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源 王雨璇 陳楊梅 陳 浩
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客家,是漢民族中重要且獨特的民系,因為天災或戰亂的原因,被迫地域遷移,遷移后為了自己民族的繼續發展和壯大而進行重新構建,其中包括民族文化的構建。而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在構建中是否能發揮出的精神和物質等價值功能,將直接決定一個民族在新的遷移地是否能夠長存發展。歷史上地域變遷的客家族系,也帶著它獨特的龍文化在成都得以構建,并發揮著它潛在的價值功能,促進客家文化在異地長存,保持了客家族系的持續發展。因此,客家龍舞文化植根于客家傳統習俗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的表現形式和載體之一。通過對客家龍舞文化傳承路徑的深刻發掘,保護和傳承客家龍舞習俗是響應十八大倡導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現代信息社會的飛速沖擊下,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由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進步速度而逐漸消逝,因此,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充分挖掘和傳承客家舞龍技藝和文化是具有時代價值,有利于增強客家區域族群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一步促進了客家族群的團結,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增強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眾所周知,龍是中國最為神圣的動物神,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標志。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先祖表達人生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信息載體,激發著人民自強不息的追求和厚德載物的愛國精神,并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民風與民俗中,其源流在中華文化中最為久遠、延續時間最長,至今已達8000多年歷史。在龍文化有著重要地位與意義的基礎上,廣泛傳揚于各民族中,從而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族龍文化。在中國的多個民族中,與龍文化有關的節日與民俗更是舉不勝舉。比如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日為曬龍袍節,這一天每家都要將新衣物放在太陽下曝曬,同時還要有祭祀活動,并依據這一天的陰晴來判斷下半年的雨水情況。而貴州侗族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進行接龍活動,這一天全寨的人要殺掉一條牛,每戶分一塊牛肉,名為“吃龍肉”,吃肉時要唱五龍歸位的酒歌,最后要將牛角埋于地下。四川羌族“羌歷年中”舞麻龍和馬燈是其最重要的民族活動,羌人將麻龍做成青、綠、黑、白、黃五種,分別代表灑向人間的五段龍身,也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龍王。云南花腰彝族逢十二年一輪的馬年、馬月、馬日,則要祭大龍,彝語叫“德培好”節,其特色是龍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龍即雌龍,男子舞黃龍即雄龍雙龍共舞。各民族形成與龍有關的風俗、傳統節日表現得各不相同,他們有著自己民族的特色,但他們的龍文化都以各傳統節日或習俗為平臺進行供奉祖先、祈雨求福,達到祈求消除災難、勞動豐收的目的。因此,民族龍舞文化也反映了其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所承載的重要價值。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人是一個由于眾多歷史原因而形成發展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民系,他們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客家”的祖先本是黃河流域的漢人,由于戰亂和自然災害,從公元4世紀以來,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多次南遷,直至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臺灣、海南等地定居,開基立業,這些人自稱為“客家”,久而久之便被稱為“客家人”。我們可以說,單是“客家”這個與眾不同的稱呼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據史料記載,“四川客家”指清前期生活在江西、福建、廣東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其中有一部分客家人遷移至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也就是現在的成都龍泉驛區洛帶古鎮及周圍一帶,學術界稱他們為“東山客家"。東山客家是四川客家兩大聚居區中最大的一個,該聚居區包括了今天成都近郊的五區二縣約40個鄉鎮,總人數約150萬。東山客家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距離成都20公里的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的洛帶古鎮。
