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丁

凝結松江精神的G60 科創云廊。
它是創舉,也是傳奇,譜寫在長三角大地上。
這些年我始終關注它、跟蹤它,看它從一條地理上的高速公路,蝶變成改革創新的新思維和新能量,繼而又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重要平臺。它一度經受的被懷疑、被爭議以及各種艱難險阻可謂“跌宕起伏”,但贏得更多的是贊譽是肯定。它推動松江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戰略空間實現開創性突破,給世人這樣的啟示:一個城區、一座新城贏得逆環境下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無一例外,由思想決定視野,由規劃決定品質。
它,就是成為今天“高熱詞”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多年前,我數次飛馳在G60高速公路上,對它的認識停留在從松江到嘉興再到杭州的跨省公路上,僅此而已。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兩周年之際,松江提出并奏響了建設“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的序曲。
回望這段歷史,“G60科創走廊”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探索的新路。當年并無多少人料到,日后激蕩長三角大地的“G60”畫卷正由此徐徐展現。
彼時,松江承接了海內外制造業不少項目,是上海傳統制造業重鎮,其工業總產值在全市占比很高,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毋庸諱言,一些落后產業漸漸滑向劣勢產能和污染大戶,急待產業升級。200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來松江調研提出,松江“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與長三角周邊城市的分工合作”。上海市委市政府也要求松江大刀闊斧推進轉型發展,走出一條新路。自此,新一屆松江區委深入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在馬不停蹄地深入調研、摸清家底后,提出將“G60科創走廊”建設作為全區產業發展新發力點。最初構想是,沿著G60高速公路40公里松江段,在兩側布局“一廊九區”,塑造區域發展新格局。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彼時斬釘截鐵地發出動員:“這條新路不是想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是走出來、干出來的,甚至是從沒有人走過的地方披荊斬棘開辟出來的。”
可以說,G60科創走廊起步于“啃硬骨頭”。松江對區域內量大面廣的落后產能依法使出“鐵腕”,通過大力推進“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向存量工業用地“索要”空間,僅第一年,便整治拆違708萬平方米,超過以往10年的總和;關停淘汰劣勢企業、污染企業1000余家,建設用地減量立項和驗收7434畝,生態用地新增4433畝。
初戰告捷后,松江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連年讓劣勢產能“瘦身”,至“十三五”末,為先進制造業發展騰挪了大量空間。與此同時,他們向規劃要品質,向科創要動力,向質量要效益。猶記那個階段,我們去松江,看見不少河流變清了,不少道路變暢了,新公園新綠地相繼在建,四周居民笑逐顏開。我們曾深入“G60”兩邊,目睹了動人心魄的“敢破善立”,也看到產城融合示范區、城市更新實踐區等漸漸顯現。特別感慨的是“人”,是當地干部群眾敢想敢干的精神。“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靠的是上下一心,勠力前行。
其間,并非一路平坦,也不乏爭議。譬如,原計劃開發房地產的千余畝城市發展備用地,被改用于科大智能等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有人算了一筆賬,按當時土地行情,土地出讓建商品房,出讓收入每畝3000萬元左右。而出讓給制造業項目,出讓價只是每畝100萬元。單從這一點看,地方財政貌似受了損失。但松江區委誓將土地指標優先用于先進制造業的決心是堅定的,他們不想做“一錘子買賣”,而看到先進制造業的“母雞可以持續下蛋”的高質量發展之未來。果不出所料,短短數年間,梧桐引得鳳凰來,海爾智谷、順絡電子、復宏漢霖、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等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和頭部企業紛紛“落戶”于松江,由此在松江形成的高端科技資源和國際化創新環境,吸引了世界先進制造業企業集聚,也帶動了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曾表示:“過于依賴房地產經濟和土地財政的發展難以為繼,必須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經濟‘脫虛向實’、轉型升級。”他們錨定高質量發展,將新發展理念落地為實踐,在“經濟轉型升級”上發力。經過數年奮斗,“科創、人文、生態”成為今日松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板”,“一廊九區”空間布局和“6+X”產業功能布局從藍圖變成可見可觸的現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正在成為“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示范走廊。

