班l土似乎更多聯系美好的自然風格、淳樸的民風民情,而農村似乎聯系著貧窮、落后的社會學意義、守舊的文化以及階級斗爭和社會變革等意識形態方面的色彩。因此,可以說‘鄉土’可以歸入文化層面范疇,而‘農村’則是政治意義上的概念,前者重主觀情感,后者偏重于客觀敘事?!彼?,學者凌燕采用了“鄉村電影”的說法,“既包括與時代政治結合較緊密的農村題材電影,也包括將鄉村作為文化分析和批判對象的鄉土題材電影”。基于這一闡釋,本文也采用“鄉村電影”的概念。
進入新世紀后,鄉村電影越發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除了展現社會變革這一固有主題之外,家庭婚姻、留守兒童、法制倫理等社會問題的表現也日益增多,為這一電影題材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如《圖雅的婚事》(2006)中的夫妻倫理、《心迷宮》(2014)中的階層倫理、《平原上的夏洛克》(2019)中的傳統美德倫理等。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個曾經是高度集中、相對同質性的社會結構體系逐漸向資源、地位、機會和利益相對分散、相對獨立的結構體系轉變”,隨著社會結構轉變,階級階層也出現了新的分化?!半A級階層的分析范式認為,中國朝向市場化的改革,使得人們在社會關系性質上的差別,例如,雇主和雇員之間的差別,在決定人們的行為和態度方面更為重要?!痹谏鐣W領域,通常依據制度、權力、職業、經濟為劃分依據,對于階級階層分化建構起不同的分化圖式。而無論基于何種理論范式,鄉民因身處偏遠地區、經濟落后往往處于社會的底層,如以現代化理論和邏輯為分化范式中的“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以制度主義邏輯為分化范式中的“農民”;以權力邏輯為分化范式中的“農民階層”“自雇傭者階層”。
鄉村電影當中的階層社會倫理問題通常以處在社會底層的農民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缺失話語權為矛盾的主要線索。《心迷宮》中的村長肖衛國在封閉的小村莊里處于最高階層,利用自己的權力來隱瞞兒子殺人的事實,將原本應由法律裁決的罪責掩蓋,導致底層村民陳自立、白虎的離世無法得到公正的審判,展現出階層的失序和法治倫理的混亂。《暴裂無聲》中,昌萬年造成了啞巴村民張寶民兒子的死亡,但卻因擁有至高的階層權力而能夠使得律師徐文杰拋棄維護公平正義的責任,對其的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盡管張寶民不斷用暴力行為來反抗不公,但卻無法改變整個底層小人物失語的現實。《我不是潘金蓮》中縣長鄭重、法院院長王公道、庭長賈聰明等人利用權力在農婦李雪蓮的申冤之路上設置了重重阻礙,只為保住自己的官職。倫理失序引發的矛盾和沖突,折射出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的沖擊所導致的現實問題和鄉村倫理的混亂。
鄉村電影揭示出了在權力與欲望的影響之下,鄉村所面臨的階層失序和倫理困境的問題:階層之間差距過大,處于底層的村民由于經濟困難、文化落后,缺乏法律意識和相關知識,無法及時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輕則損失財產,重則失去生命;而處于高層的人則在信息閉塞、思想傳統的鄉村這一特殊環境中,利用權力和物質牟利,違反道德、觸犯法律。鄉村電影能夠通過影像媒介對此類現象進行呈現,使得觀眾對鄉村道德現狀產生關注和反思。在忻鈺坤導演的兩部電影結尾,相關人員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李雪蓮遇到的“假離婚”“告狀”是因為法律常識的缺失和救助渠道的選擇錯誤。這表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顯現,具體到階層社會方面,即是階層之間的差距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新的社會矛盾出現。除了解決經濟落后的問題,對于鄉村階層社會倫理的維護也迫在眉睫,而鄉村法律的完善是能夠重建鄉村倫理道德的重要途徑。
“婚姻是指兩性基于當時社會制度或風俗公認的結合而形成的夫妻關系;而家庭則是指人們基于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的親屬關系。”家庭關系是重要的社會關系,和睦幸福的家庭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和發展的基礎。家庭倫理則是在家庭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長幼、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和道德觀念。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社群為“小家族”,而其中以“父子”為主軸。由于現代化、城市化建設的沖擊,傳統鄉村中的“小家族”逐漸解體為“小家庭”,以“父子”為主軸逐漸轉化為以“夫妻”為主軸。同時,相關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如重男輕女思想改變、女性主體意識覺醒,一些新的矛盾也隨之出現于鄉村家庭之中。
