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波
內容提要:《紅樓夢》是以人類生命為主題的偉大小說,它的生命主題與整部小說百科全書式敘事密不可分。具體表現在:神話原型—下凡歷劫母題與人類生命存在的哲理思考與終極關照;循環—剖析手法與具有整體象征、宏大敘事與史詩性質的百科全書式敘事文本;打破常規、突破單線邏輯而呈現出立體、穿越甚至四維等任意時空組合的敘事策略。
作為一部以人類生命為主題的偉大小說,《紅樓夢》又是一部以人生悲劇和悲劇人生為描寫對象的現實主義巨著。作者在小說中熔鑄了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冷峻的現實評價,從而表達了對鮮活深刻的社會現實和人類生命的終極思考,感染了無數讀者,在海外也廣有影響?!都t樓夢》生命主題的豐富深厚與無與倫比的感染力,離不開其卓越的敘事藝術,因而小說的敘事藝術一直是《紅樓夢》研究的重點,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近年來,百科全書式敘事研究方興未艾,它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新的敘述文學研究視角,對于經典小說文本研究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百科全書式敘事最早由加拿大學者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提出,他在《批評的剖析》中將“百科全書型形式”視為一種新型文類加以考察,認為這種文類是“圣典或其他模式下類似啟示錄的作品”“旨在表現人生周期”,并“表現了象征體系的整體形式”(陳慧等譯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后來門德爾松對百科全書式敘事做了較為詳盡的解釋,他在對托馬斯·品欽《反抗時間》《萬有引力之虹》等作品的批評中認為,品欽在選擇和安排材料時的確存在一種弗萊在原型批評中所謂的“循環形式”的整體設計,“旨在創造一種歷史—哲學的修辭模式以對世界進行整體性包納”,“試圖全方位展現某一個民族文化的知識與信念”,并認為百科全書式敘事是注重對生命意義和形而上主題進行探索的“人生文本”,且具有宏大敘事和更高層次的秩序。
基于《紅樓夢》的生命主題與百科全書式敘事關系,本文擬從循環—剖析手法與具有整體象征、宏大敘事與史詩性質的百科全書式敘事文本,打破常規、突破單線邏輯而呈現出立體、穿越甚至四維等任意時空組合的敘事策略等方面分析《紅樓夢》的生命主題。
《紅樓夢》的文本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實在是一個獨創,各種敘事要素運用自如、完美交融。作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紅樓夢》自始至終嚴格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十分細致逼真地反映了一個封建家族主要是榮寧二府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全部歷史。小說反映這個家族衰亡史的細致和逼真程度都達到了空前水平。整個《紅樓夢》猶如一幅日常生活的巨幅畫卷,正如曹雪芹所表白的,《紅樓夢》故事的“悲歡離合,興衰際遇”,都是如實的“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即使是對“家庭閨閣中一飲一食”也“比歷來風月故事更加瑣碎細膩”。如婚喪嫁娶、生日飲宴、題贈送禮、穿衣吃飯、延醫看病、種樹養花、打醮看戲、斗嘴取笑等,小說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描寫到了拋盡一切夸飾的地步。清人王希廉說:
一部書中,翰墨則詩詞歌賦、制藝尺牘、爰書戲曲,以及對聯扁額、酒令燈謎、說書笑話,無不精善;技藝則琴棋書畫、醫卜星相,及匠作構造、栽種花果、畜養禽魚、針黻烹調,巨細無遺;人物則方正陰邪、貞淫頑善、節烈豪俠、剛強懦弱,及前代女將、外洋詩女、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優伶、黯奴豪仆、盜賊邪魔、醉漢無賴,色色俱有;事跡則繁華筵宴、奢縱宣淫、操守貪廉、宮闈儀制、慶吊盛衰、判獄靖寇,以及諷經設壇、貿易鉆營,事事皆全;甚至壽終夭折、暴病亡故、丹戕藥誤,及自刎被殺、投河跳井、懸梁受逼、吞金服毒、撞階脫精等事,亦件件俱有??芍^包羅萬象,囊括無遺,豈別部小說所能望見項背。
