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華 李翼飛 王 蕓 袁安發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傳統體育概念是對民族傳統體育現象和特征的總體概括,而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現代漢語詞典》對本質的解釋: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而關于本質屬性,《辭海》解釋為:本質屬性是指某類對象必然具有的屬性,這種屬性能使之與其他對象更好地加以區別開來。由此可以推斷出,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屬性就是指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必然具有的屬性,這種屬性能使之與其他對象更好地加以區別開來。但究竟什么是“民族傳統體育”?自新中國成立后,1986年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舉辦了關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學術研討會、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國家認定學科被正式確定下來以來,熊志沖、胡小明、曾于久、劉星亮、張建雄、江月蘭、倪依克、張選慧、葉加寶、蘇連勇、李少杰、白騰飛、刁振東、趙進、陳威、羅國珍等學者紛紛發表各自的觀點,尤其以涂傳飛、陳紅新、劉小平、王俊奇等為代表的學者論辯的場面更為激烈異常!寫就了體育學界難得一遇的光輝篇章。但實際的效果是“多雜而泛濫”,使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理解更加飄忽不定和難以把握。我國正處在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傳統體育“實際是什么”的現實指向問題與民族傳統體育“是什么”的真理性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進行重新界定,即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各民族創造并代代相傳的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且具有強身健體功能的身體活動。
娛樂是民族傳統體育的根本動機和出發點,沒有娛樂也就沒有民族傳統體育,即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就是“玩!。“娛”字通“悟”,《說文》:“娛,樂也。”而“樂”,在甲骨文中表示麥子成熟,引申指愉悅、使愉悅等。兩字合在一起,娛樂就表示是對某事領悟之后內心的感受和某物成熟之后內心的喜悅。娛樂是人的天性。一個嬰幼兒還在襁褓時,當他看到搖動的撥浪鼓都會情不自禁地伸著小手去抓握。民族傳統體育初萌之時,游戲就是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游戲能夠將多種運動形式融于一體,具有很強的娛樂性。我國秦漢時期的“角抵”也是是一種互搏的競技游戲,因其競技中所蘊含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而備受歡迎。《漢書·武帝紀》載:“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觀。”《史記·李斯列傳》也載:“方作角抵優俳之觀”“以為戲。”從這些史籍記載中可以看出,角抵在當時包含著力量的角斗與伎藝射御的角斗,娛樂表演性質非常突出。其他體育活動如賽馬、蹴鞠、跳繩、投壺等也是我國古代流行的娛樂活動。《北史·齊紀中·文宣帝》對賽馬的境況記載到:“逼遣乘騎,……以為娛樂。” 蹴鞠是以腳踢鞠為戲,與今日的足球非常相似,是古代市民階層熱衷的娛樂活動。“劉向《別錄》載:蹋鞠,兵勢也,……,皆因嬉戲而講陳之。”跳繩作為一種娛樂活動,早在北齊就已經有了記載:“游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跳繩在宋朝時被稱作“跳索”,為宋代百戲的一種,常作為娛樂項目在各種節日慶典活動進行演出。跳繩既可以玩耍又可以強身健體是最普遍的娛樂方式,一直流傳到了現在。投壺在宋代也是受上層人士非常推崇的娛樂項目。如司馬光時常“投壺以娛賓。”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濃厚的傳統體育項目,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出新的體育項目。這些項目無不具有娛樂性的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游戲類、跑跳擲類、空中類、民俗游樂類、棋類、擊打類、騎技類、射擊類、角力類、水中類、舞蹈表演類等。這些項目的參與者,要么娛己,要么娛人。他們在娛人或娛己的過程中,不知覺地鍛煉了身體,強健了體魄。即便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充斥著滿滿的娛樂性味道。奧林匹克運動會,英語為Olympic Games,其中games為多種游戲的集合體,也可以理解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是一個娛樂的盛會。美國著名媒介研究學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感嘆道:一切公眾話語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政治、宗教、體育、教育、商業和新聞成為娛樂的附庸,人們也慢慢地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為了達到更好的娛人或娛己效果,運動員們就要不斷地刻苦訓練,增強身體素質,讓自己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這里的娛己是指自己通過參與運動訓練,親自體驗體育運動帶給自己的快感;娛人則指讓觀眾通過觀看比賽來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增添樂趣、豐富和活躍業余文化生活。中央民族大學的徐萬邦教授(1996)在其著作中以“體育游戲”來概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并將其定義為“長期流傳在各民族間的以鍛煉身心和娛樂為目的的各種活動”,說明游戲娛樂是民族傳統體育的一項重要功能。倪依克教授(2005)指出與現代體育相比,民族傳統體育更具娛樂性和隨意性特征,這種娛樂更多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愉悅。因此,無論是民間流傳的踢毽子、跳房子、老鷹捉小雞等游戲,還是國際大賽中的籃球、排球、足球等賽事,娛樂都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隨相伴,一路同行。
