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主動投案?我覺得心里一直壓了一塊石頭,只有早投案、早交代,才能早一點把心里的石頭放下。”近日,在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第三集《懲前毖后》中,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原書記劉川生講述了自己主動投案背后的心理活動。
近年來,向紀委監委主動投案、主動交代問題的人數逐年增多。數據顯示,2019 年全國有10357 人向紀檢監察機關主動投案,2020 年增至1.6 萬人,2021 年增至3.8 萬人。這背后,不僅是一起起腐敗案件得到查辦,更展現出我們黨對反腐敗斗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提升,中國反腐敗治理方式不斷完善,反腐敗制度體系日趨成熟。
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重遏制、強高壓、常震懾,行賄受賄一起查,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在不斷強化的高壓震懾態勢下,一批問題官員認清形勢,丟掉僥幸心理,主動投案、主動交代問題。
反腐無禁區,打虎無上限,級別再高也沒有“丹書鐵券”。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實際行動表明,反腐敗斗爭絕不是看人下菜碟的“勢利店”,不是爭權奪利的“紙牌屋”,更不是有頭無尾的“爛尾樓”。
落馬的“大老虎”中,包括6名副國級、1 名正國級干部。此外,一批涉腐的省部級干部也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黨中央以堅定決心和魄力向全黨昭示,反腐敗面前,誰也沒有“丹書鐵券”。
僅2021 年,就有薛恒、劉川生、蒙永山、龔建華等4 名副部級干部主動投案。
隨著中央反腐敗力度加大,群眾舉報總量大幅攀升。中央紀委信訪室一位負責辦理群眾來信的工作人員表示:“2013年之前,某省的群眾來信每月不過幾百封,目前達到了每月近3000 封。”
黨中央反腐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人民群眾用雪亮的眼睛監督腐敗行為,這持續打擊著腐敗分子“小事不被查”的僥幸心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保持反腐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堅定,堅持一體推進“三不”戰略部署,治標不松勁、治本不松懈。黨風廉政建設已經融入黨員干部的日常管理中,讓越來越多有“避過風頭就安全了”想法的問題官員徹底放棄幻想,正視自己的問題。
近10 年來,重點領域的反腐專項行動接連不斷,一批批腐敗官員紛紛落馬,反腐敗沖鋒號越吹越響,向廣大干部釋放了明確信號:反腐不是“一陣風”,反腐高壓態勢只會越來越強。這讓那些妄圖逃避追究的問題官員認清形勢,通過主動投案換取組織的寬大處理。
2021 年7 月9 日上午,山西省公安廳原黨委委員、國保總隊總隊長李柏,帶著洗漱用品和銀行卡等部分涉案財物向山西省紀委監委主動投案。2022 年1 月,山西省晉中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原支隊長梁小剛主動投案。
李柏、梁小剛等人的主動投案,正是反腐力度空前、持續保持高壓態勢的必然結果。
紀檢監察機關的倒查機制,實現了一朝涉腐終身追責。有些問題官員的貪腐行為發生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這讓他們產生了“事情久了查不到了”的僥幸心理。而現在查處的腐敗案件中,相當一部分貪腐行為都是終身追責。
人走“查”不涼的背后,是黨中央有貪必肅、有腐必反的堅定決心,極大地震懾了那些以為可以瞞天過海的問題官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愈加完善。越扎越牢的制度籠子,徹底堵死了腐敗分子的退路,讓主動投案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
隨著政治巡視、派駐紀檢監察組等制度不斷向各級各地方延伸,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逐漸實現全覆蓋。往往巡視組進駐后,一些問題官員夜不能寐、心驚膽戰,最終主動投案。
“巡視組進駐學校后,我整晚失眠,知道自己的事情瞞不住了,還不如早日交代問題,讓自己解脫,也讓家人不再蒙羞。”2021 年4 月30 日,在四川省委第五巡視組進駐成都工業學院的第19 天,該校原黨委委員、宜賓校區黨委委員、副主任聶濤主動投案。
2021 年,四川省共有1600余人向紀檢監察機關主動投案。這是持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持一體推進“三不”,不斷深化正風肅紀反腐取得的重要成果。
反腐利劍高懸,震懾之勢常在。向紀委監委主動投案的人數逐年增多,表明我們黨治腐懲貪的手段越來越有效,腐敗分子的退路被一一封堵。一長一消之間,反腐敗的正義天平正進一步向黨和人民一方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