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憲榮
(西北民族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部,甘肅蘭州 730030)
“地名”一詞的形成,有一個復雜的邏輯思維過程,是歸納、分析,進而概念化的結果[1]。現代意義上的“地名”概念,最早見于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其中有“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的記載;與班固同時代的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中,也運用了“×,地名,從邑×聲”的釋名方式。《漢書地理志》更是一部以記述漢代疆域政區為主體的方志書文獻著作,收集了漢代縣以上行政區劃名稱,重要的軍事區劃名稱。由此可見,地名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演變。是一個地方人們居住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一種語言符號和標志。它不僅在人們日常交往中起到重要的指代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時代歷史、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的發展變遷。
永登縣位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黃河上游地區。地處甘肅省的中部,蘭州市西北部,現隸屬于蘭州市行政管轄[2]。自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設縣以來,已經有2 000 多年的歷史,是西漢在河西地區建立的最早縣制地方之一,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坝赖恰边@一地名[3],追溯其來源,既遠又近。從遠的時間來說,根據歷史文獻著作《十六國春秋·前梁錄》中記載:“建興四年(316年),拜張寔都陜西軍事,是年分金城之令居、浩門二縣,又立永登縣”[4]。屈指算來,“永登”的名稱到現在已近1 700年了。據說當地人們為了祈求家園永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故而起名為“永登”。從近的來講,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為了改去“平番”(清朝時將永登設為平番)這個對少數民族帶有誣蔑性質的名稱,又將“平番”重新改為“永登”,其寓意自然是希望永登這個地方永遠“五谷豐登”。
永登是亞歐大陸上的要沖,古“絲綢之路”重鎮,河西走廊之 “門戶”“咽喉”,位于東經102°36' 至103°45',北緯36°12'至37°07'。平均海拔在2 000 m左右,整體上呈“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趨勢,地貌特點為“三川兩河”,即位于縣域西南的八寶川、中部的永登川和東部的秦王川,及發源于青海省境內的大通河和發源于祁連山山脈的莊浪河。北接寧夏、內蒙古自治區,南與金城(蘭州)隔黃河唇齒相依;西接青藏,和西藏雪域高原宛若襟袖;東連松山古城,遙望廣闊的寧夏平原。著名的輸水工程“引大入秦”(將大通河水引至秦王川)水利樞紐工程橫跨東西,為甘肅首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提供了重要的水源。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也在縣境蘭州新區內,蘭新鐵路和國道312 線縱穿全縣;國道109 線、省道201 線、尹中、蘭海高速公路過境,交通十分便捷發達,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以來戰爭頻繁,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康熙梁份《秦邊紀略》中記載:“莊浪衛南繞河水,北列舊邊,東通金城,河西東之接壤,西南涼、湟兩歧分合處也。絳節(赤色符節)之所絡繹,土漢之所雜居,黒番之所出入,蓋九逵之區,河西之都會也”。從中可以看出莊浪衛位置的險要所在:南部黃河環繞,北部明長城蜿蜒,東部通蘭州,西部接河西走廊;使節絡繹不絕,民族雜居,藏族出入之通道四通八達,為河西之都會。說明了“莊浪衛”又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沖”。明代莊浪衛其地即為今永登縣、天祝縣全部及蘭州安寧區沙井驛地區、 古浪縣部分地區。尤其是在元、清統治期間,在境內許多處建城設防,因而留下了很多以“城、堡、驛”等軍事工事命名的地名,據統計,僅以“城”“堡”“驛”命名的地名多達十幾處,可見其軍事上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
