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溪幼兒園 柯麗端
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及抽象性的學科,幼兒園要有效開展幼兒數學教學活動,教師必須了解學前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進一步明確“教什么”“教誰”“怎么教”的領域教學知識。
數學是抽象性的,而幼兒的思維又是具體形象的,兩者形成了沖突,這使幼兒學習數學具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所特有的直觀性、形象性、互動性的特點,支持幼兒數學學習,促進幼兒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如何巧用信息技術提升幼兒數學學習的能力?我結合教學實例,從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幼兒前期認知、優化教學策略、注重實踐操作、轉變教學方式等方面談談自己的實踐所得。
杜威先生說:“學習學科知識應該融入自己的經驗。教育的本質是重構和重組幼兒現有的經驗”活動前,教師應該知道幼兒已經具有的前期經驗,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幼兒在呈現、分享、交流已有經驗中進一步整合提高,實現對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幼兒在游戲和生活中可以積累一定的經驗,幫助學習數學。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所具有的展示功能,在活動開始階段呈現幼兒已有經驗,使幼兒在分享自身經驗的同時,學習同伴的經驗。例如:開展“認識時鐘”活動前,教師可以讓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各式各樣的鐘表照片、表盤模型,引導幼兒觀察并進行記錄。集中交流展示時,教師可以通過拍照上傳的方式,展示幼兒的記錄單,也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放大鏡功能,放大幼兒的學習記錄,并展示重點部分,方便幼兒分享交流。
幼兒的能力與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其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到的前期經驗也不同。因此,利用電子白板展示幼兒已經擁有的多元經驗,有助于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
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已積累相當多的數學經驗,不過這些經驗通常是零散的,不夠系統。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某些特有功能,如蒙層、放大鏡等,結合好玩的游戲,讓幼兒通過觀察,直觀地發現數學規律,整合零散經驗并遷移到后續的學習中。例如:幼兒在學習“6的分解組成”前,已理解了“5的分解組成”,但是對數的分解組成還停留在初步的認知階段,并沒有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引入活動時,教師可設計游戲讓幼兒利用已有經驗復習5的分解組成,并根據幼兒的回答使用白板的蒙層功能,逐一展示5的分合式,這時白板上呈現的分合式并沒有規律,此時,教師可以使用白板的數字交換和記號筆等功能,引導幼兒發現數字的互補與互換規律。幼兒掌握此規律后,可以將其遷移運用到其他數字的分解組成中,進而引發幼兒的自主學習。
要突破教學重難點,需要幼兒已有經驗的支持。教師事先應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在這個基礎上促進幼兒進一步深入學習,解決數學活動中的難點。例如:大班數學活動“層級分類”開始前,教師可以準備各種材質、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紙,讓幼兒根據紙的特征進行一次分類,然后將幼兒的分類結果上傳到白板上,組織幼兒集中交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分類說說分類的理由和標準,引導幼兒自己歸納總結。
經過第一次分類,幼兒可以理解、掌握分類的方法和經驗,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除了剛才的分法,還能怎么分?”引導幼兒根據紙的其他特征,進行二次分類、三次分類……由此可見,教師巧妙利用白板呈現的分類經驗,可以促進幼兒進一步深入學習,實現環節的遞進。
信息技術運用于數學活動的導入階段,能夠呈現幼兒的既有經驗,有效促進幼兒的后續學習與發展,引發幼兒自主學習。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幼兒已有經驗和能力水平,把握數學經驗,準確定位活動重難點,巧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策略,有效突破活動重難點。
幼兒學習數學通常是在生活中直接感知的,而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為幼兒呈現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視頻及圖片,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幼兒的感官,創設相應的數學問題情境,通過情境中的問題,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實現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數學活動“按規律排序”中,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創設了幼兒喜愛的“羊羊生日會”情境。生日會上,羊羊家的彩旗按照紅色、紅色、黃色、黃色(AABB)規律布置,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探究,幼兒在習得AABB規律后,教師切換其他場景,引導幼兒發現椅子的擺放規律、鮮花的擺放規律等,使他們學會遷移經驗,建構更多的形式,理解模式的多樣性及同一種模式的不同表征方式。
又如:在大班數學活動“面積守恒”中,教師創設了“送禮物”情境,2個禮物都是用7塊面積一樣的拼圖拼成的,引導幼兒探索“這兩個禮物一樣大嗎”,然后引導幼兒利用信息技術,在電子白板上圈畫點數、拖動拼圖,拆分并重疊對比,理解這兩個禮物雖然形狀不一樣,但大小是一樣的,同時發現拼圖和禮物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突破活動重難點。
眾所周知,幼兒時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抽象概念思維初步萌芽。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本身具有的優勢,將數學教學內容中對幼兒而言較為抽象的部分,以具體且生動的方式直觀地展現在幼兒面前。例如:大班的數學活動“認識時鐘”中,幼兒通常無法對分針走一圈時針走多少有較好的理解。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時鐘模型開展教學,過程及語言都較為重復,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相應的動態課件,以時鐘鐘面的放大圖為主,設置好相應的程序,展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的動畫,并以鼠標點擊一次的方式,清晰呈現過程。這樣在上課時,幼兒就能依據課件的過程呈現,快速理解該知識點,有效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通過化抽象為具體的方式,全面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
再如:在“空間方位”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邀請幾個幼兒事先錄好音,如“我在樹的前面”“我在房子后面”等,然后將錄音插在屏幕上的小貓身上,活動開始后,請小朋友判斷小貓的位置,然后教師點擊小貓,播放錄音進行驗證。也可以先由教師播放錄音,然后讓幼兒根據聲音提示拖拽小貓到相應的位置。這樣不僅能化抽象為具體,還能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效提高幼兒以客體為中心辨別方位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幼兒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習效率,而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讓較為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活動內容、活動目標,選擇了適宜的教學方法,并利用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活動中適當加入動畫、音效,將活動游戲化,使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讓幼兒喜歡上數學學習。
例如:小班數學活動“5以內的點數”中,教師設計教學課件“佩奇的花園”,請幼兒幫佩奇數數花園里有幾朵花、幾棵樹、幾只小鳥等。為避免跳數、漏數,幼兒點擊一個物品時,這個物品就會搖一搖,并發出聲音。全部數對后,會發出熱烈的掌聲,還會說:“你真棒!”
