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夢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在生態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為了不再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傷害大自然,樹立高茲的生態理性思想,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就顯得尤為重要。“地球上多樣化生物樣態的和諧共生,穩定健康的生態環境,這些對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在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背景下,構建和諧有序的生態文明凸顯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性”。為此,深入了解高茲的生態理性思想,可以增強我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意識,強化生態優先意識,給個人思想生活觀念的培育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啟發。
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發展的歷史是建立在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的,這從根本上破壞了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導致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
《政治生態學》一書中,高茲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傳統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現在的危機是全面的,危機生產于我們與自然的關系?!笨梢钥闯觯鷳B理性這個概念的提出與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態環境惡化有著莫大的關系。
20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崇尚征服自然,不斷掠奪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被無限制開采,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造成了城市水體、空氣由于工業排污被嚴重污染,甚至還造成了資本主義“八大公害事件”,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就擺在了人們面前。
“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核危機的威脅,生態帝國主義和生態殖民主義的丑惡行徑,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體系和制度重新引起了懷疑和失望,對于所謂工業文明的繁榮和其生活方式普遍產生厭倦”。所以,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資本主義生態的不可持續性預示著“目前的生活方式沒有明天”。
因此,要想消除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必須拋棄資本主義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生態理性為尺度,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若想準確定義“生態理性”這一詞,就要提及一個與之相對的概念:經濟理性。因為經濟理性貫穿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的基本邏輯所在。在高茲的理論分析中,可以感受到生態理性與經濟理性之間的差異,二者是價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概念。為了充分凸顯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的不同,他將兩者做了對比:“生態理性是以盡可能少的勞動、資本和資源投入,盡可能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和耐用性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相反,經濟理性把利潤最大化建立在生產效率、消費和需求最大化的基礎上”。由此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奉行的是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標準,而生態理性倡導的則是以保護資源為第一位的生態最大化標準。從經濟理性看,資本家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就會不斷上新產品,“以種類更多、更新穎的商品不斷激發人們的購買欲。但從生態理性看,這種異化的消費早就超出了人們的真實所需,是對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
兩者不僅在價值觀上有所區別,在本質上也大相徑庭。“就本質而言,經濟理性屬于工具理性,而生態理性屬于價值理性。作為工具理性的經濟理性,它主要是要謀求外在的有利于自身的好處,只要‘好使’‘能用’就行,至于用工具干什么,干得對與不對,那是價值理性要關心的事情”。
從經濟理性考慮,只有商品被賣出獲得收益才能體現其價值,至于有沒有濫用科學技術造成不堪設想的生態破壞,是不在資本家的考慮范圍內的。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經濟理性奉行金錢至上理念,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資本家可以為了一己之利全然不顧對生態的破壞,生產過量的商品,造成產品積壓、滯銷。
因此,高茲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態》一書中將生態理性的內涵定義為與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相反的概念;“少而好”。
經濟理性認為多多益善,所以,在經濟理性的驅使下資本家生產越來越多不必要的產品,不斷刺激消費,毫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然而,生態理性以“生活得更好但勞動更少、消費更少的社會”為目標。生態理性提倡節儉,呼吁消費者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做到物盡其用。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經濟理性造成了惡劣的生態危機,因此高茲呼吁摒棄經濟理性,擁抱“生態理性”的到來。
通過對高茲生態理性思想的研究,不難發現,生態理性與經濟理性是相沖突的,資本主義經濟理性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生產的根本目標,在“利潤至上”“越多越好”的經濟理性思維下,資本對自然資源的濫用變本加厲,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生態理性服從于經濟理性并逐漸造成兩者的對立。
因此,高茲提出要摒棄經濟理性,擁抱生態理性。在高茲看來,如果任由經濟理性主導著社會關系,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那么只會加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破壞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導致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