永登縣歷史源遠流長,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公元5000 多年前就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縣境內大通河、莊浪河沿岸等多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人類在莊浪河、大通河兩岸繁衍生息、辛勤勞作。由于歷史上國家改朝換代,改制更迭,縣名多易,縣域變動。根據歷史和《永登縣志》記載[5-6],永登的歷史變遷大致如下。
西漢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開辟河西,派大將軍霍去病統兵出隴西,“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自此,“永登”被正式納入西漢帝國的版圖?!稘h書·地理志》記載:“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領縣十三,今永登縣地屬金城郡的‘令居’‘枝陽’‘允街’‘浩亹’四縣”。(令居區域為今天的永登縣北部及天祝藏族自治縣一帶。)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將“令居”“允街”“浩亹”三縣分別改名為“罕虜”“修遠”“興武縣”。東漢時設“令居”“枝陽”“允街”“浩亹”四縣,歸涼州刺史部金城郡管轄。東漢末年,曹魏統一中國北方后,仍由金城郡轄,廢枝陽縣,令居、允街、浩亹三縣依然存在。
西晉末,涼州刺史張宜復設“枝陽縣”,并于建興四年(316年),分金城為“令居”“枝陽”二縣,又立“永登”縣,合三縣立“廣武郡”。這是“永登”名稱在歷史上首次出現,應取自“永遠五谷豐登”之寓意。
隋開皇初改“廣武縣”,曰“邑次,尋改為廣武,又改為邑次,大業初改為允吾”,大業六年(610年)又改為“會寧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設立“廣武縣”。乾元二年(759年),又改為“金城縣”,歸隴右道蘭州管轄。
北宋初廣武縣仍屬蘭州,為吐蕃唃廝啰統治。景德年間,被西夏占領,屬西涼府。
元朝元年(1264年),設立“莊浪縣”,歸永昌路管轄。
明洪武五年(1372年),將“莊浪縣”改為“莊浪衛”。
清代,“康熙二年(1662年)改衛為所,雍正三年(1725年)裁所,設立‘平番縣’,隸屬涼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歸河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甘涼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歸蘭山行政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為“永登縣”,由甘肅省政府直接管轄。
新中國成立后,最初由甘肅省武威專區管轄,1955年河西三專區合并,歸張掖專區領導,不久劃歸定西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永登縣,該設“永登區”。1961年,重新恢復永登縣,仍屬蘭州市管轄。1963年,又劃出蘭州市,改為武威專區管轄。直到1970年,重歸屬蘭州市管轄到現今。
由于地理上的特殊位置,永登在遙遠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多是在烽火兵燹中度過。從縣名的變易中足可見一斑,“廣武”“震武”“興武” 名字中毫不掩飾對武力的崇尚與膜拜,“平番” 則更多是鎮壓和血腥味。而永登縣域內的許多地名,則是與之一脈相承,透露著烽火硝煙和征戰廝殺的歷史氣息。
在永登縣境內,以“城”“堡”為地名者屢見不鮮,特別是國道312 沿線,自南向北方向,以“城”命名的有:“紅城”“黑城”“滿城”“連城”;以“堡”命名的有:“中堡富強堡”。對于“城”“堡”的含義不難理解,它是歷代國家和地方主要用于駐軍防御敵人入侵而修建的工事。如今大通河畔的隴上名鎮——“連城鎮”,據《莊浪匯紀》[8]中記載,“連城當地古為邊防要地,城堡遍筑,有‘紅古城’‘王家山城’‘吳家山城’‘馬家山城’‘錢家山城’‘羅羅城’‘工巴城’‘古城’‘那孩城’‘鄧鄧城’等,山城環繞相連,舊有‘十二連城’之說”,“連城”因此而得名。意思即指12 個相連的城堡組成攻守互動的軍事要塞,同時也為古時通往青藏的“咽喉”要道。
