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方郁芝 秦銀銀
初次見面,李昕芮展現出一種內斂沉穩的“書生”氣質。交談中得知,他酷愛運動、鐘情閱讀,籃球場、排球場、各大書店里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這位陽光大男孩將動、靜結合得恰到好處。
年幼時,能辨認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名稱;長大后,成績優異還能兼顧愛好,各種運動都很“在行”;……翩翩少年李昕芮解鎖的技能不少,專業程度還不低。
從最初被科技創新名師張才友招攬門下,初嘗創新靈感被激發的樂趣,到第32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的一鳴驚人,再到發明專利的申請,李昕芮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節奏。

圖1 李昕芮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李昕芮就對拼圖積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故宮、天壇到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從飛機到各種軍艦等,這些少則幾百多則數千個零件組成的模型,他基本上都能按說明書獨立拼建完成。小小年紀就具備超強的專注力和動手能力,為他即將踏上的創新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之后,李昕芮開始嘗試機器人的學習,并在張才友的指導下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圖2 李昕芮參加首屆泛湘西北(常德)青少年創客大賽
2016年,受“遠程看家系統”和“智能貓眼”等新鮮事物的啟發,李昕芮與好友許晨宇設計制作了一套基于pcDuino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通過系統智能終端控制家中的門窗、燈、燃氣、電視機等。該作品獲得了首屆泛湘西北(常德)青少年創客大賽(小學組)一等獎。這不僅激發了李昕芮的創新原動力,也讓他發現了自己的另一種可能。
生活中的李昕芮是一位善于觀察的“有心人”。一次,他在沖泡牛奶時發現奶粉不易散開,嘗試先放奶粉再放熱水后奶粉又易結塊,于是他產生了設計攪拌水杯的想法?!捌鸪?,我們選用發電設備給杯子供電,但制作出來的杯子體積較大,使用不便?!敝螅铌寇歉挠脺夭畎l電的原理,解決了杯子的供電問題。
溫差發電原理簡單,實際制作的調試過程卻充滿了艱辛?!拔蚁M麑夭畎l電的感應溫度與最佳飲水水溫結合,還想讓它滿足人們應急充電的需求?!崩铌寇窃谙蜃约翰粩喟l起挑戰的過程中,收獲了更加完美的作品。
2017年6月,李昕芮帶上他的作品——熱能攪拌應急充電水杯,參加了第32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覽會。此次展覽會吸引了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近2000名選手同臺競技。在參展過程中,李昕芮把來作品前駐足的觀眾誤認作“專家”,毫不含糊地向每一位“專家”解答了他們的問題:作品的原理是什么?是否需要電池?是否可以售賣?……
進入答辯環節,前來參賽的選手們因為特派翻譯的缺席而不知所措,李昕芮毫不畏懼,第一個上臺,用英文向專家進行了解說與答疑。他的表現贏得了評委的認可,作品也獲得了展覽會金獎和科技創意金獎。
評委的點評中,“真正的科技創新應勝在創意,而不應該是技術的堆砌”這句話讓李昕芮記憶深刻,這也正是在他的認知中,創新該有的“模樣”。

圖3 李昕芮在第32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覽會現場
從小學到高中,李昕芮所在的科技創新社團里的成員來來往往,他卻一直堅持著對科技創新的熱愛。午休和周末,他喜歡與科技創新社團的同學一起尋找創新的點子,探討創新的方向。2021年,李昕芮又在張才友的指導下,開展了關于余熱利用雙循環免安裝節能環保空調的研究,試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緩解由于熱量排放過度造成的環境問題。

圖4 李昕芮在常德市第2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介紹余熱利用雙循環免安裝節能環??照{
“這是我遇到過的困難最多的一個項目,”李昕芮向記者透露,“很多問題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被解決?!痹诶蠋煹膸椭?,他查閱了幾十篇理論驗證的論文。用李昕芮自己的話形容,“這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先將熟悉又復雜的資料保存下來,再對其進行歸類、整理、篩選,……盡管這些工作繁冗又耗精力,但這讓他意識到,將平時所學的知識成功運用在項目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做這件事的價值所在。
該作品雖然獲得了第25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銅獎,但李昕芮仍然覺得,以自己目前的知識儲備,還不具備完全解決該項關鍵技術的能力。他為該項目申請了發明專利,試圖進一步開展探究。

圖5 李昕芮在學校創客室制作余熱利用雙循環免安裝節能環??照{中的配件
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之樂樂無窮。如果說科技創新發掘了李昕芮的另一種可能,大量的閱讀則使他積累了學識,養成了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品質。李昕芮從小在母親的引導下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書店成了一家人每周必去“打卡”的地方。進入高三,李昕芮堅持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哪怕只有五分鐘、十分鐘,他都能樂在其中。
除了閱讀,李昕芮也寫得一手好字。上初中時,他就開始臨帖、練字,這一練就是三年。因為書寫規范,他的語文試卷答題卡還常常被老師當作“范本”,印發給全年級的同學參照學習。
扎實的知識儲備外加天生“樂天派”的性格,讓李昕芮以較輕松的狀態投入高三的學習。他最擅長的科目是數學,有時,老師還會讓他充當“出題人”,為同學出數學試卷?!俺鲈嚲淼倪^程也是對數學學習的一種探究,出的題既要體現同學們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又要體現同學間的差異性,還要有創造性。”從形形色色的題目中抓住其本質,做到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十,也是李昕芮發現“數學之美”的過程。
一路走來,無論是對學習的自主、對業余愛好的拓展,還是對科技創新的執著、對生活細節的把控,李昕芮始終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