但我們又不得不佩服《紅樓夢》在現實主義描寫的基礎上,將所謂人生悲劇、家庭悲劇以及愛情婚姻悲劇、女子的悲劇等這些現實層面的內容,設置在一個帶有神話原型意味的下凡歷劫母題的敘事框架中。表面看這一敘事框架也許只使小說增添了些許神秘虛幻色彩,然而正是這些令人費解的神秘虛幻色彩,促使小說蘊含了更加深廣的思想意蘊,使其在更高層面表現出對人類生命存在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考與終極關照。其主題意蘊的深度與廣度,就不僅僅是一般小說依靠現實主義描寫手法所能企及的,從而使《紅樓夢》的敘事策略與弗萊所謂“圣典或其他模式下類似啟示錄的作品”以及門德爾松等所謂百科全書式敘事的某些敘事元素若合符契。
《紅樓夢》中的神話原型與現實人生主要是通過下凡歷劫母題實現完美對接的,并且“頑石補天”“木石前盟”“太虛幻境”三大神話相互交織滲透,從而使《紅樓夢》的神話原型蘊含了非常深刻的現實和人類生命主題。
其一,“頑石補天”神話追問人生本源。“頑石補天”神話是《紅樓夢》下凡歷劫故事的基本框架。頑石因無材補天通了靈性,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懇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賈府來享受一番,在經歷了一番世態炎涼、人生悲劇后又復歸青埂峰下。首先,《紅樓夢》對這一故事描寫得朦朧、遙遠、虛幻、縹緲,給人以時空上的洪荒感和無限感。仿佛這一故事是從深邃蒼茫、悠遠綿長的歷史隧道中走來,從遠古的人類文明史走來,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和令人深思猛省、回味無窮的藝術魅力,從而具有了縱深的文化人類學的思想內涵。其次,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紅樓夢》構建了“空”“色”“情”三個世界,這三個世界分別對應著現實層面、神話層面和現實與神話相交織的層面。又因為“空”“無”對應著“色”“有”,將“空”“無”視為真,所以賈寶玉所生活的“色的世界”也就是封建大家族“賈(假)府”,成了瞬息萬變的假象。而“大荒山無稽崖”也就是“空”成為世界和人生之本源,這又是對人類的來歷與歸宿即人從何處來又到何處去這一哲學命題的深刻追問。最后,整個《紅樓夢》表現的是頑石(賈寶玉)“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的醒悟過程。當頑石下凡歷劫再次回歸青埂時,顯然已不是原來的石頭,而是在“覺今是而昨非”的心理體驗基礎上對自然本體世界的重新歸返,是覺悟后的另一種境界,是從以“情”為紐帶的形而下的“色”到形而上的“空”的升華。這一過程又說明了人生必須經過現實世界的磨洗與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幻滅方可達成,即人類生命必須從經驗世界到超驗世界。總之,《紅樓夢》這一故事表現出作者“所關心的不是世俗的生活,而是人類靈魂的去向、精神的有無”,關注的是人類生命本源及其走向的深刻問題。
其二,“木石前盟”神話思考人生價值。“木石前盟”神話是一個帶有憂傷意味的美麗愛情神話,交代的是現實社會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宿命姻緣。當初神瑛侍者每日辛苦采集甘露澆灌絳珠仙草,后來絳珠仙草化為黛玉,淚水漣漣,淚洗石,以此來報答神瑛侍者的澆灌之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自然、自發、質樸、美麗,特別符合人的天性的愛情神話,其結果卻是一場人類永遠無法把控和不可避免的刻骨銘心的悲劇,——人固當為情生,而緣何情緣又總歸虛幻。這一神秘朦朧而又凄美的愛情悲劇的最終結局是,有盟的未能成眷屬卻帶走了對方的心;有緣的成了眷屬卻永遠也找不到精神的歸宿,從而展示出沉重的人生困惑。人們常說,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長,而是在有多精彩。而精彩的人生就是有情人生。這里曹雪芹實際上是在用凄美的愛情悲劇來思考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其終極意義則在于:人生的目的和價值究竟何在?
