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余柱 徐尉升 廖偉
高血壓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且仍呈現持續升高的趨勢,因此高血壓相關的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也相對較高,而高血壓腦出血作為其嚴重并發癥,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而早期正確有效的診斷與治療是降低致殘率與致死率的必要基礎與前提[1-2]。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在對高血壓腦出血診治效果進一步提升的同時,微創的需求也進一步提升。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作為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的一類微創治療方式,其在本類患者中的應用率不斷提升,但是其在疾病各方面狀態影響的研究仍存在差異[3-5],包括對患者神經損傷的控制程度及預后的細致影響研究不足。故本研究現探究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神經損傷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10 月龍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高血壓腦血出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20 歲及以上;(2)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3)腦出血病程<24 h。排除標準:(1)凝血異常或合并其他血液疾病;(2)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史;(3)精神病史或發病前溝通障礙;(4)資料不完整。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 例和觀察組40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通過,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小骨窗血腫清除治療,常規術前準備及麻醉后,根據檢查情況選取血腫量較大的層面做手術切口,切口長度為3.0~5.0 cm,逐層分離各層組織,并于顱骨處進行鉆孔,并將其直徑擴大至2.0~3.0 cm,剪開硬膜,進行血腫穿刺及抽吸液化血腫,清除血凝塊,進行引流及其他后期處理,術后3 d 以20 000 U 尿激酶(生產廠家:南京南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3292,規格:20 000 U)引流管注入。觀察組則進行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治療,常規術前準備,根據CT 檢查結果確定血腫情況,選取血腫量較大的層面中心點做穿刺點,將此部位的頭皮切開,并于顱骨處進行鉆孔,剪開硬膜,采用帶芯硅膠引流管刺入血腫內,并進行引流,對病灶進行抽吸,采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注入10 000~20 000 U尿激酶。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計及比較兩組血腫清除率、預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腦水腫情況、血清神經損傷指標[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S100B)及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及Barthel 指數。(1)血腫清除率為血腫清除體積/術前血腫體積×100%。(2)預后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估。評分范圍為1~5 分,分值越高表示預后越好,其中≥4 分表示預后良好,≤3 分表示預后不良[6]。(3)腦水腫情況:于術前及術后1、2 周分別對兩組腦水腫情況進行檢測,采用無創腦水腫動態監護儀檢測血腫周圍組織水腫體積及血腫側擾動系數。(4)神經損傷指標:于術前及術后1、2 周采集兩組外周靜脈血,每次采集量為5.0 mL,3 000 r/min 離心5 min,取血清,并采用ELISA 法定量檢測NSE、S100B 及GFAP 三類神經損傷相關指標。(5)Barthel 指數共包括10 個評估方面,總分最高為100 分,其中>60 分、41~60 分及≤40 分分別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良、中及差[7]。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檢驗采用軟件SPSS 23.0,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9~76 歲,平均(59.3±6.3)歲;高血壓病程6.5~23.9 年,平均(16.3±5.9)年;出血量19~83 mL,平均(39.3±6.9)mL;出血部位:基底節26 例,丘腦10 例,其他部位4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9~77 歲,平均(59.5±6.5)歲;高血壓病程6.2~23.6 年,平均(16.1±6.1)年;出血量20~83 mL,平均(39.1±7.3)mL;出血部位:基底節27 例,丘腦10 例,其他部位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血腫清除率、GOS 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血腫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腫清除率、GOS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2.3 兩組腦水腫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血腫周圍組織水腫體積和血腫側擾動系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周,觀察組血腫周圍組織水腫體積和血腫側擾動系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水腫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腦水腫情況比較()
2.4 兩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NSE、S100B、GFAP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 后1、2 周,觀察組NSE、S100B、GFAP 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比較()
2.5 兩組Barthel 指數比較 術前,兩組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個月,觀察組Barthel 指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例(%)]
高血壓腦出血作為高血壓患者的嚴重并發癥,是高血壓患者的重點防控方面。臨床中與高血壓腦出血相關的研究顯示,本類患者的腦水腫及神經損傷情況相對嚴重,而早期有效診治是控制與改善上述方面的重要前提[8-9]。對于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治療方式較多,其中小骨窗血腫清除及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均是常見的有效治療方式,小骨窗血腫清除治療相對于大骨瓣開顱手術具有創傷相對較小的優勢,且血腫清除的效果也可得到保障,但是其仍存在一定的創傷性,進一步控制手術創傷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10-12]。另外,腦水腫情況受創傷及手術的影響均普遍存在,因此術后可能呈現一定程度的變化波動,其中血腫周圍組織水腫體積和血腫側擾動系數均可受手術影響,而其術后升高幅度可作為其受影響程度的重要參考方面。而NSE、S100B及GFAP 作為與神經損傷密切相關的指標,其可直觀反映神經損傷程度,神經損傷越為嚴重,則其表達水平也相對越高,在術后神經損傷控制方面也有較好的臨床檢測價值,因此是手術方式及效果的重要參考方面。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作為近年來研究較多的治療方式,其對于手術性創傷的控制效果進一步提升,其主要為通過定向軟通道到達血腫,并進行清除,因此對腦組織的不良影響相對較小,但是也有研究認為,其在血腫清除效果方面有所不足[12]。而近年來臨床研究顯示,隨著經驗的積累及技術的發展,其在血腫清除方面的效果有所提升[13-15],但是對神經損傷的進一步全面細致探究仍極為必要。
本研究現探究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神經損傷的影響,結果顯示,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的臨床效果優于小骨窗血腫清除治療,主要優勢體現在血腫清除率與小骨窗血腫清除無顯著差異的基礎上,其在GOS 評分顯著改善,不良反應發生率控制及術后腦水腫情況、血清神經損傷指標及Barthel 指數的改善等方面(P<0.05),因此較為全面地肯定了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中的可取性。分析原因,定向軟通道的方式在有效清除了血腫的情況下,對于腦組織的不良影響控制較好,因此手術創傷控制較好[16-19],對于神經功能狀態的不良影響也控制較好,而這均是其術后神經功能改善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其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前提[20-22]。
綜上所述,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相對較好,且有助于控制及改善患者的神經損傷,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