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楊守森
艾青是一位富有創造力的詩人。為了把筆下的詩藝形象呈現得鮮亮動人,詩人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了多種藝術筆法。
1.他有雕刻家的才能,能夠用雕刻刀般的筆力,把要描繪的對象在一定的背景上浮雕般刻畫出來,讓你從棱角分明的雕像及其環境氣氛的烘托中感受到個性的力量。
請看這樣一幅以大海為背景的礁石雕像圖: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礁石》)
詩人欲寫礁石,先從浪花落筆。首先通過描述無休無止進擊的浪花都被“打成碎沫、散開”的下場,襯托了礁石傲然崛立、無所畏懼的神態,繼而再調轉刀筆進行正面刻畫:“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讓讀者清晰地看見了由于海浪日久年深的沖擊,礁石上留下的一道道淺淺深深的傷痕,而每一道傷痕都凝結著一個痛苦的斗爭過程。“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這是多么令人起敬的個性!讀完全詩,一個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雖處風云動蕩之中卻又百折不撓的人格形象呈現眼前。
2.通過典型化意象的羅列,突顯與豐滿詩藝形象。
大堰河,是詩人精心塑造的勤勞堅強、仁慈善良、貧苦而又不幸的農婦形象。在刻畫時,詩人更多依靠的便是篩選過的意象的羅列:
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
她含著笑,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

她含著笑,用手掏著豬吃的麥糟……(《大堰河——我的保姆》)
詩人不發一句議論,只把這樣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客觀地呈現給讀者。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正是在這樣一些看上去似乎是機械羅列的畫面上,注入了作者的無限真情,從而構成了動人心魄的大堰河的形象。這種意象羅列的好處在于,讓讀者感到如同一位知己正向自己癡情地傾訴心曲,同時在語言形式上形成了一種回環韻律美,讀來倍覺親切。
3.為了把藝術形象刻畫得更加鮮亮動人,詩人還極善于運用獨創的對比手法。
作為地主家的女奴隸的大堰河,作為一位受盡人世生活苦酸的農村婦女,她命運的悲慘是不言而喻的。但艾青在描寫時,卻一口氣連用了六個“她含著笑”的排比句,讀者不難體味到:這是凄慘的笑,這是酸楚的笑,這笑里飽含著人物的多少憂慮和愁苦!為了避免被解雇,為了養活骨瘦如柴的嬰兒,她不得不忍辱吞恨、強撐笑臉為主子操勞!這“笑”字,凝結著詩人多少同情和不平的淚漬啊!
一個多么舒服,
卻在不住地哭;
一個多么可憐,
卻要唱歡樂的歌。(《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
這個20世紀50年代“給人看管孩子”的黑人姑娘的“歌”,不就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大堰河的“笑”嗎?這種“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的藝術手法,在艾青這兒得到了充分的生發與創造。艾青把水火不相容的事物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溝通”聯系起來,合乎情理地“固定”在一個形象上,達到“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藝術境界,給讀者以撼動心魄的力量。
4.艾青還十分注意用色調、光彩以及構圖線條的安排來加強其作品中藝術形象的鮮明性,這或許得益于詩人早年的美術素養。
為了表達對自己乳母大堰河的深切懷念,詩人這樣寫道:“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在畫家那兒,紫屬紅、藍合成的暖色,但這暖色卻沒有同屬暖色的黃輕俏明快,也沒有紅鮮亮耀眼,而是于溫煦之中又給人以沉郁壓抑之感。所以在這兒,詩人用來修飾自己深愛著的和藹可親卻又命運悲慘的大堰河的“靈魂”,是多么得體!讀這首詩,我們甚至可以想見,這一個“紫”字或許是詩人幾經推敲才寫到稿紙上的。
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一詩中,詩人首先刻畫了一個夜下趕車奔走的中國農夫的形象。接著,又寫了河中破爛的烏篷船里一個蓬發垢面的少婦的形象。這就使整個畫面中出現了男人、女人,旱路、水道,車、船兩兩對稱的人和事物,從而給人更為完整鮮明的形象。這種結構方式除了借鑒于中國古詩的對仗之外,與美術創作中構圖要求勻稱的美學原則也是有著內在聯系的。
詩是感情的結晶,詩人自己曾說:“個人的痛苦和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時代的痛苦與歡樂也必須糅合在個人的痛苦與歡樂中。”(艾青《詩論·眼役》)艾青能夠獲得詩歌創作的重大成就,得到廣大讀者的愛戴與尊崇,重要原因也正是他能夠把個人感情與人民的時代的感情糅合在一起,統一在所創造的得體的詩藝形象之中。

在民族解放戰爭的歲月里,也正因為艾青是通過自己的獨特感受去反映那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的,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激動人心的力量,留下了偉大時代的音響。但也有不少人指出,在艾青的某些早期作品中,總是蘊藏著一種深沉憂郁的消極感情。這種憂郁,也的確成為作者當時作品的一種感情色調,以不同的表現形態出現在他的不少詩篇里。但應當指出,這種感情色調,同樣絕不僅僅屬于他個人,而是具有強烈社會意義的。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黨所領導的革命還在艱難地進行,人民還沒有看到勝利的曙光,他們在奮起抗爭的同時還有憂郁是很自然的。實際上,艾青詩作的憂郁正是人民的憂郁一面的反映。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艾青詩作情調的憂郁,不是冷漠的哀愁,而是熱切的思慮;不是退讓的嘆息,而是進攻的準備。所以,當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給詩人“帶來了燦爛的明天的最可信的音訊”的時候,詩人有點狂歡了,熱情似火般地燃燒了:“今天,我想到山巔上去,解散我的衣服,赤裸著,在你的光輝里沐浴我的靈魂……”(《給太陽》)這是多么歡暢的歌唱!多么熱烈的追求!
正因艾青詩作中的形象不僅得體地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這感情與人民、時代始終保持了高度的統一,所以它是成功的,它使艾青的作品獲得了藝術表現上的持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