其三,“太虛幻境”神話反省人類命運走向?!疤摶镁场笔恰都t樓夢》又一重要神話,它處于“離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珍藏著“普天下所有女子過去未來的簿冊”。主管者為兼愛神美神于一身的警幻仙姑,她“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執掌著天下女子(包括賈寶玉)過去未來的命運。石頭下凡前要向她交割,完成后又要向她去銷號。這一神話實際表示著人生的歸宿與命運走向,隱含著人向何處去這一哲學命題。與太虛幻境相對應的是,作者又為眾女兒建造了地上的太虛幻境大觀園。大觀園是地上的女兒國,曹雪芹的烏托邦,賈寶玉的伊甸園。大觀園的最終毀滅,象征著曹雪芹理想世界的破滅、賈寶玉現實人生的無所皈依以及精神家園的喪失。從太虛幻境的幻設到大觀園的毀滅,作者真實再現了處于封建末世賈寶玉和眾女子的悲劇命運走向,進而揭示出人生無路可走的悲哀無奈的存在狀態。
黑格爾說:“神話是想象的產物,但不是任性的產物,雖說在這里任性也有其一定的地位?!瘪R克思也指出:“古代民族在神話幻想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因此,原始神話雖天馬行空,“任性”而為,但卻始終伴隨著一種闡釋活動,具有一定闡釋功能,當然也透露了人類祖先的艱辛與困惑?!都t樓夢》中三大神話以石頭神話為主體并相互交織,與下凡歷劫母題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神話原型結構和象征系統。這一神話原型體系的構筑表現出曹雪芹對人類生命價值、生命本源以及生命走向等最高哲理問題的深刻思索、深度焦慮與終極考問。與品欽的《反抗時間》相比,《紅樓夢》對人類生命存在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以中國文化固有的方式走得更遠,從而使《紅樓夢》百科全書式敘事的主題要素也就更為典型。
關于《紅樓夢》的循環結構,清代二知道人就曾說:
《紅樓夢》四時氣象:前數卷鋪敘王謝門庭,安常處順,夢之春也。省親一事,備極奢華,如樹之秀而繁陰,蔥蘢可悅,夢之夏也。及通靈玉失,兩府查抄,如一夜嚴霜,萬木摧落,秋之為夢,豈不悲哉!賈媼終養,寶玉逃禪,其家之瑟縮愁慘,直如冬暮光景,是紅樓之殘夢耳。
這就是說百二十回的《紅樓夢》也是由“春、夏、秋、冬”四大部分結構而成的。它的這種“春、夏、秋、冬”循環結構,既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也確實寫出了貴族之家的衰敗過程,寫出了家族衰亡的過程性、規律性。雖然在曹雪芹時代百科全書式敘述的循環—剖析理論尚未得到概括與確立,然而曹雪芹在《紅樓夢》的創作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后人概括出來的循環—剖析理論,使《紅樓夢》在敘述四大家族的衰亡時,既不強調神力、外力,也不歸罪于命運氣數,而是從生活本身出發,揭示了這個家族以及那個時代滅亡的必然規律,從而發掘出了社會生活的底蘊,這正是《紅樓夢》循壞結構的可貴之處。眾所周知,《紅樓夢》的結構是由5大部分構成的,其中1至5回是序幕,在結構上具有獨立意義。而從第6回開始以后的情節,才是故事情節的真正展開。其中第一部分6至34回,從劉姥姥一進榮府到黛玉題帕定情,既是寶黛愛情的萌芽期,也是寶黛愛情和賈府生活美好而歡樂的濃春。第二部分34至55回,是寶黛愛情的發展成熟期。這一部分大觀園女兒們結社吟詩,賈母等女眷們宴飲游樂,極盡繁華。雖背后也矛盾重重,但總體上表現主人公的成長與勝利,充滿了浪漫情調與神奇色彩,是寶黛愛情及賈府生活火紅而煩躁的盛夏。第三部分56到104回,賈府總體勢力由盛而衰,黛死釵嫁,悲劇相繼,是飄零而多事的肅秋。第四部分105到120回寶玉出家,寶釵守寡,賈母壽終,賈府敗亡,“樹倒猢猻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是賈府衰敗而凄冷的嚴冬??梢?,《紅樓夢》春夏秋冬的循環結構是非常完整的。
