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松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吉林 長春 130024)
藏息相輔思想是《學記》中較少成為歷代學者重點研究對象的一項教學原則,是相對冷門的研究主題。然而,藏息相輔思想卻是學記所闡述的所有教學原則中的關鍵部分。首先,以藏息相輔思想為主題進行研究,有助于進一步補充前人對《學記》中的教學原則研究的不足;其次,藏息相輔是一條經久不衰的教學原則,至于該怎樣履行這條教學原則,依然需要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們在認真研究這種思想的前提下發揮智慧、總結經驗;最后,通過研究藏息相輔思想,使其與當代的教學理論融會貫通,使當代的教育理論更加完善。
每一種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想幾乎都來源于經典教育名著,而且都是在其獨特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本文將在正文最開頭先從藏息相輔思想的出處和歷史背景這兩個方面出發,闡述藏息相輔思想的內涵。
藏息相輔思想來源于《學記》?!秾W記》是中國古代一篇談論教育問題的論文,被收錄在中國古代典章制度選集《禮記》之中,是全世界最先研究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根據郭沫若的研究發現,其作者可能是樂正克。《學記》的文字通俗易懂,例證豐富,對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都做了詳細的總結,詳細地記錄了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藏息相輔出自《學記》中的這一部分: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學校的教育應該是教師按照規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在課后學生也要及時練習,鞏固所學知識。這就好比課后不練好操作琴弦的技能,就無法演奏琴瑟;課下不學習好歌詠知識,就不能作詩抒情;課外不學習各種瑣碎的禮節,就不能理解和履行各種禮儀規范。如果不能使學生喜歡這項技藝,就不可能讓他帶著興趣去學習。所以學業有成的人,投身學習的時候就會專心致志,休息的時候,就盡情放松身心。由此可見,這段話首先點明了作者所提倡的教育方式,即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緊密結合,之后還列舉了豐富的例證。其次,這段話還著重強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指出“興其藝”才能“樂學”。最后,還告誡讀者在學習中要注重勞逸結合。
以上就是藏息相輔思想的具體出處?!秾W記》在歷史上第一次比較明確地論述了藏息相輔思想,開了論述課內與課外學習關系的先河,也是世界上最早討論勞逸結合的教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藏息相輔思想具有很強的超前性和先進性,即使是當代社會的教育教學依然能從這種思想中汲取教育智慧。之所以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能構造這種歷久彌堅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因為古人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是因為古人思維能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沒有以上兩點的推動,古人是不可能創造這等精妙的教育理論的。同時,無論古人的教育實踐還是思維能力,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發展的。因此,只有把藏息相輔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分析透徹,才能了解這種思想的來龍去脈,從而為研究藏息相輔思想減少阻礙。
藏息相輔思想誕生于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那時,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首先是社會制度的變化,奴隸制解體,封建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其次是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冶煉技術的出現,鐵器被大量應用于生產勞動,牛耕技術也得到大范圍推廣,之前大量荒蕪的土地得以開墾利用,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最后是兼并戰爭的持續爆發,因為周天子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霸主的地位,頻繁地發起激烈的戰爭,造成社會動蕩不安。在制度變化、生產發展、戰爭頻發的局面下,一方面,學校教育衰敗,眾多貴族子弟不學無術;而由于官學的衰弱,“學在官府”的局面被徹底打破,造成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現象,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學者們開始流向民間,在各地設帳授徒,成了以傳授知識為生的專職教師,私學就這樣產生了。另一方面,諸侯國君主為了稱霸天下,紛紛招賢納士,網羅人才,各家各派的學者也借此機會四處奔走,向統治者宣傳自己的治國思想,而統治者也愛惜人才,支持他們進行學術交流,百家爭鳴的局面由此產生。
私學的發展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擴大了教育對象,促進了文化交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的發展,為藏息相輔思想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藏息相輔思想的提出已經距今兩千多年,雖然這種教育思想對當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啟迪,但是時代過于久遠,且兩千多年前的教育狀況與現在千差萬別,早已不能同日而語。因此,僅僅從《學記》原文的字面意義上去理解藏息相輔思想很難總結出這種教育理論的當代價值。為了將古人所指的藏息相輔思想推陳出新,將其應用于當代的教育教學,本文將從當代的教育視角出發,對《學記》中藏息相輔思想的重要字眼進行細致的解讀。
“藏”是由“臧”演變而來,而在古代的文言文中,“臧”是一個通假字,指的是內臟的“臟”。“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與今天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指的是呼吸的氣息。因此,光從字面意義上看,藏息相輔指的是人的內臟與氣息相輔相成。因為內臟位于人的身體內部,而氣息就是在人的身體外部漂流的空氣,所以將“藏息相輔”代入到現代的教學中,就是要在教學中兼顧好學生的身體內部和外部。換言之,就是在教學中既要保證教師的講解具體、明確,還要確保學生在課后能夠充分地理解鞏固教師講授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就像漂流在學生體外的空氣,學生只有通過呼吸,才能把這些空氣吸入體內。然而,光憑教師在課上的講解往往不能使知識像學生身體內部的內臟一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學生必須通過課后的及時鞏固,才能把課堂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使其成為自己身體內部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從現代教學出發來看“藏息相輔”,主要是提醒教育工作者們要注重教學中教師講解與學生個人理解的結合,不管是學生在課堂中的當堂掌握情況,還是課后的鞏固情況,都是需要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互動中及時了解的。