又如:大班數學活動“按遞增、遞減規律排序”中,教師利用課件設置了闖關游戲,第一關設置三條通往城堡的路,其中只有一條是正確的(路的顏色呈遞增規律排序);第二關是“找鑰匙”,有三棵果樹,其中一棵樹上的果子按遞減規律排序,鑰匙就藏在這棵樹上。幼兒只有正確排序才能找到鑰匙,打開城堡。利用信息技術,枯燥的問題可以生動化,非常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能充分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傳統數學活動中,幼兒在操作后的集中交流環節主要采取口頭交流或結合記錄單分享,對比較難的數學問題,口頭交流幼兒可能無法清楚表達,其他幼兒也無法聽明白。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再現幼兒操作過程,直觀形象地表達幼兒的收獲。
例如:大班數學活動“測量”中,有些幼兒在實踐測量操作的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會發生種種問題,如測量工具使用不當,測量方法、技巧不正確等,有些能力強的幼兒會尋找其他的測量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進行錄像,將個別幼兒的操作過程拍攝下來,并在集中交流環節播放,再現幼兒的測量過程,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發現問題,研究正確的測量方法。
巧用信息技術能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再現操作過程、化抽象為具體,使數學學習更為生動有趣,幫助幼兒理解數學的核心經驗,突破重難點,提高幼兒數學學習的能力。
幼兒學習數學可以在游戲和反復的操作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傳統數學活動的操作環節,一般由教師提供實物材料讓幼兒操作,以鞏固相應的數學知識。隨著信息技術的介入,操作環節變得形式多樣,能滿足不同水平的幼兒需求,增強活動的游戲性、合作性和反復利用性。
例如:中班數學活動“按圖形特征分類”,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設置游戲“超級分類”,分別設置幾個分類籃,讓幼兒將教師事先設置的圖形按照圖形特征進行分類。當分類準確時,圖形順利放入分類籃;當分類錯誤時圖形被彈出,幼兒可以再思考,并重新操作。在反復的操作中,幼兒可以學習、掌握所學知識。
再如: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整點半點”中,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設置大鐘面,分針固定在12(或6)處,當幼兒點擊鼠標時,時針隨機轉動,時針轉到幾,就要求幼兒根據鐘面所示時間進行搶答或記錄。活動時,幼兒可以選擇單獨游戲,也可以選擇合作游戲,還可以分組競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讓幼兒參加實踐探究活動,感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知識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教師可在教學之中利用信息技術,將新、舊知識間的關聯性及差異性呈現出來,讓幼兒在觀察與探究之中找出規律,在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同時,提升幼兒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例如:數的概念“多、少、一樣多”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課件——天平,并設計6個紅蘋果、5個黃蘋果、6個綠蘋果,在教學時,讓幼兒自主或以小組方式探究不同顏色蘋果的重量是否相同,然后借助課件檢驗。點擊鼠標時,蘋果會被放入天平中,若重量相同則平衡,若不同則向重的一方傾斜。具體且生動的活動中,幼兒可以掌握數學概念,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雖然數學較為抽象,且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的學前兒童難以理解相關知識,學習也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把握每一次數學活動的核心經驗,分析幼兒學習核心經驗的難點,巧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策略,就能使幼兒輕松有趣地學習數學,促進幼兒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升。當然,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和其他教學方法一樣,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局限的一面。我們在使用信息技術時要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技術,突破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但傳統與現代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優化整合的關系。過于花哨、畫面背景復雜、動畫和音響過多的課件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喧賓奪主,使幼兒無法關注學習重難點,這樣的課件不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而且會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使用過程中,要不斷探索、合理選擇、適度使用,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