《紅樓夢》的神話原型系統也是一個循環結構。頑石因無材補天通了靈性,遂懇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賈府來享受,在經歷了一番世態炎涼的人生悲劇后又復歸青埂峰下。當初神瑛使者每日辛苦采集甘露澆灌的絳珠仙草后來化為黛玉,淚水漣漣,以淚洗石,最后“苦絳珠魂歸離恨天”。而他們的命運走向都被警幻仙姑掌管,石頭下凡前要向她交割,完成后又要向她去銷號??梢钥闯?,《紅樓夢》神話原型中所包含的循環結構,從弗萊的理論及百科全書式敘事角度來講,其價值和意義也是其他小說望塵莫及。
弗萊“春、夏、秋、冬”的循環理論,從小說修辭來講認為對應冬天的是反諷?!都t樓夢》最后“賈媼終養,寶玉逃禪,其家之瑟縮愁慘,直如冬暮光景”,而與此相對應的寶黛愛情悲劇正好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反諷。在下凡歷劫母題中,寶黛二人既有“木石前盟”,后來降生到現實世界應該就是一段令人神往的美麗愛情佳話,但事實恰恰相反,“木”之下凡的黛玉的目的卻是以淚報恩,因而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小說對這一困境與悖論的描寫實在耐人尋味。為了擺脫這一命運悲劇的發生,被賦予超凡力量的神秘的一僧一道亦曾為此做過努力。一僧一道中的“僧”就曾親往林府,要化她出家,可是黛玉的父母固是不從,那僧無奈,只得留下贈言:“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為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外,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安了此一生。”以還淚報恩為先天動機的林黛玉卻先天就“總不許見哭聲”,命定要與“石頭”之凡身相會了卻還淚報恩心愿的她,又先天被規定不許見“外姓親友之人”。因此,在這種充滿荒誕感、誰也無法解脫的怪圈中,僧道的使命是永遠無法完成的,而且僧道自己本身也同樣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這一充滿荒誕感的怪圈之中。他們想避免悲劇卻又在制造悲劇,因為正是他們把“石頭”帶到凡間賈府,是他們把“木石前盟”的神界姻緣具體推衍為凡間悲劇。想不到冥冥天國之中的神秘力量在人類生命悲劇、困境面前竟也顯得如此無力!這一反諷也正好說明,無論是人還是神最終都是無法自我解脫、自我超越,最終都擺脫不了悲劇命運與生命困境。
按照弗萊及門德爾松的定義,百科全書式敘事還包括“象征體系的整體形式”,“宏大敘事和更高層次的秩序”。文學作品說到底都是現實世界的象征,而《紅樓夢》相對于現實世界,不僅是整體象征更是本體象征。所謂本體象征是指《紅樓夢》作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就其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來講,并不刻意追求某種象征手法或象征藝術,但卻以其卓越的現實主義描寫所構建的日常生活來與客觀世界對應,即用藝術世界里的一切隱喻整體世界。也就是說《紅樓夢》作為象征體的文本相對于客觀世界來講具有本體意義。
《紅樓夢》是一個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屬于家族題材的小說。家族題材小說一般認為是小題材,不屬于反映社會歷史、政治風云的重大題材。但家族小說雖是小題材,卻能夠以小見大以少勝多,能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最基本、最本真層面,最能揭示生活的本質,最能反映人類的本性?!都t樓夢》就是運用這樣一個小題材,主要通過十分瑣碎的家庭日常生活的矛盾和糾葛,非常客觀、細致、逼真,而又十分藝術地揭示了這個家族內部的腐爛衰敗過程。它從生活本身出發,揭示了這個家族以及那個時代滅亡的必然規律,從而發掘出了社會生活的底蘊。因此,《紅樓夢》固守生活本體、關注生活本身、揭示生活本質,從而具有本體象征意義。當然,就揭示生活本質講,《紅樓夢》反映現實又并非毫無選擇的自然主義描寫,而是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真實更典型。也就是說,《紅樓夢》并不是如實照錄生活只表現生活的表象,而是通過對生活素材進行提煉加工揭示生活本質。這個本質,就是通過對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故事情節的現實主義描寫,進而揭示了賈府必然衰亡的歷史趨勢。以“偉大的現實性”,即最普通最宏大的現實生活本身表現了深刻的思想意蘊,從而更加典型深刻地揭示了生活本質,從而達到本體象征的高度。二知道人把《紅樓夢》與《史記》中的世家相比,說:“太史公三十世家,曹雪芹只記一家?!薄安苎┣塾浺皇兰夷馨ㄈf千世家,假語村言不啻于晨鐘暮鼓?!边@確實是對《紅樓夢》通過如實客觀的現實主義描寫,揭示賈府必然衰亡這一生活本質,從而達到本體象征意義的最好評價。
