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鈞升
(中共重慶市開州區委黨校,重慶 405499)
在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敘事文本中,最需要注意的未必是文本中寫實性的問題,而應是文本表達情感的方式。從一般的情況上看,敘事文本的主要文本任務是完成對事件的講述,創作者的價值立場和情感都是通過敘述事件表達出來的,甚至在很多實際創作中創作者會盡可能減少自己在文本中的影響,將文本盡可能客觀地呈現給接受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以寫實為主要目的的敘事文本中不需要具有抒情性的部分來喚起接受者的情感體驗。
以電影創作為例,在影像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創作者往往會根據實際的文本內容采用不同的形式為文本增添情緒化色彩,大部分電影創作者在調動影像語言的過程中會使用空鏡頭、長鏡頭等手法,又或者在敘事中通過光影、色彩、景物的變化營造出感性的鏡頭語言,甚至還會選取具有深刻象征意義的景象或場景為文本的敘事尋找抒情的手段。除這些具有電影藝術特質的抒情方式以外,電影文本還會在敘事過程中通過敘事本身傳遞出創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深刻感情,而其中利用空間來完成其情感世界的建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
電影不同于一般的藝術類型,是伴隨著人類技術進步產生并發展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從目前主流的藝術類型中看,電影是最能夠直觀還原現實生活的文本。雖然在敘事上它會面臨著創作者的編排剪輯和藝術加工,但是作為具有空間化特征的文本,它完成了很多其他藝術類型難以完成的敘事功能,那就是對空間的展示。眾所周知,在某一種藝術文本中,時間和空間是敘事過程中最不可回避的問題。不論是描繪人生存的社會環境,還是建構人的情感世界;不論是講述具有自然性的鄉土故事,還是以現代化都市作為主要觀察角度的文本創作,都無法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但在一般文本中,時間和空間往往不是按照理想的方式呈現在接受者面前的。以文學類的文本為例,雖然在理想狀態下,空間在敘事中不應當按照線性被拆解成若干個部分,但是受限于現實的創作規則,空間只能以點狀或線形的形式出現在文本中。電影則完全不同,它可以借助某一種特殊的敘事視角,將該視角內的全部空間環境都呈現在影像語言之中,它甚至可以在某一段時間內同時表現多個空間。這就導致空間在敘事文本中可以承擔起更加重要的功能。
從廣義上看,文本中的敘事空間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類型,首先是具有實際意義的確定客觀空間,在這一空間內部,事物是客觀實存的,在敘事上或然地產生意義,它可以對人物的身份、性格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但是它同樣可以僅僅是一種陳列,并不產生實際意義。而另一種空間類型則是不可見的,它往往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于文本中,一般由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情感交往和社會關系交織而成,從抒情功能的角度上看,后者更有利于表現創作者在文本中試圖與接受者產生情感共鳴的目的,本文所采取的也正是對這種具有抒情性空間進行解讀的立場。具體來說,電影《青春作伴好還鄉》就是巧妙地利用了空間在文本中所能夠具有的抒情功能,通過對非實存空間的不同角度的建構,在文本中呈現出了充滿抒情色彩的社會環境,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探索出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也在電影文本的敘事過程中將寫實的風格與抒情的表達深入地融為一體,在展現了青年人返鄉扶貧過程中現實存在的困難和矛盾的同時,又為文本注入了充滿熱血赤誠的浪漫情懷。使這部電影既不脫離現實語境,準確地表達主題內容,又能夠從目的論上發出動員和號召,影響和塑造青年人的價值觀念。
《青春作伴好還鄉》在注重現實空間描繪的基礎上,將人物放置在充滿情感體驗的空間環境中,使人物的性格飽含著動人的情感力量。使觀眾更加直接地體驗主人公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他所堅持的個人理想。
在人物塑造上,文本中的人物脫離不開復雜的情感關系。主人公管松江完成學業后毅然回鄉,幫助故鄉進行建設開發,這在故事模式上是近年來創作的一個常見角度。但文本并未將他的努力和追求變得類型化和程式化,而是將他的理想信念放置在情感關系中,不斷挖掘他價值觀中動人的一面。首先是他與戀人間的情感關系,作為一位放棄高薪回鄉的年輕人,文本創設的情感關系也是理想化的。從理想追求上看,管松江與女友有相近信念,在感情上互相理解,事業上互相支持。這種情感模式是一種典型的隱喻,在文本創作中,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往往都與其參與的社會性活動有著緊密聯系,電影敘事聚焦大學生參與扶貧工作所遭遇的困難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因此在具有強烈個人生活色彩的感情關系上,就要塑造出他個人道德上的成熟,他的感情關系也必然是成熟積極的。實際上,愛情作為文本的表現對象,往往會和理想目標聯系在一起,它不僅是個人生活中的一種經歷或階段,更是人生追求的象征物,這在同題材的作品中有太多的文本例證。但《青春作伴好還鄉》并沒有止步于這種傳統愛情書寫方式,文本也深刻地發掘了女友的理想追求。作為主人公的伴侶,她更多表現出的是當代女性的形象特點,她不是男友為理想不斷奮斗的輔助者,更不是阻礙男友的反對者,她更是一個充滿個人價值的獨立個體,雖然在愛情上她與管松江相濡以沫,但在事業上她也是一位平等的伙伴。這種人物塑造方式使電影展現的不再是某一個人物的個人奮斗傳記,更像是當下青年人的群像化書寫,這也使電影打破了對他者的敘事眼光,令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更能夠接受文本中呈現出來的價值立場。
