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望是柬埔寨馬德望省首府,柬埔寨第二大城市。這座優雅的水邊城市名氣遠不如擁有吳哥寺廟的暹粒和首都金邊,卻能讓你看到柬埔寨最淳樸最踏實的一面。
放下疲憊,馬德望用整座城市的步調引人走入一處理想休閑之地,用淳樸的智慧將柬埔寨人民的生活本色一一勾畫呈現。

■ 馬德望市標—國王與棍杖

■ 馬德望市區里的法式建筑
馬德望地處柬埔寨西部,與泰國接壤,自11 世紀建城以來便是兩國的交通與貿易樞紐,又因其土壤肥沃,盛產稻米和水果被稱為“柬埔寨糧倉”。
從暹粒駕車前往馬德望,車程僅約3 小時。路上,寬廣的平原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稻田,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品質優良的稻米。細心觀察還會看到稻田中的燈管與袋子,通過這樣的方式,當地農民可以收集稻田里的昆蟲,既保護了稻谷也為街邊的油炸昆蟲小吃提供了肥美的食材。
當車輛駛入馬德望城東南的環形路口,一座黑色皮膚武士造型的雕像,威嚴恭敬地蹲坐在一個大圓盤中,相貌威儀,雙手捧著的金色圣杯上面托著一根黑色的棍棒,這便是馬德望的市標—國王與棍杖。在高棉語里,馬德望便有“國王丟失的權杖”的含義。塑像前擺滿鮮花和貢品,不時有當地人來到塑像前燒香磕頭,這種幾近禮佛的方式,透著當地人對塑像的敬畏之心。
初入馬德望,乍一看就像一個大鄉鎮,走在街面上,隨處可見貼了春聯、寫了中文招牌的華僑店鋪,如“德盛糕餅”“榮記五金”等。南北朝向的狹長市區緊靠著桑岐(Sangker)河。河流水速平緩、狹小渾濁,無緣故地在馬德望平原上鑿出一道深深的陡坎,不知又有多少神話、典故流入其中。
參差的彩瓦房頂、修長的天藍色百葉窗襯著鵝黃色的墻體,精心雕刻的乳白色的欄桿圍成的精巧陽臺,給人典雅又略帶明快的異國風情遐想。這些主要建于馬德望曾被法國統治時期,有著近一個世紀歷史的建筑物,集中分布在桑岐河兩岸,有一些已經被改做商鋪或者政府機構,大多為上下兩層的格局。
鼎盛時期的馬德望,還有“東方小巴黎”之美稱。在成功抵御了多年的時間流逝和戰爭后,如今雖略顯破敗,但卻是柬埔寨國內仍然保留著最集中、最完整的法式建筑的城市。歲月流轉,那些歷史的痕跡如今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印記。
20 世紀80 年代,頻繁的戰亂幾乎摧毀了柬埔寨整個國家的鐵路系統,幸好在馬德望留下了一條基本完好的鐵路。不過,鐵路雖在,卻沒火車,外面的物資送不進來,城內的物資運不出去。窮則思變。當地人從當初修建鐵路時運送物資的簡易小火車上得到了靈感,組裝出了獨一無二的在鐵軌上運行的“norry”(柬埔寨當地語),外國人稱之為竹火車(bamboo train)。
計算機輔助翻譯及人工翻譯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完全否定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優勢,也不能只看到學生翻譯的劣勢,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幫助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翻譯能力,提高翻譯質量。
竹火車的構造看起來簡易粗陋,但其中無不透露著柬埔寨人民的小巧思。底部兩個類似舉重器的鐵輪,一般是從廢棄的坦克上拆卸下來再組裝上去的,“車廂”由一張用竹子編織而成的大竹床構成,呈現敞篷的架構,竹排上鋪塊手工編織的草墊,再配置一臺小型汽油發動機,竹火車便應運而生了。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竹火車在當地人的生活中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承載著村落之間載人和運貨的功能,載重量可達40 多人或是8 頭牛,在竹火車發展的全盛時期,據說一度達到幾千輛同時運營的盛況。
竹火車的鐵軌從遠處看就像在叢林深處爬行,淹沒在熱帶叢林的植被中。竹火車敞開式的設計構造可以讓人以舒適的姿態欣賞沿途風光,躺著、盤腿端坐亦或是屈膝蹲坐開啟旅途都有不同的感受。行駛過程中,風從耳旁吹過,伸手就可以觸到周圍的樹枝和花花草草。鐵軌兩旁的景色撲面而來,有時候是田園風光,稻田映襯著綿延的青山,簡易的茅草屋、悠然吃草的牛群還有成排的向日葵;有時候竹火車從橋上快速穿梭,看著潺潺流水,在沒有樹木包裹的軌道,心中微微一緊,抓緊了車身以護自己周全。
竹火車上呈現的風景或許就是馬德望當地人們生活的縮影— 至純至簡又自得其樂。

