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奇 夏天然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新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在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十年砥礪奮進,十年光影銘刻,廣大紀錄片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無論是回望傳統與歷史,還是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他們用心、用情、用“第三只眼”真實記錄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用高質量影像見證時代新變、山河新景、人民新貌,創造了“國家相冊”和“時代之鏡”的新形態與新生態。
精品生產新格局:
重大事件“在場”,傳統文化“出彩”
紀錄片具有回溯歷史、反映生活、傳播知識、觀照社會的多重價值。十年來,國產紀錄片既在內容題材上持續深耕,也在形式種類上拓展創新,涌現出《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超級工程》等大批精品紀錄片。紀錄片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運用新理念、新技術,用鏡頭忠實記錄黨和國家的重要時刻,生動展現傳統文化的精彩紛呈,凝聚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力量,激發文化自信。
主題主線紀錄片取得重大成就,獻禮黨和國家的重大時刻。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圍繞三大重要歷史事件,紀錄片工作者留下無悔于時代的重要影像檔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敢教日月換新天》《山河歲月》《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等紀錄片全面展現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節點上,《征程》《必由之路》《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呈現了一幅幅中國人民新實踐的生動畫卷。在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時刻,《擺脫貧困》《無窮之路》《中國減貧密碼》《追光者:脫貧攻堅人物志》等紀錄片見證了國家脫貧奇跡,講述了黨帶領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歷程。
傳統文化題材紀錄片精雕細琢,用充滿煙火氣的鏡頭,讓歷史“活”起來,讓傳統“潮”起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呈現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本草中國》講述中醫藥傳承人的故事,解密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奧妙。《了不起的匠人》記錄匠人的手藝故事,詮釋中國工藝審美和當代匠人精神。《如果國寶會說話》《漢字五千年》等帶領觀眾讀懂中華文明歷史長卷。《記住鄉愁》等強化鄉村傳統的厚重與傳承,傳播傳統鄉土文化價值。《中國》營造了中華文明的詩意空間,大小兼具,動靜皆宜,表現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審美情趣。《河西走廊》《五大道》《城門幾丈高》等地域文化紀錄片大放異彩,成為地方文化傳播名片。
社會現實紀錄片將視角延展到廣闊城市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摹畫下不同職業、萬千面孔,定格無數令人感動的瞬間。《棒!少年》《三礦》《人間世》《高考》《生門》《希望的田野》《鄉村里的中國》《零零后》等多方位描摹中國社會現實。除題材內容不斷拓寬,國產紀錄片在形式、種類、創作方法等方面也更加豐富多樣,新技術的運用帶給觀眾極致視聽盛宴。《超級工程》《航拍中國》《大國重器》等紀錄片,聚焦當代中國工程、建設、制造等方面的成就,成為國家前進步伐的有力注腳。
產業升級新生態:
供給側多點發力,分發端矩陣并立
紀錄片是公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其高品質內容與藝術水準也代表著視聽藝術的標桿,越來越得到政府和商業機構的重視。2011年1月1日, CCTV-9紀錄頻道開播,對整個紀錄片產業起到了引擎式的帶動作用。2012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出臺《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此后相關扶持政策、措施的密集推行,促進了紀錄片生產規模與質量提升,產業參與主體多元化,傳播平臺不斷拓展。
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多元主體參與既有效整合資源,又為市場貢獻了更多更優質的作品,紀錄片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紀錄片年生產投入和生產總值均逐年增長。2012年中國紀錄片產業投入為13億元,這一數字在2019年達到50.36億元,增長了287%。受疫情影響,2020年、2021年生產總值有小幅下滑。整體看,2015年以后,紀錄片生產投入與生產總值增長率有所放緩,生產轉入相對精細化階段:紀錄片創作更加注重質量,紀錄片產業實現更自由、更靈活的市場化運作。制作主體越來越多元分散,包括廣播電視臺、網絡視聽平臺、紀錄片制作機構、導演工作室或獨立制作人。電視臺依然是國產紀錄片最重要的制作和出品機構,網絡視聽平臺成長為紀錄片生產的中堅力量。2020年,愛奇藝上線約30部紀錄片,優酷上線23部,嗶哩嗶哩上線24部,騰訊視頻上線13部。《中國醫生》《微觀中國》《守護解放西》等紀錄片贏得大批年輕觀眾喜愛。