位于莊浪河要沖的“紅城鎮”,號稱隴上“四大名鎮”之一,有一說法西漢時的允街縣就建于此地,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塞。因為這座城堡由紅土夯筑而成,故名曰“紅城”;至于地處坪城草原的坪城鄉,北面是烏鞘嶺以西的河西走廊,東北接松山城,延展到寧夏的方向,西南與武勝驛、連城相連,形成一道斜長的防線;中堡鎮則作為城堡存在于莊浪河川“中軸”,是永登境內自武勝驛以南的第二個大要塞。其他還有不少以“城”“堡”命名的地方,諸如“黑城、滿城、玉山古城、羅城灘古城、磴磴城、三角城、羊胸子城、伏羌堡、大同堡”等。無一例外,這些城堡的選址都具有臨河、靠崖、據峽等特點,便于駐兵,利于軍事攻防,這些城堡在古代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軍事據點,今永登最南面與天祝藏族自治縣相連但屬于永登縣的“富強堡”村(又稱“伏羌堡”),據《莊浪河記》中記載,“伏羌堡”始稱于明代萬歷年之前,此名相傳古代為鎮壓少數民族中的羌族筑堡而得。新中國成立后便改為讀音相近且蘊含“國富民強”吉祥之意的“富強堡”,此后一直保留使用至今。
“驛站”是指古代用于朝廷信使、郵卒、傳遞軍事等重要情報的官員來往途中換馬、食宿的重要場所、邊疆防衛軍傳遞信息等,為古代海關、水師、海軍所管。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時期,已有傳遞訊息的記載。設置烽火臺等軍事設施,始于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并使用郵驛傳送情報。漢代時,每隔30 里的地方設置一個驛站,由朝廷的太尉負責管理。唐朝時郵驛遍設全國,分為“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3 種,驛站設有驛舍;宋朝驛卒由兵卒擔任,規模不如唐朝,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痹瘯r疆域遼闊,為了統治龐大的帝國,于是便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恶R可波羅行記》中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先珖A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余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清朝時所設驛站多達1 785 處,在京師設有“皇華驛”,軍機處公文上有如注明“馬上飛遞”,有俗稱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如此類推。
由于永登是內地到新疆、青海的必經通道,清代在永登縣境內建立的驛站較多。祁韻士在《萬里行程記》中記載:“甘肅省驛之多者,莫如平番(今永登)?!备鶕妨嫌涊d,清代永登有8 驛,僅通往青海省西寧市的途中就有3 驛。林則徐在《荷戈記程》中記道:“平番有八驛,在東西路(即今蘭新線)者五”,這5 個驛站順序依次為:苦水驛(今苦水鎮)、紅城驛(今紅城鎮)、武勝驛(今武勝驛鎮)、岔口驛(今天??h岔口驛村)、鎮羌驛(今天??h內)。這些地名至今仍在沿用,只不過全都改為了鎮或村。除岔口驛、鎮羌驛今劃歸天祝藏族自治縣管轄外,其余驛站均屬永登境內。清代西寧道楊應琚《據鞍錄》和西寧辦事大臣闊普通武的《湟中行記》中記載了永登通往西寧途中3驛是:“通遠驛、西大通驛、冰溝驛”。通遠驛在今通遠鄉牌樓村,西大通驛在今河橋鎮南關村,冰溝驛則在青海境內。
據《平番縣志》記載,在此之前永登還設立過“本城驛”“南大通驛”“東坪城堡”和“松山驛”。本城驛在今城關鎮,南大通驛在大同鎮南同村,東坪城堡驛在今坪城鄉坪城堡,松山驛所在地劃歸天祝自治縣。在永登的地名中不少地方以“驛”命名。根據永登文史研究專家蘇裕民稱[7]:“自漢武帝在河西建郡開始,永登境內就筑有烽燧以傳遞信息?!比胩埔詠恚赖潜煌罗碱I,到宋又被西夏所居,至元代一直被游牧少數民族聚居,這段歷史時期,縣境內居民多以游牧為主,戰爭頻繁,是否設置驛站,史志中無記載。有關驛站情況,方志中有所記略,明《莊浪匯紀》記述:“洪武間,縣境以在城驛(今縣城)為中心,東西南北有四條驛道,分別通往寧夏、青海、蘭州、涼州等地。東路七十里為平城堡驛,再四十里達松山堡驛;西路四十里為通遠堡驛,再八十里達西大通堡驛;南路三十里為南大通堡驛,再三十里達紅城堡驛,再五十里達苦水堡驛,再七十里達沙井堡驛; 北路六十里為武勝堡驛,再四十里達岔口堡驛,再五十里達鎮羌堡驛;縣境共有十二個驛站?!钡搅饲宕?,據《平番縣志》中記載,驛道西路在通遠堡西三十里又增加了塘坊驛,南路的沙井驛歸皋蘭屬。到清末,西路西大通驛南到三十里又增加了俄卜驛(今河橋樂山)。