邁向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的松江新城。
“G60科創走廊”的超常規發展,著實“出人意料”。
原本,它只是上海西南翼“一個區城的事兒”,傾力于“一廊九區”和“6+X”建設。不料,它很快與周邊發生“同頻共振”。發源于松江的“G60科創走廊”,一年后主動對接嘉興、杭州,演繹出“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三地共同謀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篇章。再過一年,即2018年6月,在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九城市攜手共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至此,“一廊一核多城”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壯大”后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實踐區。九城市積極聯動,不斷激活區域科創活力,開創了協調發展新模式。
“硬核”發展的背后,是“軟實力”的不斷累積。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環節,市場渴望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松江率先實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通辦”,39個部門、2289個政務服務事項一一接入“一網通辦”平臺。以往從簽約到土地摘牌等需要一年走完的繁瑣手續,如今只需一個多月,“效率特別高”——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項目有了這樣的親歷。他們的項目邊建設邊招商,吸引了科恩實驗室、優圖人工智能實驗室、常山北明、東華軟件等50余家高科技企業入駐園區。松江踐行的“簡政放權+互聯網+店小二”服務,很快也擴展到G60科創走廊的九城市合作。我們曾參與并見證了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開通暨第一批異地證照發放儀式的舉行。它標志著中國異地辦理營業執照和生產許可證“破冰”。之后,“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推動科技與產業跨區域融合發展”“助力長三角公共衛生一體化發展建設”“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等不斷被提上協同創新的議事日程。
前不久舉行的2022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拍賣會上,在連續三年跨越式增長的基礎上再次出現井噴,科技成果拍賣成交額一舉突破50億元大關。此舉意義非凡,意味著“G60”九城市科技成果切實加快了項目化和產業化進程,科創要素得以不斷聚變。

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攝影/ 蔡斌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要一環。以往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成果,在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常常遭遇瓶頸。如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并制定跨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此舉使得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得以疏通,更多前沿科技成果便捷地實現了向生產力轉化。研發力和知名度雙雙提升,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致力于推動九城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發展,創新要素在此集聚裂變,創新主體層出不窮,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壯大,成為中國科創板資本市場著力輔導的一片沃土。作為長三角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早就主動聯手金融機構持續創新產品和服務機制,助力市場主體提高科創能力。如今,九城市組建了科創板企業家聯盟,建立“4+5”科創屬性實質性判斷預咨詢、預輔導、預推薦機制,加速高成長性企業登陸科創板,近期九城市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突破100家,占全國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的1/5。G60聯席辦牽頭構建了債權、股權、基金、上市聯動的金融綜合服務生態,為企業提供全產業鏈、全牌照、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還組建金融服務聯盟,將有關銀行、券商、基金、保險、會計所、律師所等400多家相關機構串聯起來,共同促進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為實體企業引入金融“活水”,也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提供了強大支撐。
隨著“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寫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策源于上海松江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從秉持新發展理念的基層開拓實踐,正式上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重要平臺。回望這一成果的形成,不能不看到,是松江胸懷“國之大者”,以長三角一盤棋的格局,主動出擊,打破行政壁壘,促進政策協同,堅持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活泛起來”,從而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轉型新路。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強勁動能,從松江在今年“世紀疫情”和經濟復蘇中的表現也可管窺一斑。他們通過“三個率先”,顯示了G60科創走廊建設所形成的非凡實力。這里所謂“三個率先”,即率先實現動態清零、率先復工復產、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2年春天,上海面臨復雜嚴峻的疫情傳播,公共衛生安全遭受嚴重威脅。彼時彼刻,松江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為戰略引領,科學精準施策,表現出“十指彈鋼琴”的治理能力。其間,松江區重大工程項目一刻不停地抓緊建設,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保持良好運營。這,是多么來之不易的“大考”成績啊!

