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靜
(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在《資本論》一書中得以最終確立離不開馬克思前期作品中所蘊含的本體論思想,其本體論思想不斷發展和完善為《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思想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所以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的確立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一蹴即至。本文主要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從“商品和貨幣”“貨幣轉化為資本”“剩余價值的生產”“工資”“資本主義的積累過程”這五個方面來對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展開分析,并從中了解其蘊含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馬克思對《資本論》的研究方法主要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每門學科都是萬事開頭難,馬克思把商品《資本論》第一章的開頭,他認為對商品這一部分的分析,是最難以理解的。在“商品和貨幣”這一節中,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局從分析商品開始。”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頭,馬克思把商品作為《資本論》的研究起點,主要是后續的具體描述都不能脫離商品。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價值是因為它是通過具體勞動而生產出來用于交換的,具有有用性的物。通過具體勞動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勞動力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勞動力,而是發展成為商品,這就意味著簡單的商品生產已經發生變化,開始過渡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生產階段,為后期馬克思對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埋下伏筆,這有利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矛盾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出矛盾。這些觀點都是馬克思把商品作為《資本論》研究起點的根據,馬克思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看待商品問題,對商品進行研究,這有利于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確立。
“商品”表面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對商品進行研究要深入挖掘商品背后隱藏的經濟學和哲學知識,對商品進行深入剖析,有利于人們更好的研究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市場上各種各樣的商品在進行交換,但這些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這些具有各種各樣使用價值的商品在市場上按著一定的比例順利交換著,主要原因是這些商品都具有價值這個重要因素。在商品交換的具體過程中,買賣雙方都想公平的進行商品交換,那究竟該用什么來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呢?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給出了具體的解釋,“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價值的實體即勞動的量來計量。勞動本身的量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間又是用一定的時間單位如小時、日等做尺度。”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知道關于勞動的量不是因勞動者自身決定的,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成了衡量勞動的量必不可少的一個標準,那么是不是生產一件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越多,這件商品的價值就越大呢?顯然這是不可行的,馬克思解決了這一問題,指出:“可見,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從上述可知,人們使用商品,用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正是因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而價值的巨大的作用,它決定市場上商品之間順利進行交換的比例,勞動時間不僅可以衡量勞動的量,還擁有巨大的作用,那就是對市場上進行交換的商品的價值量進行計量,以便在市場上更方便、更公平的進行商品交換,但這個勞動時間不是自由評定的。為了行業生產的公平,為了保證商品買賣雙方的具體利益,人們研究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用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對商品的價值量進行評估。上述關于商品的具體的論述有利于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確立。
在貨幣轉化為資本這一章節中,首先闡述了資本的總公式,即G-W-G′。馬克思在這一章節中對作為貨幣的貨幣,以及作為資本的貨幣加以區別,發現這兩種形式存在的區別首先在于它們的具體流通形式存在不同,一種是為買而賣,也就是W-G-W,另一種是為賣而買,即G-W-G,可見兩種形式截然不同,在G-W-G這種形式的流通中,貨幣轉為成了資本。從起初的G-W-G這個形式發展到G-W-G′,G-W-G這一形式的兩極都是貨幣,但是這兩極的貨幣在量上是存在差別的,最后完成流通所收到的貨幣的量大于起初投入進去的貨幣的量,就得到了完整的資本的總公式G-W-G′。在這里流通中,價值發生了變化,那價值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馬克思指出:“可見,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余價值,或者說增殖了。”在這個流通過程中產生了資本家都十分喜愛并不斷追逐的東西,那就是剩余價值,貨幣此刻的身份搖身一變,變成了資本,這同時為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提供了證明。
貨幣轉化為資本不是憑空發生的,需要具體的條件,馬克思指出:“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產生。”這些自由的工人被逼無奈,走投無路,他們只想讓自己以及家人擁有生活資料來維持生命,他們再也沒有用來在市場上換取生存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商品,這些自由工人一無所有,他們期盼著奇跡的出現,直到發現勞動力可以換取自己及家人生存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所以他們爭先恐后,甚至是以更低廉的價格把唯一的可以出賣的商品,即勞動力出賣給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勞動力不再僅僅是勞動力了,它被賦予了商品的稱號,和其他商品一樣可以在市場上自由地進行買賣了,簡單的貨幣轉化為了資本。勞動力變成了商品,而且成了一種特殊的商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他們需要勞動力來為其進行生產勞作,恰好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勞動者為了生存,競相出售自己的勞動力,于是這些占有者可以用更低廉的價格來購買勞動力,這些被資本家購買的勞動力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創造出價值,這個價值與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是有巨大差距的,這產生的價值是大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的,而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不僅可以從這些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獲得購買勞動力商品所花費的價值,除此之外,還從中獲得了令資本家爭先追逐的剩余價值,資本家最初投入的用來購買勞動力為其生產的貨幣產生了剩余價值,那么貨幣就自然而然地轉化成了資本,這使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更加形象和具體。