鄉村電影常以一個家庭中成員之間的矛盾沖突為敘事線索來展現家庭倫理?!案复茸有?,父為子綱”是傳統鄉村中最重要的倫理觀念?!缎拿詫m》中代表傳統觀念的父親肖衛國和向往新思想的兒子肖宗耀之間的矛盾是敘事的焦點。肖衛國的父權話語強大,干涉和控制兒子的工作、婚姻,使其失去選擇的自由,打破了兒子想要去城市發展的夢想。長期以來的壓抑導致了父子關系疏遠、冷淡,也造成了肖宗耀的叛逆沖動的性格,最終釀成了悲劇。夫妻關系也是家庭倫理的重要內容?!耙环蛞黄蕖笔巧鐣髁x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特點。而《圖雅的婚事》中“兩個丈夫”的存在打破了夫妻二元關系的穩定結構,圖雅帶著殘疾的前夫巴特爾與森格結婚,沒有遵守婚姻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未能以愛情為基礎,并不公平,必然導致沖突的發生和夫妻倫理關系的失衡。
在傳統鄉村中,女性往往依附于男性,話語權缺失,通常作為賢妻良母或是男性拯救者的角色。21世紀以來的鄉村電影越發關注女性的發展問題,出現了一些以女性為主角,表現女性生存倫理困境的鄉村電影。如《北方一片蒼?!分械耐醵檬且粋€經歷了三次婚姻的寡婦,為傳統鄉村倫理所不容,但影片卻賦予了她“神性”。在鄉村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之下,“成仙”的王二好從無家可歸的寡婦變成了炙手可熱的仙女。這是對傳統鄉村倫理的挑戰,也是對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呼喚,但她卻并沒有打破人們的偏見,反而淪為村民消災除難的工具。當她阻擋村民牟利時,被一桶百家尿澆滅“神性”,象征著反抗的失敗?!段也皇桥私鹕彙分械睦钛┥徳獾搅苏煞虻钠垓_、拋棄和污蔑,這本是丈夫違背了夫妻倫理道德,但李雪蓮卻因被扣上了“潘金蓮”的名號,受盡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從證明離婚是假到維護自身清譽,她踏上了長達數十年的告狀之旅,甚至和高官權貴開展了無數次拉鋸戰,最終卻再次陷入兩性倫理困境之中。
和諧的家庭關系是鄉村倫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家”失序,“大家”則無法有序。受傳統父權觀念的影響,父子是鄉村家庭關系的主軸,父親擁有著最高的權力,往往對子輩的人生有著決定權。但隨著經濟發展、思想解放,子輩的自我意識日漸覺醒,渴望獲得自由,擺脫父輩的束縛,傳統父權思想已經無法適應新型鄉村社會和家庭的發展,由此造成了子輩與父輩之間的倫理矛盾。父權思想也深刻影響著女性的生存。傳統鄉村中兩性關系的不平衡導致鄉村女性常常遭受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暴力,無法獲得應有的權利,性別倫理失序。因此,鄉村電影對家庭的關注折射了現實生活,其中所表現的家庭倫理矛盾,能夠引起人們關注不平衡的鄉村家庭關系,自覺維護鄉村家庭倫理道德,這也是重建鄉村倫理的基礎。同時,鄉村倫理道德的重建,也離不開對農村婦女的尊重、兩性之間平等、和諧的社會地位。
學者王露璐認為:“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相對封閉的生活方式,是理解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人際關系和社會治理方式的邏輯起點,也是不同學科關于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問題研究所形成的共識性判斷?!眰鹘y鄉村依靠村民自覺服從“禮”來維持治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簡單,以私人關系為主,長期以來形成了以“人情”為紐帶的鄉村倫理關系和“熟人”交往法則,保持著和諧共處、互幫互助的傳統道德倫理觀念。鄉村一度成為善良、淳樸的代名詞。但隨著城市化的沖擊,傳統道德倫理也面臨著危機。學者李冰提出:“社會變遷是倫理轉型發生的根本原因?!编l村經歷了從“禮治”到“法治”的轉變,“差序格局式熟人社會”日漸消解。傳統的鄉村倫理道德規范逐漸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現實。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有意識地追求個人利益,集體感和責任感消解,傳統鄉村倫理道德中的誠實守信、鄰里互助等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美德逐漸缺失。
《一個勺子》的時代背景在社會轉型時期,鄉村成為現代與傳統交織的社會空間,傳統倫理道德面臨危機。拉條子夫婦的良知與道德讓他們收留了從鎮上撿來的勺子。騙子利用勺子牟利,而拉條子夫婦卻予以關懷,他們不收謝禮反而還被騙錢,呈現了堅守鄉村倫理道德的人在充斥著物質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社會中遭遇的困境。《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超英也是傳統鄉村道德的捍衛者。超英翻蓋老房,好友樹河在幫忙的途中意外遭遇車禍,受重傷。即便面臨承擔高額醫藥費的風險,超英仍然選擇和占義一起尋找肇事司機,還樹河一個公道,卻遇到了種種挫折與困難,無果而終。同樣,在《百鳥朝鳳》中,即使傳統藝術瀕臨失傳,焦三爺面對利益的誘惑仍然堅持初心,堅持吹奏《百鳥朝鳳》的原則,其行為所展現的不僅是匠人精神和藝術風范,更是鄉村倫理道德的體現。