“長三角G60 科創之眼”效果圖。
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松江區規上工業企業數躍居全市第一,工業產值第二;進出口額居全市第二。從結構上看,松江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6+X”戰略新產業為支撐的實體經濟呈現強勁的韌性、抗波動性和成長性,戰略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6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從發展潛能上看,松江近期有270家企業被新認定為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同比增長119%,增量創歷年同期新高,轄內“專精特新”企業目前達867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9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53家,數量位列全市第二。合同外資已經完成全年指標,到位資金超去年全年水平。“長三角G60科創之眼”一期項目以及其他重大產業項目開工、新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達672億元。
如此成績單,透出松江依靠自身“確定性”發展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能力。
再看這段時期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協同發展,同樣受到疫云籠罩,九城市聯動合作的前行步伐卻沒有停歇。在特殊時期,九城市攜手開展“云對接、云招商、云招聘、云培訓、云沙龍”等服務產業鏈供應鏈系列活動,有效地調動了G60產業聯盟(園區)、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合作載體和各類要素資源服務市場主體,累計舉辦云服務活動40場,32萬人次在線參與。九城市還聯合編制《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十四五’先進制造業產業協同發展規劃》,加強彼此優勢產業協同錯位發展。該規劃打破行政區劃制約,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中心企業,常態化開展要素對接,集聚頭部企業1826家。
前不久,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帶隊深入G60科創走廊企業和集中隔離點檢查工作時表示:要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防疫工作,進一步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決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兩手贏。
事實上,他們嚴抓實做,經受“大考”的亮眼成績單可謂傲人。
“G60科創走廊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平臺,是通過共建發展走廊推動次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生動實踐。”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張勇如此評價。
目前,長三角科創走廊所在的三省一市互聯互通,“抱”得更緊了。它導致產業集群加快崛起,科創要素加速集聚,創新活力更加充沛,共同打造了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從宏觀到微觀,我們漫步其間,切身感受“G60”這條黃金走廊被發掘和建設,不僅激活了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也促使這一帶成為創新創業熱土,持續釋放人才“磁吸效應”。
松江無疑已發展成科創新高地,越來越多的人才“孔雀松江飛”。據統計,2021年落戶松江新城應屆碩士畢業生人數占五個新城總量的42%,今年留學生落戶松江人數比去年全年增長337%。
據了解,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畢業的小于,以及從英國華威大學畢業的小許,老家分別是江蘇南通和浙江臺州。他們畢業后不約而同選擇在松江工作,是被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發展所吸引。本碩均畢業于清華,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80后”呂文才,曾任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醫療科技學院訪問科學家,2020年他毫不猶豫,選擇加盟位于松江的一家醫療科技公司擔任副總經理、董事。畢業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90后”創業者李一諾,學成回國后很快飛來上海,選址松江,創辦智腦科技公司,專攻智慧養老領域的健康管理、安全保障和生活協助服務體系等。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歷史深厚的廣富林文化遺址。攝影/ 姜輝輝

云間會堂文化藝術中心。攝影/ 姜輝輝
為吸引更多的人才,助力科創走廊發展,松江區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人才落戶政策。一位畢業于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的女生成為“新松江人”已有5年。據她介紹,“這5年,松江對人才的錄用培育獎勵、租房補貼、人才公寓等,我都享受到了,感受到松江對人才的重視以及處處為人才著想的用心”。還有一位留學生表示,松江人才服務中心服務到位,對于她想落戶,中心派出辦事專員上門給予辦理,著實溫暖了她這樣的一批新松江人。
“新生代”們紛紛表示,之所以選擇松江,是看好G60科創走廊建設在產業和資源配套方面具有優勢,不僅對先進制造業發展是有力推動,也給了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機會。
無獨有偶,有數據顯示,整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集聚態勢也趨明顯,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截至目前,九城市已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能人才1190萬人,國家級人才超1000人,省級以上人才超4200人,院士工作站652個,博士后流動站913個。人才的源源不斷集聚,使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區塊鏈、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獲得“新鮮血液”,年輕人帶著新知識、新觀念以及青春和理想奔赴這片土地。
G60像一條大河,其承載創新的波浪滋養著兩岸千家萬戶。
我們于傍晚駕車經過G60高速公路,不經意間就看到松江段會如約亮起呈自由翱翔之勢的璀璨燈影。而跟松江居民聊起“非凡十年”標志,無不指向這個新地標。
“G60科創云廊”,是一種精神獲得感的象征。
這一由國際著名設計師操刀設計的科創云廊光帶,承擔了兩大國家級重大課題研究,凝結了200多位設計師、600多位工程師、4000多位建設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僅建成了他們“夢中的樣子”,也彰顯了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大都市的卓越品格。它承載了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夢想、使命和責任,蘊含著排頭兵、先行者的精神。它作為嶄新的城市名片,飛向了世界各地,讓松江民眾感到“榮耀”和“自豪”。
當然,松江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感”,來自古今文明交相輝映的人文環境,和日日呼吸無處不在的獨特文化。這里,既有G60科創走廊,也有廣富林文化遺址、唐代經幢、宋代方塔、漕運倉城、云間第一樓、佘山教堂、獨特的世茂洲際酒店、星羅棋布的“最美書店”“美術館”,還有風情獨特的有軌電車等等。愛松江,理由成百。但九九歸一,他們都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使千年府城的“非遺”文化、古老記憶、高科技、現代化渾然一體,有機交融,共同構筑了今日松江綿厚歷史底蘊與新時代文明的“交相輝映”。
城市建設,根本目的是為民謀福祉,要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動人民城市建設實現高品質提升。而松江近幾年聚力于“科創、人文、生態”建設現代新松江,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勇當科技和產業的開路先鋒,正體現了深厚的人民情懷。
十年時光漫漫,又如彈指一揮間。回望松江十年,“G60”猶如一個響亮音符,激蕩了廣袤的長三角大地。松江秉持新發展理念,改革辟路,創新求實,唯實唯干,拼搏奮進,使今日604平方公里的新松江處處迸發青春活力,以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之意象,閃耀于神奇富饒的長江三角洲。這十年,松江奏出的發展交響曲,激越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