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
如果你略懂Adobe Premeire Pro或AfterEffect的話,應該知道它們都可以比較快捷地對視頻素材內容進行涂改,比如把報紙上的某張圖片替換成另一張,但實際上這個操作Blender也可以做到,而且還有好幾種方法,本期我們就來跟大家簡單說一說吧。
除了固定機位拍攝的視頻之外,大多數的視頻素材都需要先做攝像機反求跟蹤后才能進行畫面涂改,因為攝像機的不斷位移或抖動都會造成透視關系的變化,不能使用相同圖片來進行修改。
相對Premeire Pro或AfterEffect幾乎是傻瓜式的一鍵跟蹤,Blender的跟蹤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我們的手動調節,首先我們要導入視頻素材,并在輸出標簽頁將輸出的幀率和素材相匹配,比如我拍的是30fps視頻,輸出也要調整為30fps,并且如圖1所示,在渲染標簽頁的最下方,把色彩管理設置為“標準”,這樣就能讓視頻素材的顏色恢復正常了,這一步很重要。

接下來需要設置跟蹤參數,首先要點擊“設置場景幀”,這樣場景幀長度就會匹配視頻素材,接下來選擇“預讀取”,將視頻緩存進內存,這時候播放視頻就會完全流暢了,但注意,能緩存多少幀既取決于電腦內存大小,也取決于系統設置的內存使用量,比如我是32GB內存,就手動分配了16GB內存給Blender。
然后我們還需要將“匹配”選擇為“上一幀”,并勾選“規格化”,將“附加追蹤設置”的“關聯度”設置成0.9,以提高跟蹤的精度標準,一切就緒后,就可以添加跟蹤點了,我們可以手動添加,也可以利用“探測功能”來自動添加,一般情況下“探測功能”是夠用的,除非你要做一些非常精確的跟蹤效果,那就建議手動操作。添加完跟蹤點之后,我們就可以回到第一幀,然后開始向前跟蹤了,簡單的場景基本上一次就能搞定,我們只需要確保每一幀至少有八個有效跟蹤點即可,如果無法滿足這個條件,就要重新添加跟蹤點來進行跟蹤,直到達成要求,具體可參考圖2。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完成第一步后需要解算攝像機數據,以獲取攝像機在3D視圖里的運動曲線,但如果只是針對平面內容的涂畫替換,Blender并不需要解算就能實現,因為有一個專門功能叫作“平面追蹤”,在解算標簽頁的最上方可以看到,我們需要在所有跟蹤點里選中四個,然后按“創建平面追蹤”就能得到一個正方形平面,拖動它的四個角,放到你想要替換的圖像位置處,這時候再播放視頻,你會發現如圖3所示,這個平面會神奇地跟隨攝像機視角進行移動。

這時候我們在跟蹤頁面右側的工具欄里打開“追蹤(軌跡)”的“平面追蹤”,如圖4那樣選擇“來自平面標記的新圖像”,這時候Blender會自動生成一個平面追蹤位置的截圖,我們可以把右上角3D視圖切換為圖像編輯器,然后打開“Plane Track”這張圖,這時候一定要選擇“圖像”“另存為”將其保存在硬盤上,因為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找到這張照片,然后用Photoshop之類的工具對它進行修改,完成后回到Blender,再在“追蹤(軌跡)”的“平面追蹤”里將圖片替換為剛剛我們涂改過的版本,這時候如圖5所示,你再回到跟蹤頁面就會看到咱們的涂畫替換了原圖,播放視頻也能正確跟隨。


不過這還沒完,因為這樣設置僅僅是預覽成功,輸出畫面并不會正確呈現效果,我們還需要到“合成”頁面,按圖6所示那樣導入編輯后的照片、平面追蹤形變、素材并通過Alpha上疊的形式正確合成,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雖然用到了跟蹤的基本操作,但因為不需要調整解算結果,所以平面追蹤的技術實現方法是比較簡單的,但對于很多想要替換圖像內容的視頻編輯來說,這又是一個很實用的技術。事實上很多所謂的“視頻魔術”就是基于這個邏輯來進行制作的,不過,更復雜的操作,比如在圖像上加入動畫效果就需要結合圖像烘焙才能解決了,有機會的話咱們后續再繼續展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