客家文化屬移民文化,移民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與融合的過程,在與當地文化融合的同時,也傳承了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表現在其起源深而久遠,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客家文化即從此產生。另一方面表現在客家人在遷移過程中,客家人念念不忘故鄉的土地和親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被迫輾轉遷徙中,完好的帶走固有的民族文化。其中客家方言的保存則是移民文化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四川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區,“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一直是客家人恪守祖訓。不難看出,語言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語言不僅具有交際功能,更有文化功能,也因為客家方言特有的文化功能,即在情感溝通、文化傳遞和族群認同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而客家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是在其深遠的勞動生活中所創造形成的文化事物,如客家特有的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而具客家特色的山歌、戲劇、龍舞、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等等產物是最具體表現。成都客家人充分歷練和打磨了自己,使自身的文化具有了永不言敗,進取心強,生命力高的特點,并且通過他們勤勞與智慧的雙手改變了成都東山地區原本貧瘠落后的樣貌,把該地區建設成了他們一個新的美好家園,客家文化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從而創造了許多客家文化的奇跡。
客家人遷移到洛帶古鎮區域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獨有的客家文化,使洛帶古鎮形成了以宗祠為主的格調建筑、客家話的語言交流以及特有的婚喪嫁娶習俗、飲食、衣著等等文化特征,其中“客家龍文化”的入駐凸顯了洛帶古鎮中較為鮮明的客家文化標志。而四川客家龍則來自于家居江西上川的劉氏家族,西漢初年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舞龍世家,其產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相傳夏代孔甲帝時,劉氏祖先劉累曾擔任養龍的官職,因不慎將龍放歸水澤之下,劉累恐被降罪,遂率家人避禍江西上川。但他心懷內疚,所以每當農歷春節,劉累就扎起草龍,讓族人舞龍,為孔甲帝祈福祈壽。清康熙年間,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隨著龐大的遷川潮流,劉氏族人從江西遷到距成都約30余里的客家聚集區——洛帶鎮,同時也把“劉家龍”從江西舞到成都洛帶鎮,并在這里吸收、融匯巴蜀龍舞和北方龍舞的一些特點,形成能了別具一格的四川客家龍。前身為“劉家龍”的客家龍文化,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火龍燒舞、潑水龍舞正是客家龍文化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利用這樣的形式供奉家族宗祠,告祭祖先,而進行撒鐵花燒龍,以燒得財氣,進行水潑龍舞以求雨水,得常年不干旱而獲豐收。當地客家人無論是意識還是習俗習性,在生活中都對龍文化產生了必需的依賴。客家人在保存原有文化習俗習性的同時,又吸收、融合了遷入地的文化,形成了既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又具有世界影響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龍文化植根于客家傳統習俗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的表現形式和載體之一。
正是由于在客家人遷入洛帶并帶來客家文化的基礎上,為配合西部大開發,推進客家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古鎮旅游產業為發展核心的洛帶古鎮從2000年開始制定了開發客家文化發展方向的旅游規劃,把客家文化發展為一種可以持續發展的產業,把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其中客家龍文化的開發就是一個重點,專門策劃的西部客家火龍節,是由一些專家和政府部門通過對洛帶鎮現有的劉家龍資源的分析后,在對其源流、文化內涵與展演方式進行挖掘、包裝,采用舉辦文化節慶的形式和市場運作機制進行精心組織,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龍舞儀式、規范的組織形式、增值性產品的開發以及構建出客家龍舞文化的知識體系。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活動的開展取得了極大的實效,許多游客也正是沖著洛帶的客家龍舞節目來到了這里,在提高洛帶鎮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取得了“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的美名的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客家龍舞文化在洛帶古鎮的發展和傳承。