門德爾松在他的“百科全書式敘事”文學批評中,一直對文學敘事與人生經歷的關聯充滿興趣,并試圖在兩者之間建立起某種反思和聯系,因此他用七部小說對應人生的七個階段及其背后的生命意義。這一頗具創造性的批評視角和匹配方式,成為人們在文學閱讀中檢視自己人生的有效模式。就門德爾松的批評實踐而言,無論是其“百科全書式敘事”中龐大的專業知識體系,還是其“人生文本”中完整的個人生命歷程,都具有宏大敘事的相關特征,前者側重共時性的廣闊與龐雜,后者突出歷時性的縱深與連貫?!昂甏髷⑹隆边@一起源于語言學的概念早已超越學科的界限,成為歷史學、人類學、哲學反思與探索的重要指南?!都t樓夢》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興亡史,更是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人完整的“人生文本”,并有著廣闊的社會背景、宏大敘事與史詩性質?!都t樓夢》以一個平實的客觀世界來與世界整體對應,其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都達到了高度的真實性。一切深刻的思想意蘊都發自于最普通、最宏大的現實生活本身,既有共時的廣闊與龐雜,又有歷時的縱深與連貫,并以現實社會本身的質直形態與生活潛流使作品達到高度的哲理意蘊和抽象興趣。正如現代繪畫大師康定斯基指出的:“現代的藝術體現著已經成熟達到啟示的精神,體現著形式可以安排在兩個‘極’之間,一、偉大的抽象,二、偉大的現實性。”因此,《紅樓夢》是具有整體象征、宏大敘事與史詩性質的百科全書式敘事文本。
《紅樓夢》的時間敘事策略,是《紅樓夢》藝術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對此王蒙就有過“《紅樓夢》幾乎給了讀者以可能的對于時間的全部感受與全部解釋”的精辟論述。的確,《紅樓夢》的時間敘事藝術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紅樓夢》敘事藝術的一大特色,學界就有《紅樓夢》幾乎囊括了以往所有文學作品對于時間的表述方式的論斷。并且學界還認為《紅樓夢》有四個敘述層:作者的超超敘述層,石頭自敘的超敘述層,講述榮寧兩府現實故事的主敘述層,以及文本人物講的次敘述層。因此《紅樓夢》無論從敘事時間還是敘述層面講,與品欽《反抗時間》相較,其打破常規、突破單線邏輯的敘事策略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紅樓夢》作為一部懷舊之作,整部小說采用了倒敘、預敘的敘事手法,因此一般所謂賈府衰亡史、寶黛愛情史、人生悲劇史等實際都是作者的一部懷舊追憶史?!都t樓夢》正是采用了倒敘、預敘的反抗時間的敘事策略,使其收到了充分表達人生無常、缺失愧悔等生命體驗的獨特藝術效果。如《紅樓夢》在開篇第一回就確定了回憶、倒敘、預敘的基調:作者是“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在“風塵碌碌,一事無成”的又愧又悔的“現在”,把以往“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及當日“行止見識”皆在我之上的所有女子“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目的是為“閨閣昭傳”“破人愁悶”。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凡例》有詩曰: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這樣在全書的開頭,回憶、倒敘、預敘的特征就非常明顯,同時也使全書籠罩著對以往缺失的追念,對現實的憤懣、愧悔?!