分發端平臺形成矩陣,網絡視聽平臺和社交媒體成為紀錄片傳播新興力量。在市場化與媒體深度融合的雙向驅動下,電視臺、新媒體平臺、電影院線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線上與線下互動傳播,資源在臺網院之間多向流動,涵蓋了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各大主流電視媒體仍是紀錄片播出的主陣地,CCTV-9紀錄頻道、上海紀實頻道、北京紀實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為紀錄片生存發展搭建了穩定平臺,也為地方衛視挖掘地域特色題材、提升制作能力提供了保障。2020年中國紀錄片作品收視率前30榜單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占20席,上海東方衛視、湖北衛視、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湖南衛視、云南衛視、深圳衛視均在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以來,新媒體紀錄片投入規模快速拉升,4年間從2億元上漲至11億元。2015年,鳳凰視頻與CCTV-10科教頻道同步播出《河西走廊》,上線7天流量即突破2000萬。《地球脈動》《了不起的匠人》等網絡平臺引進、自制紀錄片點擊量在當年突破6億。此外,各大視頻網站從單純的播出平臺向創作、播出、運營一體化綜合平臺發展,2020年上線網絡紀錄片259部,同比增長70%。在全網融媒傳播指數前30中,互聯網平臺出品占13席。《風味人間》《人生一串》《宵夜江湖》《浮生一日》《潮city》等紀錄片,從美食夜宵、潮流衣著、科技產品等角度,深入挖掘當下年輕人的興趣點,斬獲一大批年輕的紀錄片觀眾。
此外,紀錄電影仍不失為有待深度開發的藍海。盡管電影院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但《二十二》《我的詩篇》《零零后》《掬水月在手》《生活萬歲》《棒,少年!》《九零后》《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作品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紀錄電影在新媒體平臺的擴散,使線上與線下平臺聯動互通,讓紀錄電影的未來充滿新的想象。
傳播效能新態勢:
全民參與紀實表達,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紀錄片是一種兼顧文化表達和意義傳播的影像文本,是人民群眾獲取知識信息、感悟時代變遷的重要載體,更是推動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窗口。伴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紀實影像使公共文化場域形成全民參與、內容豐富、形態多樣的文化景觀,全民創作、全民觀賞時代悄然開啟,無界的互聯網將中國故事傳播到全世界。
2020年全國制作紀錄片8.7萬小時,播出時間同比增長超兩成,多元化傳播渠道觸達更多受眾。同時,紀錄片網絡點擊量同步攀升,成為無時無處不在的視聽產品。除了專業生產,自媒體時代“人人創造共享”已成為常態,普通人拿起手機隨時記錄日常生活,視頻博主拍攝的紀實視頻也不斷縮小與專業作品的差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在傳統劇組無法外出拍攝的情況下,大象紀錄和優酷聯合發起了線上“全民紀錄計劃”,“不求專業,但求真實”的理念引發空前熱烈的反響,誕生了一部5000人共創的抗疫“全民紀錄片”——《一日冬春》,展現了疫情時期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狀態,成為重要的時代影像志。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到來,抖音、快手等強社交屬性平臺成為大眾參與度最活躍的新空間,個體化信息生產推動紀實性短視頻全面開花,展現了大眾千姿百態的日常生活。網絡視聽空間海量多元、風格各異的紀實內容,正成為書寫大眾生活美學的前沿載體,是時刻發生、隨時發聲,也最動人的“中國人的故事”。
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是紀錄片的重要職責與使命。2022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繼續“深入實施中國紀錄片對外傳播推優扶持項目,支持優秀國產紀錄片走出去”。中國紀錄片一直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不斷提升國際傳播力。自然地理、美食民俗等依然是國際合作紀錄片的重要題材類型。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拍攝的《鳥瞰中國》縱覽中國大江南北,向世界展現壯麗多姿的中國。《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零距離觀察講述中國傳統的春節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央視紀錄國際傳媒與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英國野馬制作公司聯合制作《中國的寶藏》,探尋中國的歷史文物,追溯中華文化之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全球發行區域已覆蓋104個國家和地區。
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中國紀錄片在題材上正逐步向歷史文化、社會現實遷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的《偉大詩人杜甫》,向西方公眾講述了中國“詩圣”跌宕起伏的一生。《柴米油鹽之上》《成長進行時》等中外合拍紀錄片,以中外視角記錄中國當下生活場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國際電視臺、庫恩基金會和美國公共電視網聯合制作的《中國脫貧攻堅》,帶領觀眾跟隨美國主持人庫恩博士尋訪貧困鄉村,近距離觀察扶貧工作,講述真實扶貧故事。越來越多嚴肅社會議題進入中外合作項目,紀錄片傳遞出中華文化的內在力量和中國的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十年光影,只此精彩。中國紀錄片工作者牢牢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見證并記錄下無數重要時刻與難忘瞬間,抒寫祖國山川的雄偉秀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時代發展的蓬勃朝氣,留下新時代美好中國的影像檔案。精品生產邁上新臺階,產業發展呈現新態勢,傳播效能彰顯新力量,這是中國紀錄片人向時代、向人民交出的答卷,也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繼續講好中國故事的底氣所在、使命所在。
(作者顧亞奇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藝術委員會委員;夏天然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