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被“被害妄想癥”困擾過?比如,身體感覺不太舒服,總覺得會不會是得了某種病?伴侶最近狀態好像不太一樣,是不是變心了?好好地開著車,會不會突然有車來撞到自己?飛機馬上要起飛了,能安全抵達嗎?明明材料寄過去了,那邊怎么一直沒有回音,不會是弄丟了吧?要是弄丟了該怎么辦呢……
這種對沒有發生的事情的過分擔憂,會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預期性焦慮”,指的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斷地為某種還未發生的、想象中的危機感到憂心忡忡。
大體上,預期性焦慮有3個特征:
對于不可控事物的擔憂。比如,我可以選擇我想委托的人,但他會不會認真幫我辦事,這是我無法控制的;我可以控制自己遵守交通規則,但別人會不會違章撞到我,這是我無法控制的。
換言之,就是擔憂“會不會有一個我完全無法預防的災難,突然降臨在我頭上”。
預測性焦慮往往不會一直持續,而是當你在工作或者做別的事情的時候,突然闖進你的腦海,讓你抑制不住地去想它。
預期性焦慮總是在你專注工作的時候冒出來,打斷你的思緒。而且,它們帶來的恐懼又會讓你抑制不住地想到最壞的結果,在恐懼和擔憂中來回地徘徊,可能導致慢性壓力、失眠、注意力渙散、疲憊、情緒失控等。
這種預期性焦慮究竟來源于什么呢?它其實跟一個因素密切相關——安全感。
大多數情況下,你會感到預期性焦慮,主要是因為你缺乏安全感。你害怕一個東西脫離了你的掌控,你就無法及時地干預它,它就有可能突然對你反戈一擊,讓你遭受本不應該屬于你的傷害。
譬如,你從媒體或者身邊的朋友那里聽說了很多違法犯罪、瀆職失職的事情;又或者,你發現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很多規則其實都無法約束每一個人,無法普遍生效。那么,你就很容易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無法再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在這種情況下,你逐漸對自己不夠信任。你覺得自己一直以來都循規蹈矩,按照既定的規則和模式去行動,無法很好地應對變化,無法適應外界的不可控、不確定、不可預知。于是,你會給自己劃定一個“安全邊界”,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目力所及之下,在自己能夠控制的范圍內。但生活中一定會經歷很多挑戰,總有一些場合需要你邁出這個安全邊界,于是焦慮就降臨了。離安全邊界越遠,這種焦慮感就會越強烈。
容易被預期性焦慮困擾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會有一個特征:容易有選擇困難癥,遇到決策時總是猶豫不定,喜歡別人來作決定。那么,如何克服這種對自我的束縛和牢籠呢?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提出過一個很經典的理論,叫做影響圈和關注圈。你能夠通過行動去影響和改變的事情就是你的影響圈。會對你造成影響,但你無法改變,只能關注的事情,就是你的關注圈。
如果影響圈很小,而關注圈很大的話,就特別容易陷入焦慮之中。因此,破除這種困境,最重要的做法就是讓自己走出去,充分地體驗、感受這種不確定的感覺。一旦大腦習慣了這種“比較確定”的模式,面臨不確定事件的沖擊時,就不會那么容易敲響警鐘,反而能更加適應外來的威脅。
除了這點之外,還有一個小技巧可以提升自己對內心的掌控力,更好地抵御預期性焦慮。
首先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下你所擔心的事情,比如“我要是績效考核結果太差怎么辦”,然后,帶著這張紙到陽臺或者戶外,舉起來看著它。再試著把目光的焦點移到遠處,讓它聚焦到遠處的建筑和風景。這個時候,紙張雖然還在你的眼前,但是你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遠處。
這個練習可以反復做,讓自己體會這種感受。它可以帶來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我的注意力是可控的,我可以自主地掌控它,不一定需要停留在某個想法上面。
如果你總是為侵入式的焦慮所困擾,不妨試試這個訓練,讓你能夠更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