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萍 黃巍顯 劉筠 萬林
腦梗死為最為常見的心腦血管性疾病之一,其在臨床上又可稱為缺血性腦卒中,在腦卒中病變中占比高達75%左右[1]。腦梗死主要病變特征為患者腦部血壓供應出現障礙后,病變血管周圍腦組織嚴重受損,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2]。而患者腦部神經功能受損后即可導致所支配肢體出現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出現偏癱甚至死亡,故腦梗死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3]。同時隨著人口比例老齡化加重,我國居民腦梗死發病率也因此不斷上升,居高不下,而且近年來發病人群逐漸趨向年輕化。目前臨床醫療設備及技術水平均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對腦梗死的檢查手段也因此多樣化,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 血管成像(CTA)及CT 灌注成像(CTP)等影像學方法均可對患者腦組織進行評估,其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較好反映腦血管的形態、循環及側支循環代償等,但其為有創性檢查,操作易增加血栓形成及血管痙攣等不良事件發生風險。CTA 與CTP 均屬于無創性檢查,前者可快速、準確地定位責任血管,并很好地反映血管狹窄程度及部位,而后者則能較好地反映病灶內血流動力學變化,從而降低人為因素的影響,更好地評估病變區域微循環情況[4-6]。CTA 與CTP 在腦梗死診斷中均可產生一定作用,但其具體應用價值相關研究較少,故本研究對CTP 聯合CTA 在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20 年5 月-2022 年1 月因疑似腦梗死于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就診的40 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其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齡42~82 歲,平均(63.57±5.31)歲。納入標準:(1)均自愿接受CTA 和CTP 檢查;(2)就診時存在腦梗死相關臨床表現,無腦腫瘤等其他腦部病變;(3)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類疾病;(2)出血性腦卒中;(3)合并腦外傷、惡性腫瘤等疾病。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CT 平掃。入選患者均同時接受CTP 和CTA 檢查,檢查設備均為飛利浦64 排螺旋CT 掃描儀。患者先接受常規CT 平掃,檢查方法為:先設置儀器參數,具體為將CT 掃描儀的層厚設置為5 mm,層間距設置為5 mm,管電流設置為400 mA,管電壓設置為120 kV,并將矩陣設置為512×512。設置完成后對患者腦組織進行橫斷位掃描。(2)CTP 檢查。CT 平掃結束后進行,先根據平掃結果選取感興趣區,然后進行灌注掃描,具體掃描過程為:準備45 mL 左右的碘普羅胺對比劑,使用高壓注射器從患者肘靜脈進行團注,流率為4.5 mL/s,然后設置儀器參數,將管電壓、管電流分別設置為90 kV、100 mA,將層厚設置為5 mm,矩陣設置為512×512,掃描范圍設置為24 cm,并將延遲時間、連續掃描時間及間隔時間分別設置為0、68、1.7 s。掃描完成后將數據傳輸到工作站,由灌注軟件處理。將中線作為對稱軸,測量梗死病灶及中線對側對稱腦區域內的腦血容量(CBV)、腦血流量(CBF)、達峰時間(TTP)及平均通過時間(MTT)等數據,并借助軟件認定核心梗死區和缺血半暗帶。(3)CTA 檢查。CTP 檢查結束10 min左右后開始,先準備80 mL 左右碘普羅胺對比劑,使用高壓注射器從患者肘靜脈進行團注,流率為4.5 mL/s。然后設置儀器參數,將管電壓、管電流分別設置為120 kV、300 mA,將層厚設置為1 mm,矩陣設置為512×512。掃描完成后將數據傳輸到工作站,由軟件處理和分析,獲取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VR)及曲面重組(CPR)等,并以此進行頭頸部動脈重建。具體CTP 與CTA檢查結果可見圖1。

圖1 腦梗死典型病例CT檢查圖片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分析患者的CTP檢查圖像資料,并對患者腦梗死區、缺血半暗帶區及健側區各參數水平進行比較;(2)分析患者的CTA 檢查,判斷患者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或閉塞情況,動脈狹窄程度分級標準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及閉塞4 個等級,其中輕度狹窄為血管狹窄程度<50%;中度狹窄為血管狹窄程度50%~69%;重度狹窄為血管狹窄程度70%~99%;閉塞為患者血管狹窄程度達到100%[7];(3)分析CTP、CTA 及CTP聯合CTA 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其中CTP 聯合CTA 診斷腦梗死陽性標準:患者的CBV、CBF 及TTP 等CTP 參數水平超出正常范圍,或患者經CTA檢查顯示頭頸部動脈存在狹窄;CTP 聯合CTA 診斷腦梗死陰性標準:患者CTP 參數水平處于正常范圍且其CTA 檢查顯示頭頸部動脈無狹窄、閉塞等情況;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①存在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即患者一側面部或肢體存在麻木、無力的癥狀,存在言語障礙等,部分患者為雙側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②患者的癥狀或者持續時間超過24 h(影像學檢查顯示缺乏責任病灶)以上或者不限(影像學檢查顯示存在責任病灶);③不存在非血管性病因;④經頭顱MRI 和CT 檢查結果顯示排除腦出血病變[8]。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獲取數據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處理和分析,描述計量資料時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描述計數資料時以率(%)表示,并進行χ2檢驗;采用Kappa 檢驗分析CTP 聯合CTA 診斷腦梗死與臨床確診結果的一致性及CTA 檢查評估患者動脈狹窄程度與臨床診斷結果的一致性。P<0.05 則表明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腦梗死區、缺血半暗帶區及健側區參數水平比較 患者梗死區CBV、CBF、TTP 及MTT水平與缺血半暗帶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梗死區CBV、CBF、TTP 及MTT 水平與健側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缺血半暗帶區CBV、CBF 水平與健側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腦梗死區、缺血半暗帶區及健側區參數水平比較()

