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26 日,“知行合一 碳望未來” 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論壇邀請了政產學研各領域的專家與研究者,共同探討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發展現狀、挑戰和未來,來自企業、行業、研究領域等近萬名觀眾在線聆聽了嘉賓們的分享。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未來二三十年,圍繞“碳中和” 上下游涌現出來的新行業會構成中國未來新的生產網絡圖,有望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節點行業。對于碳中和的認知有五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第一,碳中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問題;第二,碳中和研究不能只關注“二氧化碳排放占比高的行業”,還應該關注其關聯產業;第三,碳中和不僅涉及生產型產業,還與消費主導型行業息息相關;第四,碳中和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條件,而是推動社會和推動文明形態更替的根本力量;第五,全國形成“統一碳價格” 并不合理,因為“統一碳價” 沒有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劉俏認為,中國踐行碳中和要把握幾個關鍵點,一是要找出碳排放的關鍵節點行業,這些行業的技術變革會帶來減排的倍數效應;二是探索更好的做法和出臺公共政策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三是建立有效的碳價形成機制,包括碳交易價格,碳資產的證券化等。基于上述關鍵點,光華管理學院的研究將主要從五個層面來推進:研究碳中和的具體行動方案,劃分生產網絡,尋找節點行業,發力生產端以及探索碳價格的形成機制。劉俏表示:“學院正在尋求碳中和的研究突破,一方面為碳中和的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培養真正了解碳中和的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金涌,國務院原參事、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徐錠明,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經濟師姚志祥也分別就碳中和與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煤炭央企如何助力“雙碳目標” 的實現等主題進行了演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滕飛在做主題演講時發布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碳足跡測算報告(2021)》。報告顯示,光華管理學院2021 年度的碳排放總額約為5 107 噸二氧化碳當量,排前三位的是電力、市政熱力和差旅等間接碳排放。滕飛介紹,學院將啟動北大光華“碳中和” 行動,從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推動更廣層面的碳中和。具體包括:基于碳中和經管原創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及行為實驗室的建設;低碳領域的人才培養;低碳生活方式轉變的倡議;組織運營模式的變革、建筑空間的低碳改造以及節能設備的推廣。滕飛表示,光華已把雙碳目標納入學院的發展布局,接下來每年都會發布學院碳足跡報告,力爭在2025 年實現碳達峰,2035 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的實現,離不開頂層設計上的探討,也離不開企業的踐行與參與。在嘉賓的主題分享之后,與會專家們圍繞行業機遇與挑戰以及企業路徑等進行了圓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