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書玲
作者單位 | 浙江省注冊會計師協會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財務審計秩序 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1〕30號)精神,從源頭治理虛假審計報告,維護注冊會計師行業執業秩序,浙江省以審計報告防偽報備為切口,開展“一庫一碼全鏈條”監管,對建立審計報告單一來源制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
浙江省深化聯合監管機制,進一步探索“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的協同合作方式。一是協同開發系統。聯合成立工作專班,研究開發“一庫一碼”全鏈條監管系統,實現審計報告“一庫集成、一碼驗偽、一鍵投訴”,形成全鏈條閉環監管。二是發揮自律優勢。充分利用行業自律監管的靈活特點,發揮溝通協調的橋梁作用,促進審計報告事前報備、賦碼認證等管理措施落實,及時匯集審計報告內容、收費情況以及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等監管相關信息。三是實現共同監管。財政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建、共用監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提前鎖定監管對象,有效發揮行政監管的震懾作用和行業協會的專業優勢,形成監管合力,共同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
對主要依賴現場檢查的傳統監管模式進行改革,充分利用數字賦能優勢,推進“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打造監管“新路徑”。
1.重塑監管流程,形成閉環監管。對在浙江省設立的事務所、分所,將其出具的鑒證業務報告全文信息、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執業信息實行“一庫集成”;為每份業務報告賦予唯一的防偽編號和防偽二維碼,報告使用者可通過多種渠道查詢核對報告信息,實現“一碼驗偽”;報告使用者發現異常的審計報告,可拍照上傳,直接投訴,形成監管的“一鏈閉環”。
2.加強大數據分析,實現智能化監管。依托鑒證業務報告匯聚信息,以及與其它監管部門互聯互通數據,形成監管信息數據庫;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設置執業質量監管預警指標,實現對執業行為的全過程動態監管,將以往滯后發現異常行為再進行監管的被動監管模式轉變為加強事前預測并進行干預的主動監管模式。
3.利用數據直傳共享,構建社會共治監管。會計師事務所將鑒證業務報告全文上傳后,可運用電子簽證技術,經被審計單位或委托方等有關單位授權后,通過該系統將具有二維碼的報告直接推送至科技部門、國資主管部門、銀行、法院等報告使用單位,消除篡改審計報告的操作空間。在社會面上,形成看審計報告先驗二維碼的氛圍,不帶二維碼的審計報告不被認可、不能使用,倒逼會計師事務所規范執業、提升審計質量。
4.支持端口對接,實現“無感”報備。在系統研發中打造開放性的標準端口,為具備條件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端口對接,通過端口可直接報備賦碼,全程無需人工操作,實現報備工作“零負擔”,切實提高會計師事務所配合報備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一庫一碼”監管體系推進速度。
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是“一庫一碼全鏈條”監管體系順利推行的基礎。一是下好制度建設“先手棋”。為規范審計報告防偽報備工作,浙江注協制定《浙江省注冊會計師行業鑒證業務報告防偽報備管理暫行辦法》,對報備報告類型、會計師事務所和協會的責任、防偽報備操作流程、行業懲戒措施等事項進行規范,為實施“一庫一碼”全鏈條監管提供制度支撐。二是牽好技術支持“牛鼻子”。加強省市上下聯動、部門協同配合,成立技術服務專班,制定安全保護措施和應急預案,確保系統穩定運行和數據安全;開通技術服務熱線,提供24小時在線的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做好技術保障工作。聘請律師草擬報告入庫告知函,供事務所參考使用,幫助事務所防范審計報告報備的法律風險。三是用好操作培訓“金鑰匙”。制訂培訓計劃,對全省會計師事務所和報告報備人員進行培訓,實現培訓全覆蓋;采取組建培訓咨詢群、制作錄播視頻和操作手冊、開展培訓成果驗收等多種措施,確保培訓質量,達成培訓目標,為監管系統上線運行打下扎實基礎。
“一庫一碼”全鏈條監管于2021年10月在溫州試運行,2022年2月在浙江全省實施,目前看成效明顯,也為在全國建立推行審計報告單一來源制度提供了實踐經驗。