客家舞龍在民間又被稱為“打龍燈”“游龍燈”。而客家龍燈的種類非常繁多:火龍、水龍、板凳龍等高達百余種。傳統客家舞龍文化的習俗除了求雨、祈福、娛神、自娛,之外還有彰顯宗族、村落力量的功用。而成都客家舞龍主要有舞火龍與水龍。而客家龍的制作方法也是原始而古樸的。除有些原材料與過去不同外,完全是用古法手工制作:首先使用細竹條和鋼絲扎好龍身上最基礎的骨架結構,然后將龍骨上面均勻的鋪滿布料或者糊紙,在使用彩色顏料進行龍身的繪畫,最后在貼上龍須、龍甲這類的裝飾物。一條完整的客家龍必須有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最少為三節,最多可以達到數十節,但必須是單數。每一節龍之間使用彩色布料縫制相連,下面裝上支撐的木柄。在進行舞龍活動時,由龍頭引領動作,后面把位的人們依次跟著龍頭的舞動而舞動手上的手柄。普通的舞龍隊伍人數少的也有十余人,多則達到五十余人。舞龍頭的人作為整個隊伍的靈魂,是隊伍中最優秀和最有經驗的人任職。而在龍頭前面還有一個人擔任龍珠的角色,他會手持龍珠引龍起舞。而成都客家龍的動作具有許多鮮明的技術特點。他的招式復雜多變,步法靈活,有“垛龍”“金龍盤玉殿”“龍抱柱”“波浪浮”“龍打滾”“龍擺尾”等一些傳統技巧。這么多獨特的技巧動作,體現出了客家舞龍獨特的技術性特征。
舞火龍活動是成都客家人最富有民俗特色的一項體育活動。“火龍”在客家人的文化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勇猛、力量等,每逢節假日活動客家人必定會舞火龍。并通過火龍的舞動寄托出客家人雖然身處異鄉但依然盼望幸福美好的一種心愿。客家人認為燃燒的焰火越高、越旺,則越吉祥越幸運,因此,不論是打鐵水還是放煙火,客家人總會“全力以赴”的將火焰撒向高空,而舞龍者則頭扎專用發飾(頭巾),赤膊、短褲,高靴鞋,這種專門的打扮,其目的就是盡可能增大自己身體與火花碰撞的面積,舞龍者不惜飛快的舞動手上的龍,希望討來人們的炮火,并將焰火指向自己,客家人認為身上若被焰火灼燒或被鞭炮燙起血泡疤痕,這不但被視為是勇敢者的印記,也預示著他們今年大吉大利,驅邪避煞,無所畏懼,客家人相信“火龍”是生命力的象征和保護神,這種精神的寄托便可讓其在這一年中工作事業風調雨順、家庭親情和睦美滿,彰顯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期盼。
水龍表演又稱“耍水龍”,但他與客家火龍活動相對比又有著以下獨特之處。首先在于水龍節活動表演的時間不是選擇的元宵或有關節慶日,而是在夏日伏旱時節。其次,水龍活動的表演目的在早年僅是用于祈雨降旱等祭祀活動的。但在經歷了成都洛帶鎮政府和專家學者以及社會企業的合力開發下,成都客家水龍活動現在更多的是體現一種文化娛樂的作用。最后,水龍活動的參與者不僅僅是舞龍者,更聚集了專程前來體驗的游客和參觀的游客,他們不僅只觀看舞龍者進行水龍表演,更吸引人的地方便是用水盆和水槍潑(射)向表演者,“龍”在水中穿騰,上下翻滾時激蕩起陣陣水花,達到消暑降溫,娛樂身心的目的。體驗式的“耍水龍”直接性地讓游客感知客家文化和民俗風情,滿足游客好奇的心理,同時通過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維度讓“耍水龍”直接觸及到游客內心深處,觀眾既是“表演者”又是“體驗者”,所以成都客家水龍節活動又有著“客家潑水節”之稱。
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洛帶客家龍舞隨著社會發展,改朝換代的舉族遷徙等因素雖有許多發展變化,但同時又保存了較多的中國古代舞龍最原始的程序、程式和古樸儀式。平日,龍都供奉在劉氏宗祠中,節慶假日“出龍前”,先要祭祀祖先,待告知祖先后,請求出龍;再拜土地;最后拜水。同時,還要殺雞祭獻,用純色雄雞的血點染龍頭、龍角、龍目、龍口、龍珠等,經過一系列儀式后方能“出龍”。繼而,通過對龍文化的保留、發掘、利用,便是對客家文化的保存,同時進行了開發和升級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使龍文化對自己所屬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延續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量。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當某一種文化變成產業、民俗文化進行商業化運作后,能成為最容易被發現和發掘、最容易保留和復原的表現形式,而客家文化在經歷空前的民族大遷徙,承受無數次的磨難后,還能在中華的大地乃至世界其它角落中得以維系與延續,正是依靠像龍文化這樣的載體,使客家文化依舊在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的新枝。
客家人在歷史上經歷無數次輾轉和遷移,路途中歷經磨難和挑戰,創造出了客家人有著頑強拼搏和開拓進取的精神,而在客家龍文化的表現形式中可以看到,通過出龍祭獻表達他們對族系生存來之不易的珍重,以祈求家族能世代傳承的愿望,通過火龍燒舞,體現出客家人勤勞、勇敢、奮進、堅毅、團結的龍之精神。而習俗節日中迎來的水潑龍舞表達了客家人“身入他鄉即故鄉”“以水相待”的隆重禮遇,展現出好客和豁達的精神。正是通過這樣龍文化的精神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便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彩。同時,客家人在發揚和保持這些精神的時候,并不盲目崇拜別人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由于不同文化的和平共處與融合,共建了巴蜀文明,神奇多彩的客家文化精神即在這里得到自我精神的鞏固,也在這里得到繼承和發揚。