高茲反對資本主義所遵循的這種“經濟理性”原則,主張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讓經濟理性服從于生態理性。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生態危機加劇,環境污染頻發的罪魁禍首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經濟理性,因此,緩解生態危機、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系的靈丹妙藥便是控制經濟理性作用的范圍,讓經濟理性服從于生態理性,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他主張的“生態理性”思想摒棄了經濟理性破壞自然環境的做法,而是考慮生態效益,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兩者協調發展,達到經濟和生態的雙豐收。
高茲在呼吁生態現代化的過程中以生態理性來代替經濟理性。他主張在人們的思想意識層面上來一場“思想革命”,提出了許多值得認真關注的新概念,例如“生態重建”“生態現代化”“生態重塑”等。
他指出應當樹立“更少但更好”的生態理性,摒棄“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的經濟理性。生態理性代表這樣一種價值理性和合理動機,即它以提高商品的使用價值和耐用性為生產目標,在生產活動中以最少的勞動、資源和資本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在生活方式上力圖建立一個消費得更少但生活得更好的圖景。高茲認為要建立這樣一種基于生態理性的社會,就是要控制經濟理性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讓經濟理性服從于生態理性,這樣既能滿足生態環境保護,又能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消費作為社會調節器對協調社會關系有巨大作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因素。
高茲認為,經濟理性奉行生產和消費越多越好,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不必要的消費造成資源極度匱乏,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在經濟理性控制下,人們失去了創造性,沒有快樂和美感可言,淪為了消費機器。經濟理性千方百計地誘導人們消費,生產出盡可能多的東西供人們無止境地消費。在經濟理性的支配下,利潤的尺度至高無上,用以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以及幸福程度的唯一標準是看其消費掉多少東西和擁有多少財富。這種無限制地高消費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枯竭,自然系統的失衡,引發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危機。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备咂澩瑯右裁翡J地察覺到自然界作為主體,與人類一同存在于一個共同的有機世界,提出資本主義危機本質上就是生態危機的觀點,高茲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危機首先是生態危機”“所有生產都是破壞”。
高茲認為,消費主義價值觀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克服消費異化就成為轉變人與自然關系、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有效途徑。只要人們樹立生態理性思想,掙脫經濟理性的藩籬和控制,轉變 消費越多越好的觀念,明確夠用就行的綠色環保理念,杜絕肆意鋪張浪費,就能有效緩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高茲主張通過自我約束來減少消費,縮小被經濟理性控制的范圍,需要的滿足不再是純粹消費活動的功能,提倡生態理性能夠既能滿足人類自己的需求,又能減少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破壞,一定程度上平衡生態系統,使人從不必要的、有害于生態系統的消費心理中擺脫出來,使消費真正植根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之中。
生態理性反對不斷擴張的高消費觀和日益膨脹的購買欲,批判將消費與幸福等同起來的錯誤觀念,生態理性的原則是“生產得更少但更好”,目標是建立一個人們在其中生活得更好而消費得更少的社會,節儉地使用和再循環自然資源。
高茲強調生態理性的重要性,以人為本,樹立生態理性,建設生態文明,并不只是一種他的構想,而是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他關注生態因素以及人的全面發展,指出消費的不斷擴張破壞了人類的生活質量。挽救生態災難的出路在于改變消費觀念和避免過度消費,樹立生態理性思維中足夠就行和知足常樂的原則,為此高茲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更少的生產,更好地生活。以“更少但更好”的原則將經濟理性整合于生態理性中。高茲強調,遵循生態理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把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導向精神超越和境界提升的方向。高茲從消費角度論證“更少但更好”的可能性,強調在生態理性價值觀的指導下,限制經濟理性、適度合理的消費觀能更合理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根本上有效解決生態危機。
高茲是根據現代資本主義的情況提出生態理性這一觀點的,其意義遠遠超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范圍,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啟發意義。
高茲的生態理性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前瞻性。他直面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敏銳觀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全面異化,經濟理性思維對人們影響頗深,因此高茲提出以生態理性為中心的思想,呼吁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
高茲指出了經濟理性的弊端,批判經濟理性導致了過度生產和大量不必要的消費,在經濟理性的控制下將帶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
高茲的生態理性思想,從生態學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批判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學理分析,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思維,彰顯了生態意識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高茲摒棄經濟理性為我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動力;高茲倡導生態理性為我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