1.形成行業治理基礎數據庫。截至2022年3月底,浙江省已報備報告近4萬份,匯聚多地、各級、各類審計報告相關信息,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基礎信息、收費信息、業務類型信息、審計人員的執業行為信息、委托機構的需求信息、被審計單位的相關行為信息、以及鑒證業務報告的全文信息等,不僅為分析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人員的執業行為和審計質量提供了基礎性數據支撐,也為行業治理和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2.打造監管新模式。通過對數據庫的監控和數據分析,重塑傳統監管手段,實現從事后監管模式到事前預測、事中監控的轉變,形成“即時感知、科學決策、高效運行、智能監管”的新監管模式。一是提升了監管效率。通過設置執業質量監管預警指標,及時發現苗頭問題,及時主動處理干預,對發現的違規行為實施事中監控,并為事后追責提供強有力的證據,大大節約了監管資源。二是提升了監管質量。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發現一些異常執業情況,針對異常執業行為進行精準監管,如:有企業同時針對同一事項聘請兩家以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不同的審計報告;發現掛名執業、超勝任能力執業的線索等。三是嚴厲打擊了無證經營的會計師事務所。無證經營的會計師事務所無法登錄系統出具帶有二維碼的審計報告,從源頭上打擊了無證經營行為。
3.打開社會共治新格局。通過監管系統信息共享,有關部門可以迅速審核報告的真偽,并發揮協同機制,形成監管聯動,打開社會共治的新格局。一方面,實現審計報告的電子化報備,無需再印發多份紙質報告,省掉中間傳遞環節,有效避免審計報告被企業篡改的可能性,促進報告“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流轉。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通過一鍵觸網投訴的方式,將各個監管部門與審計報告使用者聯系起來,形成合力,實現舉報信息上報處置多級聯動的效果,使舉報受理、線索移交、聯合監管、處置反饋等工作快速對接,暢通并拓寬投訴渠道,形成人人可監督的模式。
《財政部關于“整頓行業秩序、建設法規體系、促進健康發展”做好2022年會計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開展全國范圍審計報告“一碼通”試點,推動建立審計報告單一來源制度,實現審計報告在財政部系統統一報備上傳、防偽貼碼、加密存儲、查詢驗證,從源頭治理虛假審計報告問題。根據浙江省開展“一庫一碼”全鏈條監管的探索實踐,在全國實行“一碼通”,建議做好以下措施:
1.共建共享,推動賦碼審計報告一體化進程。一是注重頂層設計。由財政部牽頭,聯合稅務、審計、科技、銀行等部門,協同制定相關制度,共同推行“一碼通”系統,并加大在各個部門之間的使用力度。二是推動共同建設。著力打破原有的分散在各主管部門和行業應用系統標準不一、技術相互保密、信息不能共享的限制,按照標準化端口和標準化數據結構來設計,以實現系統的互聯互通,形成數字化、全覆蓋、智能化的監管網絡,歸集監管數據資源,為查處會計造假提供更多線索和證據。三是做好聯合推廣。審計報告在經過有關單位授權后,可以直接推送給科技、國資主管部門、銀行、法院等報告使用單位,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審計報告被企業篡改的可能性,同時使社會公眾知曉未賦二維碼的審計報告是不合規的,不應當使用。
2.多措并舉,確保系統安全高效運行。一是成立系統運行維護工作專班,搭建防偽報備系統智能運維中心,快速高效答復事務所報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在年報高峰期,加強咨詢和技術支持的安排,提供遠程服務指導。二是總結提煉系統操作指南,指導事務所用好用順系統,同時嚴格規范管理事務所的報備行為,對異常報備行為進行監管。三是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確保配套措施能跟上系統運行,確保數據安全。
3.拓展延伸,探索多場景應用可能性。逐步探索基于該系統的更多應用場景,打造金融擔保、審計監督、稅務審查、國有資產審核、專項資金監測、民生事項舉報監督等多領域的典型監管服務場景,同時,在報告信息庫的基礎上構建結構化數據,進行數據挖掘、數據融合、數據開放,分析行業發展相關數據信息,形成行業經濟數據庫,滿足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咨詢及其他業務工作對數據的需求,打造集“監管、經濟數據與分析工具”于一體的經濟數據庫平臺,對事務所提高執業質量,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