除愛情書寫外,電影在人物情感方面還建構了質樸幽默的黨群關系、緊張復雜的政治關系、充滿理想傳承意味的家庭關系,這些多樣的情感關系在完成眾多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時,更為電影敘事的開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熱忱的情感空間。相比于完全依靠敘事來完成對主人公的贊揚,這種充滿感性的言說方式更加符合當下受眾的審美需要,也更容易表現出抽象的主題。在這種兼具寫實精神與抒情風格的敘事文本中,觀眾更容易接受文本試圖表達的主旋律語言,并與電影文本間產生更深刻的情感聯系。
《青春作伴好還鄉》從內容上看是一部鄉土題材的作品。文本中主要情節都發生在名為“洮西”的縣城,在整體空間的表現上都是圍繞具有鄉村特色的環境展開。從情感關系上,鄉土空間在創作者眼中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環境意義上的“他者”,或者說,鄉土空間并不是一個亟待改造的對象,它更像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場域,文本主要討論的也是這種社會場域如何在保有自身特點的前提下,完成新的、適應自身特點的轉型。
在文本中對鄉村這一概念的理解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對照關系。文本似乎并沒有過多提及城市空間,但實際上城市空間在文本中一直表現為一種潛藏的狀態。主人公管松江在文本中的一個重要身份就是清華大學畢業碩士,這一身份就代表著城市空間的影響。返鄉建設這一行為從文本其他鄉村人物的角度上來理解,并不是一場嚴格意義上的“回歸”,反而更像是城市文明對鄉村文明的“侵襲”。城市文明雖沒有直接在文本中表現出來,卻時時刻刻體現在文本的敘事中,不論是天使投資人、新聞工作者還是省委調查組,他們都是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碰撞的代表。以往的同題材影視作品往往會將這些城市文明視作在發展結果上更進步的一方,但是在《青春作伴好還鄉》當中,城市文明反而與鄉土文明碰撞在了一起,它們間沒有明確的等級關系,而是互補的文化關系。事實上,從文本敘事的基本邏輯上看,城市文明為鄉土帶來了充分的經濟發展,同時鄉土文明也為城市送去了更加純粹、更加樸實的生活觀念。這種城鄉互相映襯的關系是對當前鄉土空間建構的一次勇敢嘗試。
其次,《青春作伴好還鄉》這部電影在鄉村的表現形式上突破了原有同題材作品的創作框架,以一種更加符合當代社會文化的方式表現了集中在鄉村這一空間中的戲劇矛盾。《青春作伴好還鄉》中敘事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一場對管松江的調查,通過旁觀性質的調查,文本完成了對主人公人格和能力的肯定,這種文本敘事的焦點產生的影響非常深刻。在傳統的鄉村扶貧或表現鄉村干部建設新農村主題的文本中,阻礙主人公工作的往往是略顯愚昧的村民,敘事的矛盾也集中在主人公與村民的正面沖突上,但這種戲劇沖突已明顯不再適用于當下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文本中主人公與村民之間的關系相對而言充滿了詼諧溫馨的氛圍,在正面表現我國當前鄉村建設的現狀方面無疑是一種突破。
空間從其存在的本質意義上來說是共識存在的,它之所以能夠被定位、被人們所認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時間的標記。只有特定的時間坐標或相對穩定的時間段內,某一空間才可能產生意義,具有情感特征的抒情空間亦如此。在人為主體的社會關系中,抒情空間往往借助社會性活動而建立,但只在一定的敘事過程中個體身處社會空間才能具有情感意義。在《青春作伴好還鄉》中這種敘事最重要的核心矛盾就在于一場針對大學生村官管松江的調查。伴隨著這場調查文本清晰地展現出了特定社會空間中的權力結構,并通過對權力結構的敘述完成了對主要抒情空間的建構。
文本中表現的權力結構可從兩方面進行理解。一是以調查組人員為代表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的表現比較直接。如果說《青春作伴好還鄉》在內容上的最大突破,當數一改鄉村故事中日常性、通俗性的書寫,轉而對更深刻的政治問題進行了敘述。敘事者的作用依靠鄉土之外的他者來完成,但對脫貧攻堅這一主題的表達,文本清晰地認識到單純依靠政府力量是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鄉村貧困問題的,因此,文本書寫的政府權力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性身份,它表現出的是見證者和傾聽者。主人公實際上也是政府權力的一部分,雖在改革進程中遭遇過困難,但他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我黨在鄉村改革建設上的初心和決心。
另一種權力結構主要是以村民意志為代表的人民權力,從表達上看這種權力的體現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來完成。從村民角度看,作為城市文明代表,管松江的活力與熱情大大改變了當地既往的權力構成,這勢必會引起舊觀念與新方法間的沖突。值得一提的是,文本為這種人民權力尋找的話語場域同樣充滿了當代的氣息,人民權力的表達是通過去中心的網絡空間完成的。用新形式表達舊價值的方式,暗示著舊社會觀念面臨改變的迫切需要,以某些村民為代表的舊觀念并不是沖突的核心,相反是兩種新觀念的矛盾才導致了文本核心沖突的產生,最終這兩種新觀念孰優孰劣,還是需要交給人民權力如何發生改變這一事實來進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