都t樓夢》也正是在這種倒敘時間的流逝中,生活的酸甜苦辣等各種況味交織在一起,使作者對生命價值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令人回味。俞平伯所云《紅樓夢》“是自傳性質的小說”“是感嘆自己身世的”“是情場懺悔而作的”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王國維也從《紅樓夢》這部大悲劇中得出了“自犯罪、自加罰、自懺悔、自解脫”的結論。
其次,在《紅樓夢》中,作為故事的主體,很多時間概念是模糊的,因而“無朝代年紀可考”。很多現實事件的時間,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香菱等的具體年齡都很模糊,這一問題曾引起很多紅學家們的濃厚興趣。清代評點家姚燮(大某山民)就對《紅樓夢》的時間問題作了不少精細的考察。他根據百二十回本幾乎對每回中的事件都推定了干支紀年甚至月日,功夫之深令人咋舌。然而姚燮推定的結果是很多事件“不合”時間。如《紅樓夢》三家評本第二十一回后的“大某山民評曰”,經過了一連串的復雜的推算,結果只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因巧姐出痘疹賈璉搬到外書房住的時間不是如書中說的“半個月”,而是“三、四日之中”,并批評說:“何作者荒謬乃爾,此等處須酌改之?!边@里,姚燮顯然是將《紅樓夢》當成了實錄的編年史而非小說,更非具有反抗時間特征的百科全書式敘事策略的小說。這樣的例子在《紅樓夢》中是很普遍的,而這恰是《紅樓夢》反抗時間的獨特敘事策略的體現。這種時間策略恰能更好的表現小說的生命主題,也就是說《紅樓夢》的敘事時間實際成了表現小說主題的生命時間。如以倒敘、預敘體現缺失、愧悔、人生無常的生命價值體驗;以懷舊、追憶抒寫孤獨、歸依、人生悲劇的生命過程體驗;以模糊、清晰相交織的價值時間彰顯作者對生命本質的哲理思考與終極關照。
第三,《紅樓夢》三大神話使反抗時間的敘事策略更加突出。如前所述,“頑石補天”神話無精準時間概念,無始無終,模糊、朦朧、遙遠,給人以時空上的永恒感、無限感和洪荒感。絳珠仙草還淚的前世今生與石頭的歷劫之旅,以及“太虛幻境”神話,不僅使《紅樓夢》的故事在過去與未來中穿越,也使得敘事時空更加得到拓展,更加走向立體,走向三維甚至四維。
第四,《紅樓夢》對時空的“反抗”還表現在一僧一道兩個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物。這兩個人物從開場到結局,對于構建整個《紅樓夢》故事,推動情節發展和主題意蘊表達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僧一道在《紅樓夢》或直接或間接,一共出現過九次。第一次,作者借用青埂峰下石頭的視角寫道:“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別,說說笑笑,來至峰下?!彼麄兊某鰣龊驼勗?,使頑石通靈凡心萌動而下凡歷劫;第二次,英蓮三歲時,甄士隱夢僧道,而僧人欲度英蓮出家;第三次,跛足道人出場,唱《好了歌》,度化早已經歷了人生富貴貧窮、體會了人生各種甘苦的甄士隱“飄飄而去”;第四次,癩頭和尚欲度化黛玉出家;第五次,賴頭和尚為寶釵開海上藥方治病;第六次,賈瑞彌留之際,道人給其送風月寶鑒;第七次,寶玉鳳姐遭魔魘,僧道出場救命;第八次,尤三姐自刎后,道人度化柳湘蓮出家;第九次,僧道帶著寶玉懸崖撒手。可見一僧一道,是貫穿紅樓夢始終的提綱挈領式的關鍵人物,每到關鍵情節必出場。根據脂硯齋批語可知,在眾人造劫完畢通靈玉也經歷一番塵世后,還會由僧道同他們一起去太虛幻境警幻處銷號,以完成此劫。可見《紅樓夢》正是這兩個奇幻人物的反復出現,使敘事時空更加自由靈活,神仙世界和現實俗界實現完美對接,平面時空變成立體時空,過去時變成未來時,從而使《紅樓夢》不僅反抗時間,而且“反抗空間”。