將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發展是當代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由于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對該事物的文化認識開始,所以旅游開發和經營活動以及旅游消費的行為都具有文化性,文化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早在1999年,四川就建立起了以洛帶鎮為研究基地的客家研究中心,專門制定了突出客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發展規劃,開始嘗試把客家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加以開發。而客家龍文化也正是依靠在以上的規劃背景下得以大力開發,洛帶古鎮將一年一度的水龍節、火龍節中表演的供奉家族宗祠、火龍燒舞、潑水龍舞作為古鎮旅游中吸引游客效果最好的“招牌菜”,也是其旅游氛圍中比較完整的龍文化構建體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客家龍文化被人們從祭龍儀式中抽離出來,呈現為面向社會需求的展演藝術。為了迎合他者的需要,其文化個性逐漸被淡化,形成了一種供大眾消費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符號,其轉變體現出客家民俗文化的當下性生存范式和文化變遷的復雜圖景。一方面依靠客家龍眾多形式的表演及客家龍文化在景區的凸顯,讓游客被其文化的表現形式和表達出的精神深深吸引,由此對其產生強烈的興趣,洛帶古鎮旅游的知名度也就隨之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洛帶古鎮旅游資源的附加值,帶來良好經濟價值的同時,形成良性循環,使洛帶古鎮的旅游業能夠可持續發展。
客家文化在其特有的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中得以體現,而民族習俗所表現出的文化內涵最為明顯,以最基本的客家山歌、戲劇、龍舞、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等等為文化表現載體,在洛帶古鎮群眾平時的生活中,他們經常進行龍舞訓練及表演,可以說龍舞在他們的意識里已形成習俗性的“家常”。在洛帶古鎮的客家龍舞文化的展現過程中不斷展示高超的技巧動作,以達到迎難而上、團結合作的精神追求。習俗節氣中進行的火龍燒舞、潑水龍舞更是讓人感受到興奮、奔放、痛快的氛圍,參與者和觀看者都能從中體會到娛樂的價值。
在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組成中,龍文化作為中國人文化精神的表征,成為一直鼓舞著中華民族奮發向前的精神。通常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龍舞的演繹及競技舞龍的成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客家龍文化不僅發揚和傳播著客家文化的同時,也讓中華民族的龍文化精神在其中得到展示,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龍文化,也傳播著龍的精神,激起了人們自強不息的奮斗、愛國愛民的獻身、勤勞智巧的創業、忠誠無畏的勇敢、仁愛敬孝的重德、追求光明的上進精神,使龍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維系著中華民族全體兒女的精神紐帶。
客家龍舞文化是客家特有的民俗及宗教文化,展現出了龍文化在客家地域變遷后,在洛帶得到了保存和發展,并由構建而發揮出各種價值,主要包括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客家精神促使來到洛帶的客家人更加勤勞、勇敢、奮進、堅毅、團結;客家龍的挖掘利用促進了洛帶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創收;出龍祭獻、火龍燒舞、潑水龍舞等文化活動既滿足洛帶的客家人在習俗上的需求,提升了客家人文化主體的文化認同感。客家龍作為客家民族文化載體,其各種潛在價值正好順應了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客家從黃河江淮流域遷移至洛帶古鎮,使當地形成的整體感從內到外都展現出了典型的客家符號,無論是建筑,還是習俗,都帶有千百年來延續發展的客家文化,對于具備這樣條件的洛帶古鎮,找到了以旅游產業發展為主導的途徑來發展經濟,是找準了客家文化對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價值,并進行其文化的科學開發和利用,將客家文化中的藝術資源、建筑資源、民俗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甚至再創造,要注重對客家龍文化與古鎮其他特色文化之間的相互關聯性,進行資源重組,進而應用到旅游業產業中來,可逐步形成富有文化內涵的洛帶古鎮整體形象,形成吸引游客來到此地的重要法寶。
當今時代發展中,軟實力凸顯重要作用,這是由于人類對于精神追求的日益擴大化。在我國提出文化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遷移至洛帶古鎮的客家龍文化的構建與發展順應了現代文化主體的需求,既保留了客家的文化結晶,又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從長遠來看,它拓展了文化遺產傳承利用的途徑,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優化文化產業結構的升級,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創建做出貢獻的一舉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