■ 乘坐竹火車
竹火車最好的乘坐時段是16:30~18:30,因為此刻天氣最為涼爽,也可在竹火車上欣賞到美麗的日落。盡管竹火車出事故的概率極低,但因周圍沒有欄桿,還是需要注意安全。此外,柬埔寨政府已發出相關通知,將逐步取消竹火車。或許有一天,馬德望竹火車將成為歷史。

■竹火車相遇時,駕駛員將竹火車暫時拆卸讓路
竹火車的速度通常只有20 公里/小時,但若遇上心中承載著“賽車夢”的司機,或是乘客提出想要體驗一次“速度與激情”,竹火車最快行駛速度可達40 公里/小時。極速行駛時車子頗有種“瀕臨散架,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氣勢。由于長年無專業維護,鐵軌看上去極其扭曲,導致行進中的車身會突然劇烈抖動,“咣咣咣”的聲響驟起,鐵軌節點每次的撞擊感都會傳導于身體,這種小小的驚險如過山車般無比刺激,略帶刺激的旅程搭配周圍使人內心平靜祥和的景色,或許這也是竹火車獨特的動人魅力所在。

■ 上百萬只蝙蝠飛出洞外,宛如“黑色長龍”
火車在單軌上行駛,當對面駛來另一輛竹火車時,當地人也用其智慧和禮儀化解了這種沖突,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互助規則— 如果反向行駛的兩輛竹火車相遇,前往的竹火車要讓道給返回的竹火車。若擔心與對面行駛過來的真正的火車相撞,駕駛員會告訴你,不用擔心。因為,馬德望的火車并不能高速行駛,只能徐徐前進,且隔老遠就能聽到火車發出的汽笛聲,讓司機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停下來將竹火車拆掉,將鐵軌“還”給真正的火車通行。
坐在已經無法再簡陋的竹火車上,看霧起云涌,風吹稻浪,偶爾跟頑皮而迷失了方向的飛蟲打個照面,似乎也融進了這謂之“生活”的竹火車之上,變成了這個城市故事的一部分。
馬德望西南方向的農沙帕山(Phnom Sampeau)是著名的天然風景區,山頂廟宇中的金色廟塔高高聳立,直至天空;山腳下散布著小村莊;蝙蝠和匍匐的藤蔓組成一個“失樂園”。而最具吸引力的,還得數這里每到日落時分蝙蝠出洞的壯觀景象。
一個個小攤早早在山腳下支棱起來,小販們擺上啤酒飲料柜,再準備些烤物如烤田螺、烤牛蛙等,游客們倚著藤椅或是一張張彩色的塑料椅子,悠閑地沿道路兩旁坐著,手邊的烤物香氣四溢,冰啤酒則讓人暢快淋漓,讓人足以沉浸在等待雄偉景象前的時光中。
下午 5:40 分左右,洞內傳出一些蝙蝠叫聲,頗有些“先聲奪人”蓄勢待發的征兆。幾分鐘后,陸陸續續有幾只蝙蝠從洞中飛出,接著成群結隊,上百萬只蝙蝠成群成片地飛出洞外,在半空中宛若一條“黑色長龍”,秩序井然地向天空中飛去。蝙蝠出洞的景象可以持續約1 小時,當天空逐漸暗下來,仍在陸陸續續出洞進行捕食的蝙蝠,在暮色的渲染下仿佛吳承恩筆下《西游記》中妖魔鬼怪出動的場景。
伴著暮色和蝙蝠出洞的景觀,許多游人爬坡尋求更近距離和不同角度的觀蝠出洞體驗。在坡頂處,更近的距離也調動著嗅覺的活躍,讓人靈敏得能捕捉空氣中散發著的蝙蝠身上發出的腥臭味。沒了山巒的背景色,能更為清晰地看見密密麻麻的蝙蝠在天空中劃出的一條拋物線,夜空中蝙蝠展翅飛翔的情景跟電影里蝙蝠俠帥氣登場的場景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