當然,與品欽《反抗時間》中的“反抗時間”相比,《紅樓夢》的“反抗時間”似乎并不徹底,神話、僧道等體現穿越、立體、三維、四維的筆墨并不多,也無《反抗時間》中“矢量”“四元數”“羅巴切夫斯基”等科學文本的表述。但一僧一道時而真身,時而幻像;時而仙形道體,骨格不凡;時而癩頭跣腳,跛足蓬頭。這些看似不多的穿越描寫,卻特具中國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文化傳統,是極具中國小說特色的“反抗時間”。這一特色對于構建所謂“空”“色”“情”三個世界,以及表達真假、有無、情色等深邃的人類生命主題與哲理意蘊無疑非常重要。就這一點來講,《紅樓夢》反抗時間的百科全書式敘事策略卻是包括品欽《反抗時間》在內的許多小說所無法比擬的。
以上從三個方面主要分析了《紅樓夢》的生命主題與百科全書式敘事。按照門德爾松等將品欽《反抗時間》作為百科全書式敘事的范本來看,反抗時間還有一個敘事特征,那就是篇幅巨大,情節紛繁,內容龐雜,這一點《紅樓夢》當然也具備?!都t樓夢》反映賈府的衰亡首先是通過諸如“秦可卿之死”“元妃省親”“寶玉挨打”“抄檢大觀園”等一系列典型事件的描寫,揭示出賈府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整個過程。如合府上下貪圖享樂者多操心謀劃的少,導致經濟上的入不敷出。大小主子你爭我奪只顧一己之私,從不顧及全局,所以抄家的風暴一來,這個封建大家族再也撐不住軒峻的外殼忽喇喇地坍塌了。就人物來講,賈政雖端方古直,但治家無能。賈赦、賈珍、賈璉一伙淫樂無度。來歷非凡的賈寶玉衘玉而生也引起了先輩的關注,賈母都認為眾多子孫中只有他才像他爺爺。但遺憾的是這個末世公子只沉溺于自己固有的生活,對家族的興衰從不關心,甚至連“美人燈”黛玉都開始為巨大的開支擔心時他卻認為:“憑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們兩個人的?!焙诵娜宋锿跷貘P更是表現出強烈而貪婪的欲望和對權勢金錢令人生畏的貪欲,正是由于她的作勢弄權為賈府的衰敗種下了無數孽根。至于探春理家所采取的興利除弊的改革措施,也未能挽救頹勢而以失敗而告終,賈府終于“忽喇喇似大廈傾”,徹底敗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以上典型事件和人物在《紅樓夢》中的位置無疑很重要,描寫得也很精彩。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紅樓夢》還有一些非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如小說第59回至第61回“柳葉渚邊嗔鶯叱燕,絳云軒里召將飛符”“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以及“投鼠忌器寶玉瞞臟,判冤決獄平兒行權”,就詳細地交代了一些小人物如芳官、藕官、春燕、春燕娘、春燕姑媽、趙姨娘、賈環、彩云、柳家的、柳五兒、小蟬、翠墨、夏婆子等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以及一些矛盾糾葛的來龍去脈。這些情節實在瑣碎龐雜,也不被一般讀者所重視,但《紅樓夢》卻描寫得非常細致?!都t樓夢》也正是通過對這些看似龐雜的生活瑣事的逼真刻畫,才更好地表現了賈府上下矛盾重重一片混亂,也從更寫實的層面“敘賈府盛衰情事”。這當然也是《紅樓夢》具有百科全書式敘事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
通過以上分析,《紅樓夢》確實是一部具有百科全書式敘事策略的偉大小說。當然,《紅樓夢》的“百科全書式敘事”與品欽《反抗時間》相較,明顯具有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與西方科學傳統相反,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從來都不是理論型的,而是實用型的,中國傳統科學概念從未真正擺脫一切情感體驗而成為抽象化的純粹符號、工具和傳播媒介?!笨傮w講,《紅樓夢》的百科全書式敘事策略,與《紅樓夢》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文學、美學甚至哲學等的全面繼承是分不開的,與《紅樓夢》對中國古代小說、詩、詞、文、賦乃至神話等文學元素的繼承分不開,尤其是與對中國古代生命哲學的繼承分不開。中國古代哲學中,先秦諸子學或講“天道”或講人道,揭開了中國人精神歷史的新篇章。