表1 患者腦梗死區、缺血半暗帶區及健側區參數水平比較()
*與缺血半暗帶區比較,P<0.05;#與健側區比較,P<0.05;△與健側區比較,P<0.05。
2.2 CTA 對患者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或閉塞情況的評估價值分析 CTA 在經臨床確診患者中評估頭頸部動脈輕度狹窄14 例,中度狹窄9 例,重度狹窄15 例,血管閉塞2 例;Kappa 值為0.728,CTA 評估患者頭頸部動脈狹窄與臨床診斷結果一致性較好。見表2。

表2 CTA對患者頭頸部動脈狹窄程度或閉塞情況的評估價值分析(例)
2.3 CTP、CTA 及CTP 聯合CTA 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分析 40 例患者中35 例最終確診為腦梗死,CTP 診斷腦梗死的敏感度為77.14%,特異度為60.00%,準確度為75.00%;CTA 診斷腦梗死的敏感度為80.00%,特異度為80.00%,準確度為80.00%;CTP 聯合CTA 對確診腦梗死的敏感度為91.43%,特異度為60.00%,準確度為87.50%;Kappa 值為0.618,CTP 聯合CTA 對腦梗死的診斷結果與臨床確診結果一致性較好。見表3、4、5。

表3 CTP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例)

表4 CTA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例)

表5 CTP聯合CTA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分析(例)
腦梗死主要發病人群為50 歲左右的人群,糖尿病、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是其主要誘發因素,目前溶栓治療是其主要治療手段[9-10]。有研究表示,腦梗死患者發病3 h 內進行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好[11]。因此盡早對腦梗死做出明確診斷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頭頸部動脈血管狹窄及閉塞等情況是腦梗死的重要病因,而腦內血流動力學則為影響動脈狹窄程度的重要因素[12-13]。因此觀察和評估患者腦內血流動力學和動脈狹窄程度對于本病的診斷和后續治療指導具有重要意義,而本研究主要探討CTP 聯合CTA 在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
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使得CTP、彌散加權成像(DWI)等技術逐漸擴大應用,CTP 檢查具有快速、禁忌證少等優點,其通過對腦血流灌注情況的顯示作用,從而幫助臨床判斷患者腦梗死核心區及缺血半暗帶區。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患者梗死區CBV、CBF、TTP 及MTT 水平與缺血半暗帶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梗死區CBV、CBF、TTP 及MTT 水平與健側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缺血半暗區CBV、CBF 水平與健側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可根據患者CTP 檢查所獲取的CBV、CBF、TTP等參數對梗死核心區和缺血半暗帶區進行區分和判斷。CTP 通過連續掃描患者腦內的感興趣區域,并利用放射性示蹤劑稀釋原理及中心容積定律等原理,獲得相關數據,然后借助數學計算模型獲取CBV、CBF 等血流灌注指標,而指標大小主要受到掃描區域內動脈狹窄程度的影響[14-15]。當動脈狹窄程度加重后,CBV 和CBF 水平會隨之下降。而TTP及MTT 則能較為敏感地反映掃描區內發生的異常灌注,當TTP 及MTT 延長時,可考慮腦梗死區存在供血障礙[16-17]。缺血半暗帶區為處于梗死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的過渡階段,此區域為可通過治療措施挽救的區域,亦是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干預區域[18-19]。因此通過CBV、CBF、TTP 及MTT 等血流灌注參數將梗死區與缺血半暗帶區進行區分,有利于臨床盡早對后者實施治療措施,從而可幫助降低后者發展為梗死區的風險。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CTA 檢查評估患者頭頸部動脈狹窄與臨床診斷結果一致性較好(Kappa 值為0.728),提示CTA 檢查可幫助判斷患者的動脈狹窄程度。CTA 通過掃描可獲取較為清晰的檢查圖像,同時使用軟件對圖像進行分析和處理,可重建患者頭頸部動脈形態、走向等,從而有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患者動脈的狹窄情況[20]。故CTA 與CTP 聯合檢查,可在短時間內提高對患者掃描區內動脈狹窄程度的評估和判斷。且本研究結果也顯示,CTP 聯合CTA 對腦梗死的診斷結果與臨床確診結果一致性較好,提示CTP 聯合CTA 可增強對腦梗死的診斷效果。CTP 和CTA 均可對腦血管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映,前者借助血管內灌注情況進行評估,后者通過圖像進行評估,二者聯合,可對血管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高診斷準確度,并且其對于顱腦腫瘤、動脈瘤等其他腦血管病變還具有排除作用。
綜上,CTA 與CTP 聯合應用,前者主要獲取血管圖像,后者主要獲取血管內血流灌注情況,二者結合可更為準確地對血管狹窄病程度進行評估,從而提高對腦梗死患者的診斷效果,并幫助區分梗死區與缺血半暗帶區,對后續治療具有重要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