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楣之上的匾額有著“門楣上家國,梁柱間文脈”之美譽。尤其是老字號匾額將書法藝術、詩文典故、習俗風尚、制作工藝等融于一體,成為城市歷史底蘊、文化特色與審美意趣的具象表現,構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觀。
中國人歷來十分注重門文化,門被視為建筑的臉面。門楣之上的匾額在宮廷園林、亭臺樓閣、商鋪民居中觸目可見,有著“門楣上家國,梁柱間文脈”之美譽。時移勢遷,大多數匾額或是煙消云散,或是被列為文物收藏,或是散落民間,只有一部分老字號匾額依然醒目地懸掛、鑲嵌于街巷市廛(chán)的門梁顯要之處。它們將書法藝術、詩文典故、習俗風尚、制作工藝等融于一體,端莊厚重、雅俗共賞,成為城市歷史底蘊、文化特色與審美意趣的具象表現,可謂城市的符號與名片,構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觀。
自宋代商鋪“字號文化”興起后,商鋪不但重視字號的命名,對其字號的題額書法亦很看重。匾額書法化身為商家標志性招牌,將經營者的志趣和理念流傳于世。
現留存于世的老字號匾額以木制居多,石質匾額較少,如北京大柵欄地區還可見“青云閣”和“貽來牟”等石匾。老字號匾額的形制大都為長方形,偶有異形,如稻香村葫蘆形匾以及都一處橢圓形蝠頭匾,以傳統紋樣裝飾寓意福祿壽喜之吉祥。匾額漆底以黑色居多,黑漆金字象征著“金字招牌”,預示富貴繁華和美好前景。又如著名的老字號同仁堂、全聚德、內聯升、大觀樓、榮寶齋、致美齋等,皆為黑漆金字匾額,寄寓店家的美好祝福。此外,也有黃、紅、棕等顏色,如瑞蚨祥黃底黑字匾、陶陶居紅底金字匾、泰文樓棕底綠字匾、汲古閣藍底金字匾、德壽堂綠底金字匾等,色彩對比鮮明,十分醒目,成為商業招牌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名匾紛立是街區市肆的縮影。字體各異、風格多樣的老字號匾額是獨特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內涵的現實載體,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審美訴求,成為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最直觀的名片。
老字號匾額自古以來就有請托名世之士題寫的傳統,呈現出濃厚的效慕名人的社會文化心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聞名于世的文人墨客都曾參與老字號匾額的題寫。
晚清商鋪在字號書寫者的選擇上大都以身份和地位為標準,以權貴、名臣題署為榮。如清代北京琉璃廠清秘閣匾額的題寫者分別為康雍乾三朝元老阿克敦、直隸總督曾國藩、體仁閣大學士祁寯(jùn)藻、軍機大臣翁同龢等,留下了“王爺寫匾,狀元書楹”的逸聞趣事。隨著社會變遷,題匾不再僅以權貴政要為榮,社會名流與文化名人、學者與書畫家日漸成為商鋪匾額題寫者的主體。中國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為、中國近現代畫家齊白石、中國現代作家郭沫若、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啟功等,皆為老字號題寫匾額。一代代政治家、藝術家、學者的筆墨文思、品格才情通過書法凝聚在匾額里,與背后的故人故事共同承載了老字號的變遷和文脈的傳承,典藏著沉甸甸的記憶。
匾額雖小,只言片語卻蘊含筆墨乾坤。它既是商家的“特制名片”,也成為向大眾傳播書法藝術的文化使者。
一塊塊書寫精良的匾額,在有限的空間里傳播著獨特的價值觀念與藝術內蘊,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寶庫,不僅是傳統書法文化展示的精彩舞臺,也是啟發民眾感悟、欣賞書法藝術的動人窗口。
老字號匾額書寫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易識讀為其基本要求,目的是“蓋使觀者望之而知其字、明其義,以收昭告之效耳”。因此,楷書、行楷書是題匾書法常用字體。此外,也有少量的隸書、篆書、草書匾額。如同仁堂匾為行楷書、中國書店匾為楷書、大觀樓匾為草書等。真、草、隸、篆、行各體咸備,極盡琳瑯壯觀之致。
跨越不同時代,老字號匾額書法的文化基底和內核卻始終未變,展現出對“正大氣象”的一致追求。啟功曾言:“端重之書,如碑版、志銘,固無論矣。即門額、楹聯、手板、名刺,罔不以楷正為宜。”“楷正”除了指漢字“體”和“勢”等外在的氣象外,還包括通過筆墨點畫、線條章法表現出來的“嚴正、純粹的格調”以及大胸襟、大氣魄。如今,全國各地許多老字號匾額書法呈現出類似“顏體”一脈的風貌,便有此因。
從字內精微到字外磅礴,從個性化筆墨語言到“莊雅嚴重、美于觀望”的審美追求,從書法的崇高品位到文化建設的時代心象,老字號匾額既是書法藝術的瑰寶,也是守護和傳承一座城市深厚商業文化、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號。它不僅承載著老字號的歷史記憶,更反映出其文化的積淀與文脈的傳承。正如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所言:“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采,切時如需。”老字號匾額將文學、書法、建筑、商業、文化等元素融合、匯通為城市文化景觀,賦予城市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品位,仿佛打開直觀而生動的傳統文化之窗,讓人們感受文藝風尚,以書養德育美,以匾傳文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