根據《莊浪匯記》中記載,“武勝驛”一名始稱于明萬歷年之前,明代設置堡署為“武勝驛”,也成為平番縣境內的第五個驛站。因地處交通要道,修城、駐防、屯兵而得此名。今仍命名“武勝驛”,除建筑在兩山夾一河的險峻之地的武勝驛之外,還有苦水驛、大通驛、河橋驛、通遠驛(即現在的苦水鎮、大同鎮、河橋鎮、通遠鄉)。驛,這個在古代主要用于傳送文書情報的差役休息、更換馬匹的站點,在永登的兩條河谷(莊浪河、大通河)中卻星羅棋布。這些驛除卻普通驛站的功用外,還具有城堡的軍事作用,這從武勝驛的命名及選址中可見一斑。隨著歷史車輪的緩慢前行,永登作為戰略要地的軍事地位逐漸被削弱、轉移,這些曾經的官方要地逐漸地蛻變成鎮集村落,成為歷史長廊中的人口聚集地。
永登縣境內有一些村鎮地名是以“墩” 來命名的, 如“雙墩子”“四墩子”“五里墩”“陸墩子”“陶家墩”等,當地人把古代遺留下來的烽火臺叫作“墩”。永登自古以來就處于軍事戰略要塞的位置,縣域內的“烽”“隧”等軍事設施數量眾多,僅根據目前可靠史料記載的就達數十座。依據《莊浪匯紀》(鎮善堡條卷三)中記載[8]的永登縣境內以“土敦”命名的村鎮如表1 所示。
表1 永登縣境內以“墩”來命名的村鎮
永登縣作為軍事戰略上的要塞門戶,歷朝歷代都有軍隊駐屯,而古代通常將駐扎軍隊的地方成為“營”。在永登以“營”命名的地名也較多,縣城最北面有叫“大營灣”“羅成灘”的地方,至今仍保存了這一地名,相傳唐代名將羅成曾率軍駐扎過。在這兩個地方附近,又有名為“何家營”的村莊。在縣城附近的柳樹鎮,還有“營兒村”,也極有可能為古代駐扎軍隊的營地。
今永登縣苦水鎮境內名為“新屯川”的村子,據說也是軍隊屯耕的古遺存。武勝驛鎮還有一個叫“屯溝灣”的村,也說明當時可能有軍隊在此屯耕;縣城東面的清水鄉,有條溝當地村民叫“營盤溝”;縣城往南的大通鎮西面,有座山名“營盤山”;縣城最東面的坪城鄉,境內有一村名叫“營盤嘴”;縣城南門附近還有個“滿城村”,即清朝滿人駐軍守防之地,直到現在仍作為軍事禁地駐守著部隊;還有一些村落以“堡”來命名,可能是過去當地大戶有錢人家、地主在自家院落周圍修建的類似城堡的小城樓(或炮樓),在社會不安定時用來防備亂軍、土匪、強盜等搶掠,保護自己家園的防御工事,如中堡、王家堡、肖家堡子等村鎮。和“堡”“城”“營”等軍事意義相同的還有稱為“校場”的地名,永登縣境內的柳樹鄉、民樂鄉、清水鄉均都有叫“校場”的村名,應該是過去駐守軍隊開展軍事訓練的地方。
綜上所述,永登在經過2 000 多年的歷史變遷和發展中,它既是一個處于戰爭前沿的重要門戶要塞,又是一個眾多少數民族雜居的聚居地。永登縣境內至今還保存、沿用著許多帶有“驛、城、堡、營、墩”諸字的村鎮地名,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該地地理狀況的變遷,也從中透露出了當地獨特歷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諸多珍貴信息。它既是永登當地人民抵抗侵略、反抗壓迫、捍衛自己家園的見證,又從側面說明了永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即使到了現今,永登的戰略區位優勢也依然非常明顯。鐵路運輸干線方面,中國鐵路主要干線之一的蘭州至新疆雙線縱貫全境;公路運輸線方面,國道312 線縱穿縣境,國道109 線、 省道201 線等主要干線過境; 高速公路方面,尹中、蘭海高速公路過境,道路交通四通八達;航空運輸方面,位于縣域國家級新區內的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不僅開辟了飛往國內包括港澳在內的許多國內直飛航線,還順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開辟了許多多國際航班、航線。蘭州航空口岸已被國務院正式批準開放,航空一級港、直達蘭州到中川國際機場的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全面建成投入運營,極大地縮短了市區到機場的行程時間?!白盍瞬黄鸬氖怯赖?,最有希望的也是永登”,大半個多世紀以前,著名學者羅家倫在西北考察時就已經對永登有了這樣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