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剩余價值擁有舉足輕重以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剩余價值的生產,已經超過了勞動力的價值補償后,而延長了的這個價值形成的過程就是所謂的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需要滿足具體的生產條件,特別是勞動時間保持不變,通過延長工作日的強度和提高勞動強度這兩種手段來壓榨工人,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就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的前提條件保持工作日長度不變,縮短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而延長了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觀察這兩種關于剩余價值生產的方式可以發現,工作日是必須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工作日發生變化隨即就會影響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對工作日進行研究發現,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其中蘊含豐富的內容,即工作日可以劃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在對這一章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發現,剩余價值的生產圍繞著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而發生變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表面上人們認為勞動的價格就是工資,但在本質上對工資的闡述卻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點,工資是勞動力的具體價格。大家絕對不可以認為工人工資就是勞動的具體價格,需要做具體的分析,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商品的價值來源于勞動,但勞動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馬克思指出:“勞動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賣,無論如何必須在出賣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如果工人能使他的勞動獨立存在,他出賣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勞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用貨幣來購買勞動力為其生產,工人為資本家勞作,所以資本家就會給工人發放工資,而工資是對工人勞動給出的報酬,長此以往,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區分就沒有那么清楚了,從而認同工人的工資就是勞動的價格,從此掩蓋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家對工人無情的壓榨。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資不是單一的工資,為了更好地計算工資,資本家把工資會分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馬克思指出計時工資是“直接表現勞動力的日價值、周價值等等的轉化形式。”這種形式也可以叫作日工資。為了更加了解計件工資,人們就不得不對計件工資進行研究,工人勞動所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質量有優劣之分,但這些工人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的質量必須達到所設定的該產品的平均的質量,這樣才算完成一件商品,也就是說這樣才能進行計件,計件的價格才能得到百分之一百的支付,很明顯這種嚴格的要求主要是針對工人的,如果工人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的質量達不到平均質量的標準,那么就達不到計件的價格,或者說是根本不能計件,工人的勞動得不到報酬,計件工資讓資本家又找到了一條剝削工人的辦法。馬克思指出“計件工資是克扣工資和進行資本主義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從最初對商品的論述、對商品二因素、對剩余價值、對工資以及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的論述,一環扣一環,連接緊密,這無形當中體現著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的環環相扣。
資本首先作為貨幣資本流通,這是流通的第一個階段,接著作為生產資本投入生產過程,生產資料轉化為商品就畫上了句號,這就是流通的第二個階段,最后作為商品資本,這些商品進入市場進行流通,賣的商品則變成貨幣,最初的貨幣現已轉化成了資本,就這個流通過程如此循環往復,就形成了資本的流通過程。馬克思指出“再生產也只是表現為把預付資本即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來再生產的一種手段。”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物質資料和生產關系再生產進行統一,這也就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然后進一步發展,那么接著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之后的就是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后,并不會從此停手,不再去獲取剩余價值,相反他們會在這部分剩余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分配,把其中的一部分用在個人的花費上,將余下的部分投入生產,也就是用來購買生產所需要用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原來的生產規模擴大了,需要比以前更多的生產資料的勞動力,在擴大的生產規模上不斷重復的進行生產,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其勞動本體論在整個資本積累的過程得到更好的體現。
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本體論思想貫穿馬克思的《資本論》一書,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意義深遠,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勞動貫穿人們的生活之中,廣大的中國人民都是勞動者,人民通過自己的雙手,辛勤的去勞動,用勞動創造出了越來越多的財富。人類初期,人們通過打獵,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物等等,人們通過勞動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擺脫了饑寒交迫的命運,隨著勞動工具的不斷進步,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勞動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勞動產品,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不斷發展。今天,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小康,這是非常可喜可賀的,這一偉大的成果離不開億萬中國勞動人民的辛勤的勞動,但今天我們的勞動還存在問題,例如不尊重勞動人民,不尊重勞動成果的現象時有發生。但社會上也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勞動模范,他們的勞動精神值得廣大的中國人民學習和傳頌,大家要尊重勞動,讓勞動蔚然成風,積極弘揚偉大的勞動精神。馬克思的《資本論》一書中蘊含了豐富的勞動本體論思想,以“商品”作為研究的起點,接著講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因素、然后是剩余價值以及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工資以及工資的兩種形式即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最后闡述了資本的積累過程,這其中不僅有豐富的經濟學的知識,還有哲學知識,勞動本體論思想對當今構建以勞動為本體的經濟學和哲學框架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需要充分對馬克思的《資本論》一書進行深入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