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第九幼兒園 沈丹丹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STEM教育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偏重理工的STEM教育無法滿足社會對復合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文教育開始得到重視,藝術統整的STEAM教育應運而生。STEAM中的“A(Arts,藝術)”不是狹義的藝術,而是指一種表達方式,能把思想和情感轉化為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包含精致藝術(美術、音樂、戲劇、雕塑、建筑、攝影等)、人文藝術、語言藝術(口頭、書面)、肢體和手工藝術(舞蹈、勞動、創作等)。
加入了“A”的STEAM教育強調學生要基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跨領域經驗,用創造性的方法設計方案、執行計劃、反復調試精進,從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A”的加入提醒了教育者不僅要關注幼兒“做什么”“怎么做”,更需要關注“誰來做”“為什么這樣做”,重視幼兒的人文素養。
隨著STEAM教育的發展,為了滿足高素質專業人士能夠勝任撰寫報告、實驗材料以及與人交流的需要,開始有研究者強調讀寫能力是科學、工程和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 將“R”(Reading/Writing,讀寫)加入其中,使“STEM”在轉為“STEAM”后又發展成為“STREAM”。
從STEM到STEAM再到STREAM,這種教育理念的內涵不斷豐富,其跨學科的統整概念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的“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的觀念不謀而合。將STREAM教育理念融入幼兒園的活動,能滿足快速發展的時代對綜合素質型人才的需要,適用于幼兒園階段各項綜合活動。
對學前階段的幼兒教育來說,STREAM的六要素內涵為:S(科學)指運用觀察、比較、推測等科學能力探究事物的屬性,事物的“前科學”概念等;T(技術)指探查工具、記錄工具、制作工具等的使用,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產品的技能等;R(讀寫)指閱讀運用多種渠道獲取的多形式資源信息,篩選并記錄有效信息,運用多種方式表征經驗的能力等;E(工程)指計劃、設計、實施、優化再實施的流程;A(藝術)指獨立性、批判性、合作性地思考,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創造性表達、交流經驗等;M(數學)指數、量、時空概念,測量和統計等數學能力等。
種植活動是幼兒在真實的自然情境中與植物、陽光、水、泥土、工具等多要素相互作用,以探究世界奧秘的活動,是幼兒親近自然、探究世界的良好路徑,能夠幫助幼兒更密切地聯系外界環境,探究植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生長規律,感受季節的變化,培養幼兒連續觀察、深入探究事物的能力。STREAM強調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并執行、精進,與種植活動的核心價值十分契合。
近年來,種植角已成為幼兒園的必備區域,各個幼兒園內公共區域及班級活動室都有一定的區域用于種植蔬果,以供幼兒觀察探究。但我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幼兒種植活動普遍存在活動目標不夠深入、幼兒的觀察探究流于表面、缺乏連續性等問題。
幼兒在大班時抽象思維開始萌芽,求知探索、合作游戲的意識增強,喜歡與同伴一起合作游戲,前書寫、前閱讀能力也有明顯的發展。STREAM教育理念具備整合性、計劃性、協作性、反思性的特點,將STREAM教育運用在大班幼兒的種植活動中,引導幼兒在種植過程中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幼兒觀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
簡而言之,STREAM視域下的大班幼兒種植活動,是指增加幼兒在自然真實環境中與植物、陽光、水、泥土、工具等的接觸,融合科學、技術、讀寫、工程、藝術和數學六要素的跨領域經驗,在種植過程中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發現問題,根據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計劃方案并實施,產生一定的“產品”,在實施過程中反復調試、精進,并在每個階段的尾聲總結反思、交流經驗,再根據經驗重新制訂方案實施,以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
STREAM教育要求學生協作學習,使用工程設計流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簡稱EDP)制訂問題的解決方案開展開放式探索,即學生定義問題,對問題相關背景進行研究,商討多種方案,創建模型,在實施方案中不斷優化、重新設計,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小組成員使用EDP多次迭代的結果。
我班在大班上學期開始實施以STREAM為指導理念的種植活動,學期初幼兒經過投票決定在班級的菜園種植荷蘭豆。為方便幼兒能持續地觀察荷蘭豆的生長變化,根據荷蘭豆的長勢進行一定的探究活動,我將班級的科學區和自然角二合一,并在活動室中增設資源庫,提供各類制作工具及材料,如觀察/探究工具——放大鏡、耙子、鏟子、尺子等,記錄工具——畫板、記錄紙、手機等,制作工具——剪刀、鉗子、石頭等,制作材料——竹竿、木棍、毛根、綢繩、麻繩、鐵絲、膠帶等,引導幼兒利用一日生活活動自由結伴、自主選材進行種植探究活動。幼兒在這樣的環境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頗具STREAM特色的實踐活動。
這一系列活動的實施參考了工程設計流程的基本活動環節及格雷特·亞克門團隊設計的教育教學過程卡的主要內容。我根據本班幼兒種植荷蘭豆的活動軌跡,結合幼兒搭建豆苗藤架的主要活動實例總結出以下STREAM種植活動的五大基本策略。
開展以STREAM為指引的幼兒種植活動,教師除了需具備STREAM理念素養之外,還需具備及時發現問題、挖掘教育契機的敏感性,能夠在種植活動中根據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幼兒的興趣和困惑,生成具備STREAM要素的探究性活動。