漢代經學重構了主宰之天,強調天在人上,講天人學說。魏晉玄學突破了經學家天人兩界的觀念,把兩界合成一個整體,試圖運用本體論觀念解釋宇宙,解釋社會,也試圖以此安頓人的精神世界。唐代中國化佛學將本體置于另一個世界,企圖以此寄托人的靈魂。宋明理學超越了政治哲學和宗教哲學以人為主的理論重心,但他們又從儒家資源中演繹出“天理”本體論理念,體現的還是以人為本的哲學精神。清初樸學認真清理正統理學造成的迷霧,力圖從儒家經典中重新挖掘儒學的意蘊,也比較重視“窮理盡性”“經世致用”“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綜合來看,中國古代哲學從先秦的多維哲學到漢代的政治哲學、魏晉的半政治哲學、隋唐的宗教哲學,再到宋元明清的人生哲學,這個過程不管怎么變化,都離不開對人類生命的探索與觀照,盡管包括清初樸學的實踐哲學在內的許多探索并未成功,而所有這一切都被《紅樓夢》所繼承。在此基礎上,《紅樓夢》全方位思考和探索人類生命,從而作為一部具有百科全書式敘事策略的小說是當之無愧的。
① 但漢松《作為文類的百科全書式敘事——解讀品欽新著〈反抗時間〉》,《外國文學評論》2008年第3期。
②[12] 李鋒《宏大敘事視域下的愛德華·門德爾松文學思想研究》,《外國文學動態研究》2019年第5期。
③ 王希廉《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紅樓夢總綱》,轉引自段啟明《紅樓夢藝術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頁。
④ 劉宏《一個由空、色、情建構的立體世界》,《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⑤ 魏崇新《紅樓夢的三個世界》,《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6輯。
⑥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中譯本》第1卷,轉引自李慶信《〈紅樓夢〉前五回中的亞神話建構及其藝術表現功能》,《紅樓夢學刊》1992年第3輯。
⑦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6頁。
⑧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紅樓夢》卷三,轉引自段啟明《紅樓夢藝術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頁。
⑨ 杜佳《對弗萊〈批評的解剖〉文學循環觀的探源》,《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⑩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頁。
[11] 二知道人《紅樓夢說夢》,《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紅樓夢》卷三,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3頁。
[13] 康定斯基《論形式問題》,轉引自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頁。
[14] 王蒙《紅樓啟示錄》,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304-305頁。
[15]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6] 王慧《紅樓夢里的時間與空間》,《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6輯。
[17] 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修訂版),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頁。
[18] 鄧曉芒《文學與文化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