鄉村電影中的農民所展現的講義氣、重人情、守承諾,善良、淳樸、執著等品格本是傳統道德倫理當中的精華之處,卻讓這些農民在現代社會中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隨著社會的轉型,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部分鄰里之間變得冷漠,師生關系疏遠,雇傭關系失信等導致傳統倫理道德出現了困境,但這并不意味著失效,反而顯現出迫在眉睫的鄉村倫理失序問題。部分影片所呈現的最終結果也許不盡如人意,但卻證明了傳統的解決問題之法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僅依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維護鄉村倫理,只有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夠重建鄉村倫理道德體系;以拉條子夫婦、超英、焦三爺為代表的農民看似執拗的行為中蘊含了他們所堅守的仁義道德,這正是維系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我們應當大力弘揚的中華傳統美德,也是重建鄉村倫理所需要堅守的寶貴財富,構建和諧鄉村社會不可缺少的靈魂。鄉村電影將這些優秀的倫理道德以影像化的方式展現,能夠提高傳播的效率,有效地引起觀眾共情,在平凡而不平淡的故事中體會到倫理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傳承、發揚傳統美德,參與鄉村倫理體系的建構。
總體而言,現代鄉村倫理道德問題的呈現最終指向兩方面:一是鄉村倫理重建。通過一系列影像對現實倫理失序的反映可以看出,在現代化進程中,部分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已經無法適應轉型時期的現實情況,父權至上、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等傳統倫理已經失去權威,以“禮”為治也無法維護當下的鄉村社會秩序,約束村民行為。但同時,人們應當傳承的優秀品德卻在日益消解。因此,在鄉村脫貧攻堅、文化振興的同時,還要重視鄉村倫理道德危機,重建新的道德倫理體系。而新的鄉村倫理道德體系,應該是傳統美德、現代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位一體下符合當下鄉村現實情況,有利于解決鄉村倫理道德現實問題,推動鄉村道德建設、社會和諧發展的鄉村倫理道德體系。二是鄉村倫理共同體的建構。王露璐提出:“通過村莊經濟發展、人際關系協調和社區文化建設構建‘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新型鄉村倫理共同體。”經濟差距是造成階層倫理失衡的重要原因,處于底層而生存艱難的村民無法獲得應有的話語權。因此,要通過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的生活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從民到村,實現共同富裕,打破階級差異引發的一系列矛盾沖突和不公。而人際關系和諧則首先要以家庭和睦為基礎,要以新型鄉村倫理道德來維護父子、婆媳、夫妻、妯娌等家庭成員之間的融洽共處,主張尊老愛幼、相互體諒、溝通良善、共同奮斗的和諧家庭關系,進而才能做到鄰里團結友愛、社會文明團結。
電影具有教育功能,加上其普適性、大眾性,傳播信息速度快、范圍廣,在鄉村倫理建構起到重要的作用。“電影教育引導的社會價值是電影藝術獲得廣泛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鄉村電影能夠真實地折射出鄉村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倫理問題,引導人們直面倫理困境,引發對于鄉村倫理重建的思考;另一方面,鄉村電影也能夠通過對典型人物、事件的呈現,歌頌平民英雄,宣傳優秀的鄉村道德品質,呼吁人們牢記仁義廉恥,使得積極向上的傳統倫理思想有效融入當代重建鄉村倫理道德的進程之中。21世紀以來,鄉村電影用影像揭示社會現象,展現道德困境,已經讓人們意識到了鄉村倫理重建的問題。此外,也通過《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等影片呈現出鄉村振興與道德建設的新成就。鄉村文化建設應當以精神文明道德建設為重點,以鄉村地方性特色文化建設為紐帶,通過鄉村電影這一現代化媒介做好宣傳工作,大力弘揚優秀傳統倫理道德,同時也要借助影像展現鄉村倫理中封建落后的一面,摒棄糟粕,進行教育引導工作,以此構成“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新型鄉村倫理共同體,構建和諧鄉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