“正業”和“居學”出自《學記》原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句話是藏息相輔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介紹了古代“大學”的教學組織形式?!罢龢I”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正統的思想,也就是要尊重、推崇君王,恪守封建等級秩序的思想;第二是指教師當面傳授學生知識。在當代的學校教育中,“正業”指的就是課堂教學,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是當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職能?!熬訉W”類似于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古代的“大學”要求學生在課后要溫習教師講授的知識。此外,“居學”還涵蓋了讓學生在課外積極實踐的意思?,F如今,“居學”的含義隨著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擴展,延伸到了今天非常普遍的課后作業以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之中。在現代的教學中,“正業”和“居學”的關系即是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課外活動的關系。讓“正業”和“居學”更好地結合,使課內課外的學習任務緊密銜接,同時,還要讓課外活動也充分承擔起教育學生的任務,這些都是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過去的學者在研究藏息相輔思想時,常常會忽視藏息相輔思想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闡述,也就是忽視“興藝樂學”的訓義?!秾W記》中提出:“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边@句話中的“藝”指的是上文中“操縵”、“博依”“雜服”等技藝,這些技藝都是比較復雜的,因而學習這些技藝既需要老師指導,又必須經過一個勤學苦練的過程。因此,如果學生本身對這些技藝不感興趣,就不能經受住艱苦的學習過程,也就無法熟練掌握這些技藝。因此,只有讓學生對這些技藝感興趣,才能讓學生愿意學習他們。然而,在當代的學校教育中,無法保證所有的科目和知識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每一門科目所包括的基礎知識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不能因為學生對某一門科目不感興趣,就讓他完全放棄對這門科目的學習。因此,在當代社會,“興藝樂學”不僅僅啟發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是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教師們也要努力發揮教育機制,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對藏息相輔教育思想的研究,決不能停留在只探析這種教育思想的內涵和了解其由來上面,必須在全面分析該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教育狀況,發現與這種教育思想相關的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并最終能從藏息相輔思想中找到解決當代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案,積極地提取藏息相輔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各種啟示。
藏息相輔思想特別強調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后學習的連續性,而布置課后作業是督促學生溫習所學內容,及時鞏固知識的好辦法。另外,教師通過檢查學生的作業,也能大體了解學生對上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布置課后作業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環節,布置合理、有效的課后作業才能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上一節課內容的鞏固效果。第一,布置課后作業應該適量,過多的作業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讓學生抱著只是為了盡快完成任務的心態去做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在機械地趕進度,無法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第二,可以分層布置課后作業,對于學習能力強、接受新知識快的學生,可以減少過于基礎性的作業,為他們布置有一定思考深度的作業或者讓他們提前預習,而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要給他們布置容易完成的基礎性作業,也可以降低對他們作業完成質量的要求,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獲,而不會因為作業太難而降低復習欲望;第三,教師要積極研究什么類型的作業對當堂課知識的復習效果最好。例如,是讓學生抄寫還是默寫,做習題還是背概念等等。
《學記》中提出:“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边@句話主要是在說,學業有成的人學習的時候能夠專心致志,而休息的時候也能愉悅身心。由此可見,藏息相輔思想還提醒大家,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也要注意休息,適當放松。因此,當代的學校教育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休息時間。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是使學生在學習之余放松的良方,不過,讓學生“放松”不等同于“放縱”。課外活動雖然與課堂教學不一樣,但它也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形式,絕不是讓老師帶著學生隨意地玩耍,玩耍過后,學生除了玩得開心了以外毫無其他收獲。課外活動也應該包含教育意義,讓學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時獲得發展。首先,課外活動要有明確的教育主題,如教師開展體育類的活動應該叮囑學生頑強拼搏、爭強好勝,開展勞動類的活動要教導學生們吃苦耐勞、勞動光榮等等;第二,教師要做好課外活動前的動員和活動結束后的總結工作,在開展活動前教師要跟學生們講清楚這次活動的目的,活動結束后教師還要做好總結,讓學生們明白活動的意義;
第三,課外活動也能巧妙地與課堂內容結合,教師可以設計各種能幫助學生回顧知識點的游戲,并在課外活動中帶領同學們一起玩這一類的游戲,從而寓教于樂,讓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知識。
《學記》中的每一條教學原則都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應該遵循的“金科玉律”。藏息相輔作為這些教學原則中的一條,應該受到廣大專家、學者的重視。然而,現如今有太多的教育工作者忙于作量化研究,或精心制作問卷,收集數據,然后根據數據著書立說;或采用訪談法,以教育者或受教育為訪談對象,然后以訪談記錄為材料援筆而章。誠然,量化研究往往能夠及時獲得研究資料,但光靠華麗數據分析或是訪談提綱也很難獲得出彩的研究成果。要想真正在教育研究上有所建樹,還是需要認真研讀像《學記》這樣的經典教育名著,打好理論基礎。藏息相輔思想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還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并且在歷史長河中沒有失去光澤,依然閃耀在如今星光燁燁的宇宙之中,這是古代教育工作者為人們留下的智慧,歷經幾千年的風霜都沒有被大家遺忘。落日沒有太多的記憶,但落日下的世界卻走過了千年萬年,盡管知道藏息相輔這個成語的人并不多,但是大家從小經受的教育,或多或少都在無形中受到了這種教學原則的影響。大家在學生時代老師布置的與課堂內容息息相關的課后作業、大家硬性規定的課外活動時間,都是在藏息相輔思想誕生后逐漸衍生出的教育傳統。作為教育工作者,大家應該繼續傳承藏息相輔思想,通過持續的深入研究和大膽創新,不斷填補對這種教育思想的研究內容,讓藏息相輔思想彰顯其當代價值,為當代教育的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