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健康碼作為一種技術輔助手段,為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近日,多名前往鄭州溝通村鎮銀行“取款難”的儲戶被賦紅碼。有的是由低風險地區到鄭州后健康碼變紅,隨后被當地隔離;有的則是未到過河南,僅因掃描鄭州場景碼后變紅,且長時間內未解除紅碼。在健康碼轉換背后,哪些部門有權力賦碼?
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碼管理與服務暫行辦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賦紅碼: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正在實施集中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不明原因發熱病人、有高風險地區旅居史隔離未滿14 天的人員,以及正在實施集中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入境人員。
從目前看,各地發布的配套文件大體延續了上述規定,但對賦碼和轉碼的管理權限并不相同。有的地區將權限收歸至省一級。例如,山西興縣防控辦發布的文件顯示,縣疾控中心負責收集梳理需要賦碼人員信息,上報縣防控辦。縣防控辦結合排查管控情況,梳理需要納入紅、黃碼管理的人員信息,填寫賦碼表,由主要負責人簽字確認后,實時報送市衛健委審核,再上報省衛健委予以賦碼。
廣西則將轉碼權限分布在各個層級。今年1 月發布的《廣西健康碼管理與服務暫行辦法的通知》規定,廣西健康碼分設5 級區劃管理員及網格管理員、采集員。其中,1 至4 級區劃管理員具備健康碼轉碼權限。
賦碼工作大多與各級疫情防控指揮部相掛鉤,其成員單位包括公安、衛生健康、交通運輸、大數據等各個政府部門。那么,各部門在賦碼一事上是如何分工的?
一名參與中部某省份健康碼開發的技術人員表示,該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大數據專班通過后臺系統將需要賦碼的人員推送至健康碼運營機構,由系統自動賦碼。衛健部門掌握的醫療數據、通信管理部門掌握的行程數據等均經大數據專班匯總至公安部門,在其內部系統比對分析,最終由公安部門輸出結果至健康碼平臺。
也有省份采取不同的分工模式。例如,2020 年發布的《河南省“健康碼”使用管理辦法》顯示,各級衛生健康、公安、交通運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等部門負責分別統計本系統掌握的涉疫重點人員信息,推送至本級大數據管理部門,市級大數據局于每日18:00 前向省大數據局報送相關信息。
當一地突發疫情時,會產生批量高風險人群變碼的現象。對此,海南在今年5 月發布的數份文件中明確了批量賦紅碼所需的流程。對于100 個以上批量賦紅、黃碼的需求,海南大數據管理局集中響應,各市縣指揮部安排本市縣負責健康碼轉碼的人員在“海政通”APP內傳遞相關數據,避免個人隱私數據外泄。100 個以下賦紅、黃碼的需求,由各市縣指揮部自行賦碼。
此外,負責轉碼的人員配置也是五花八門。海南在通知中提到,為便于及時管控重點人員,各市縣指揮部、各機場、碼頭、火車站等卡口轉碼人員,可根據規則主動將綠碼轉紅、黃碼。
那么,河南維權儲戶們的健康碼為何變紅?根據2021 年8 月發布的《河南省健康碼賦碼規則(第二版)》,可以賦紅碼的對象僅包括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或密接的密接、境外來豫以及高風險地區駐留人員等。而在這次被賦紅碼事件中,對國內外省入豫的當事人群賦紅碼顯然不符合上述規定。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健康碼幾乎等價于防疫身份證。但目前各地健康碼不統一、不互認,信息也不聯通,已經出現了一些健康碼被濫用的現象。”全國人大代表蔡衛平說。
人民大學教授張新寶指出,濫用健康碼阻礙相關當事人行使權利解決債務糾紛,涉嫌違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碼管理與服務暫行辦法》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法,構成刑法中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此外,有關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涉嫌濫用職權。刑法第397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
據河南鄭州紀委監委6 月22 日通報,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鄭州多名干部受處分,鄭州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被撤職。
蔡衛平認為,從短期來看,最重要的是弱化健康碼的管理職能。明確在防疫之外,任何地方都不得用健康碼來作為人們能否做某件事情的標準。從長遠來看,健康碼應該收歸國家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