例如:在種植荷蘭豆初期,荷蘭豆種子如期長出了小豆苗,幼兒歡欣雀躍。在經過三天的小長假后,幼兒發現自己精心呵護的荷蘭豆苗長出了長長的藤蔓,藤蔓交織纏繞、雜亂無序地伸展到隔壁班級的菜地里,于是他們陸續提出了“為什么會這樣?”“荷蘭豆還長得出來嗎?”等疑問。教師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幼兒將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總結出幼兒想要護理豆苗的需要及存在護理經驗不足的問題,從而確定了生成性探究活動的主題——“搭架子”,并分析出活動的六要素:S(科學):運用觀察、預測、比較等能力推論影響架子穩固性的原因,探索、體驗和驗證架子的結構、平衡、力學和穩固程度等。T(技術):運用計劃單、記錄表等方式記錄搭架的計劃方案,選擇適當的材料搭架,掌握搭架工具及材料的使用方法(制作技能——拼接、裁剪、纏繞、捆綁等),運用多種工具加固架子的方法。R(讀寫):收集搭架相關資源信息,閱讀并觀察架子的圖片、設計圖、制作步驟等,運用符號、圖畫等方式記錄搭架計劃和過程等。E(工程):選擇一定的工具、材料設計架子,制訂搭架計劃并實施,根據搭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調整、優化藤架的設計。A(藝術):運用口頭或肢體語言交流架子的搭建,設計架子的外觀、結構,記錄搭架的計劃、故事和思考等。M(數學):計算架子支撐物使用的數量,架子支撐點的間距、大小,架子固定點的高度。
STREAM教育中的“R”強調了閱讀與書寫的重要性,幼小銜接也強調對幼兒前書寫、前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由于幼兒缺乏書寫文字的能力,符號、圖畫、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等就成為他們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們表征已有經驗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更愿意將幼兒階段的STREAM教育中的“R-Reading”理解為收集多種信息,從中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R-Wrting”理解為記錄,即運用符號、圖畫等多種方式記錄自己的計劃、發現和問題等內容的能力。
為了促進這兩項能力的提高,在大班幼兒的種植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收集有關植物的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引導幼兒從眾多信息中篩選出適用于設計方案的素材進行運用。素材的豐富多元離不開家長和社區的鼎力協助。如在搭架活動前,可以借助家園共同收集的不同荷蘭豆藤架的圖片、搭架視頻或書籍等資源信息,引導幼兒了解荷蘭豆苗的護理方法及藤架的材料、結構等,從中收集并記錄護理班級種植角中雜亂無序的藤蔓的有效信息,再由教師將幼兒記錄的這些“信息”運用一定的邏輯呈現出來,促進幼兒間的溝通交流,從而體現STREAM中“R”的要素運用。
協作與計劃在STREAM教育中不可或缺,指3—5名幼兒組成合作小組,在小組中與成員討論交流,計劃實施方案的具體內容,從而提高溝通交流、人際交往和制訂規劃等方面的能力。
經過上一步多種渠道的資源信息篩選,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幼兒聯系實際問題,與同伴協商合作計劃,運用符號、圖畫等多種形式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若出現多種方案,則可引導幼兒優選其一實施或分頭實施不同方案。例如:在搭架活動前,幼兒合作協商并記錄搭架的計劃,包括藤架的外觀設計、所需材料、工具的種類和數量、制作的步驟及人員的分工等內容。STREAM中“R”“E”“A”“M”等多要素經驗在此環節中得到調動。
有了對方案的整體規劃,幼兒就可以借助已有經驗,根據計劃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觀察并記錄幼兒分工合作、運用技術、解決問題等多領域的情況。
當然,計劃性與修正性并不互相排斥,活動中難免會有突發情況的出現,如缺少工具材料等問題,這就要求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適時地調整原有的計劃,使活動計劃不斷趨于完善。
例如:在搭建藤架的過程中,搭建“井”字形結構藤架的小組發現實際所需的竹竿數量比計劃的更多,教師隨即引導幼兒到備用材料中尋找或尋求其他小組的幫助;又如搭建帳篷形藤架的小組遇到藤架交叉點不易固定的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多次觀察帳篷形藤架的成品圖,幼兒觀察對比后發現小組使用的竹竿插地間距過大,便及時做了調整,從而解決了問題;再如搭建交叉型藤架的小組遇到竹竿不時掉落、不夠穩固的問題時,在教師引導下拾起田邊的石頭作為“榔頭”,敲打竹竿頂部使竹竿牢牢地扎入土中,巧妙地解決了架子不夠穩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T”“M”等要素的調動得到了體現。
鍥而不舍、改進完善在幼兒STREAM種植探索活動中也是重要元素。幼兒設計出的產品有待在實際運用中不斷改善與精進,以提高對工程的質量檢測意識和節省材料的意識。如第一小組搭建的“井”字形結構藤架在菜田里經歷了幾天的風吹日曬后,傾斜搖晃、不堪一擊,豆苗藤蔓也不見向上攀爬,幼兒觀察對比了其他小組藤架的結構,參考單組網架結構在原有架子的基礎上加入了三根斜插竹竿,提高了藤架的穩定性。
除了在產品運用中提高產品質量,教師還利用記錄紙、相機和錄像機多種媒介記錄幼兒的搭架過程,引導幼兒集中交流,分享搭架經驗,從藤架外觀的設計、材料工具的使用、制作步驟及人員分工等方面總結優勢與不足,思考下一次活動如何調整,促進小組之間協同進步。當然,STREAM理念鼓勵答案的多樣化,肯定失敗的意義,即使個別小組沒有搭架成功,只要幼兒在活動中用心參與,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那么這樣的活動都是充滿意義的。
總之,STREAM視域下的大班幼兒種植活動是歷經發現問題—確定主題—收集信息—分析素材—協作計劃—設計方案—實施計劃—解決問題—迭代精進—分享反思等基本環節的活動過程,能改善種植活動目標不深入、探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統連續性等問題,融合科學、技術、讀寫、工程、藝術及數學等多要素,有助于提高幼兒協商計劃、合作探究及精進反思的綜合能力,為幼兒將來成為復合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