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認為人類之所以能讀懂文字,是因為文字是按照順序排列的,但研究發現并非如此。事實上,打亂的文字我們也能讀懂,這種現象是由人腦的“閱讀慣性”和“思維腦補”導致的……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人類之所以能讀懂文字,是因為文字是按照順序排列的,但研究發現并非如此。事實上,打亂的文字我們也能讀懂。
為什么打亂的文字我們也能讀懂?南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均表示,這是由人腦的“閱讀慣性”導致的。我們長期以來養成的閱讀習慣,使我們腦海中對句式的固定模式有了印象,就如同看到一個影子,見其長發飄飄,我們通常就推斷這是一名女性一樣。
張均解釋,人眼看文字,并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而是有一個掃視的范圍,一眼大約可看3 至4 個字符,跨越兩三行,跳躍著前進。如果閱讀熟練,能夠多看幾行,甚至“一目十行”。比如,當你看完“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并不定一能影閱響讀”這句話后,你會發現這句話里的字全是亂的,但你卻能讀懂它的意思。這是因為你的眼睛只是粗略進行了掃描,之后按照平時的閱讀習慣自動給這些文字進行了排序。就像是一個完形填空題,我們看一個句子,大概的內容和結構都已經知道,然后大腦就會根據我們的語言習慣在“空缺”里自動填進內容,原本句子中順序顛倒的詞語,也會被大腦自動糾正過來。所以,如果我們不仔細看,就會忽略了這個句子中發生的錯誤。這種慣性取決于人所處的語言環境,任何人只要接觸到自己的母語或者相對比較熟悉的語言,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鼓樓醫院心理科主治醫生楊海龍指出:“人腦有思維整合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除了閱讀文字本身外,其實也在將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相似場景與之進行重合。當然,這種‘腦補’不是天馬行空的胡亂猜測,必須基于一定的語境和上下文環境。”
心理學中有一張很著名的圖:一個看起來既像數字13,又像字母B 的圖案,左右分別寫著A 和C,上下分別寫著12 和14。中間這個字符究竟是什么?從左往右看,你肯定認為是字母“B”,但從上往下看,又是數字“13”。這張圖證明了心理學中的自上而下加工機制,指知覺者習得的經驗、期望、動機,引導著知覺者在知覺過程中的信息選擇、整合和表征的建構,也稱為建構知覺理論。正如我們看到一句話,不用去仔細辨別內容,光憑著它的上下文便能知道其所要表達的意思。
當然,這種情況只存在于已經接觸過的事物中,如果接觸一個全新的領域,所能夠產生聯想的“素材”就不足了,閱讀的速度自然放慢,往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重復閱讀幾遍。“就像是上課,如果老師反復講同樣的內容,我們聽了前面的就能想到他下面要說什么,從而轉移了注意力,造成‘開小差’。如果內容是從沒有講過的,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大腦需要汲取新知識,開小差的幾率就會相對減少。”楊海龍解釋。
大腦的這種“閱讀慣性”和“思維腦補”能力的確在閱讀的過程中幫了我們不少忙,但有時這種“慣性”和“腦補”也讓人笑話百出。一些人擔心自己經常出錯,是身體出了問題。對此,張均表示,這跟每個人的表達習慣有關。當我們看到一個名詞或者句子時,第一反應肯定是按照閱讀習慣來看。如果常見的幾個字相近,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將它們調換位置,拼湊在一起。
此前,有新聞報道稱,有一位外國女性只能看倒過來的報紙。這是為何?張均表示,人眼看東西,物體就在眼睛中成像。而這位外國女性患的是一種罕見病,成像顛倒過來,所以看什么都是倒著的,但她閱讀依然是按照一定順序的,并不是顛三倒四的。
雖然大部分的誤讀、誤看都與個人習慣有關,但的確存在因為個人生理原因所造成的閱讀順序顛倒,這就是所謂的閱讀障礙癥。一般閱讀障礙癥存在于兒童中間,他們容易在閱讀時出現跳字、漏字、調換順序等現象。
張均說:“兒童閱讀障礙癥主要由兩種原因造成:一種原因是兒童腦部主管閱讀的神經出了故障,一般是因為孩子在出生前或出生時腦部受到了損害。有時候,他(她)看見一句話,其中幾個字雖然認識,卻無法念出來,從而導致了跳字;另一種原因是后天形成的,孩子在幼年可能受到過來自家庭或者社會的刺激,導致他(她)在遇到一些敏感的詞句時產生障礙,無法正常閱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