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強身健體功能、健康心理功能、人際交往功能、生命美學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但強身健體是貫穿其始終的功能。健,字義強壯,使精力充沛,在這里有健康,康健,健美,健身,健壯,保健之意。 民族傳統體育除了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外,還能夠增強人們的體質、增進人們的健康,培養人們勇敢頑強、敢于迎接挑戰的精神和承擔風險的膽識。當我們還在談論民族傳統體育時,棋類、斗雞、中幡、民族舞蹈、武術、踢毽子、跳房子等是不是屬于民族傳統體育一直存在著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斗雞、翻跟頭、抓石子等民間游戲不具有體育健身性;民族棋類、斗雞、斗狗、斗羊等不是人體(運動主體)以自身的肢體運動作為健身手段,而中幡、民族舞蹈也不能等同于體育。就連在我國存在了千百年,種類繁多,習練人群最多,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武術被踢出了民族傳統體育的范疇。持否定觀點的學者們沒有認識到民間游戲不僅可以促使參與者機體的健康成長,還為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斗“雞”可以鍛煉參與者的平衡能力,促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的功能得以提高,有的學者就發出過感嘆:“斗雞是一種非常令人愉悅的sport(體育)或者pastime(消遣)。據我所知,沒有其他任何一項活動可以與它媲美。”翻跟頭能夠發展習練者動作的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促進部發育,使寶寶更聰明;抓石子則可發展頭手眼協調能力。因此,民間游戲具有體育健身性。參與者特別是幼兒、少年兒童在多次的游戲中不僅使走、跑、跳、鉆、爬、立、揮臂等大動作得到全面發展,小肌肉群及手眼協調能力也得到很好的發展。在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里,民間棋類游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及其獨特性。它以棋盤為依托,兩人對弈,通過“斗智”取勝的益智性競技游戲,是一種蘊含邏輯思維的認知活動,既能怡情養性,又能增長邏輯智慧。競技體育本來就是從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游戲活動發展而來,斗雞、斗狗、斗羊、賽狗、信鴿比賽、賽馬、斗牛競賽更是如此。動物在競技中的表現主要有馬術、馬球等動物與人相互配合幫助人獲勝;釣魚、狩獵等動物與人展開競爭以檢驗人的運動技能;斗雞、斗狗等動物之間展開競爭以娛樂觀眾。觀眾不僅可以通過動物間的勝負來展現自我的喜悅,從而獲得一種特有的輕松感和美的享受。因此,斗雞、斗狗、斗羊等比賽贏得了廣大民眾的認可與支持,也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傳統舞蹈在產生之始便于強身健體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呂氏春秋》中的“作為舞以宣導之”以及《陰康氏》中的“引舞以利導之”說明了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已經認識到舞蹈的健身價值并利用舞蹈來進行身體鍛煉。武術健身健體的功效,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其《拳經捷要篇》里早有論述。其指出,武術能夠“活動手足,慣勤肢體”。通過武術訓練出來的戰士,在與倭寇的戰斗中幾乎百戰百勝。科學實驗證明,武術包括各種跳躍、滾翻、跌撲、平衡等,對鍛煉肌肉和提高彈跳能力、促進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系統的整合能力效果非常明顯。中幡在晉代就已經成為人們娛樂的項目,其對習練者的腰部力量和柔韌性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健身價值。清代李聲振的《百戲竹枝詞》記載“蟠為四五尺高,……,觀者如堵墻焉。”從這兩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幡是一項很受民眾歡迎和非常鍛煉身體的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概念問題的討論必須始終緊密圍繞鮮活的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及其帶來的問題而展開。軍隊中的士兵為了能更好戰勝敵人,他們就要通過跑步、做俯臥撐、負重等提高身體素質,他們大強度的訓練幾乎沒有娛樂的成分,他們的這種訓練只能稱得上是“旨在強化體能的非生產性肢體活動”,而非體育。同樣是跑步,當人們把它當作休閑娛樂、健身的“工具”時所進行的身體活動就是體育。不管某些學者承認與否,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存在于“學術殿堂”,更存在于廣大民眾之中,它們是一個整體。有的學者認為:大部分的民俗活動如哈薩克族人的叼羊游戲、黎族的竹竿舞以及敲鑼打鼓極富民俗節慶活動特征的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蹺等,首要動機雖然并非體育,而是興趣娛樂及民俗活動,但他們進行的身體活動能夠強健體魄且有娛樂傾向,仍屬于體育的范疇。正如,在小學乃至幼兒園開展的體育活動,有幾個參與者是出于體育的目的?那些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玩的是籃球、排球、足球等,而民間玩的是竹竿、旱船、高蹺、秧歌、馬等,性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進行的皆是能夠強健體魄且有娛樂傾向的身體活動。因此,馳騁在國際大賽的體育健兒們是在進行強度大的體育活動,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感!陶醉在市井村野低強度弈棋、斗鳥活動的人們,同樣也享受著體育固有的那份快樂!它們不是什么“準體育”。
可以看出,斗雞、翻跟頭、舞蹈、武術、中幡等等項目都具有良好的強健體魄的功能,不能因為其沒有突出展現現代體育所注重的“身體活動形式和典型競技特征”“形似而神非”“屬于藝術范疇”等就被排除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外。一個項目是不是屬于民族傳統體育的范疇往往首先要從這個項目是不是“各民族創造并代代相傳的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且具有強身健體功能的身體活動”的標準來考量的。
身體活動用來表述身體的姿勢、平衡和運動等。人們的各種常規和習慣性活動都可以稱作身體活動,如上樓梯、戶外探險活動、輪滑、步行、做家務、勞作、騎車、踏板、做園藝等。世界衛生組織評價道:舞蹈、瑜伽、太極、步行、騎車等一切形式的身體活動都具有良好的健身效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終日在工作及基本生活需求之間穿梭,許多極為簡單的活動對民眾來說都變得難得。如果將繁重的體力勞動當作娛樂活動,在心理上沒有勞動的壓力、沒有勞動的被動性,心情上是愉悅的,心態上是放松的,繁重的體力活動能增進身體健康的體育活動。正如翰·奈斯比特(美國趨勢預測家)所說:“我們祖祖輩輩認為是苦工的體力勞動正在變成休閑活動。由此可見,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是在各族人民娛樂消閑、強健體魄的身體活動中產生的,其中有些項目已發展成為風靡全球的運動項目。可以說,民族傳統體育為現代體育之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