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潘望俊,陳文彬,周文全,肖溫溫,齊若非,周威,浦競文
(常州市金壇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常州 213200)
2019年以來,河蟹單性化養殖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未見相關技術參數的研究報道?,F在池塘養殖條件下,基于“長蕩湖”河蟹新品系成蟹階段全雌和全雄群體生長、性腺發育、最終養殖效果和經濟效益等指標,開展了河蟹雌雄群體單性化養殖試驗?,F將關鍵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養殖池塘3口以上,單個池塘面積以10 005~13 340 m為宜。銷售結束后,對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平整池底,調整塘埂坡度,坡比為1∶1.5~1∶2.0,平整并夯實斜坡和塘埂。
沿池塘底部和塘埂頂部四周挖環溝,溝深30~40 cm,從環溝底部向塘埂頂端由內至外依次鋪設PE膜和聚乙烯網片,均埋入環溝,壓實后用泥土覆蓋至平整狀態,避免河蟹由此處掘穴。
聚乙烯網片上端與白色防逃板下端縫合鏈接,鋪設至與塘埂平面交匯處,用鍍鋅鋼管固定。白色防逃板高約50 cm,鋼管插入塘埂固定,鋼管間距2 m,地上部分與防逃板同高,防逃板上、下沿用鋼絲縫合后拉直。
池塘安裝微孔管道增氧設備以及獨立的進排水系統。
2月中旬,池塘注水約20 cm,每667 m施用生石灰150 kg,兌水化漿后潑灑,清塘消毒。7 d后,沿微孔增氧管道均勻種植伊樂藻,株距1 m,行距2 m。
3月底,池塘注水約20 cm, 每667 m施用生石灰150 kg,兌水化漿后潑灑,7 d后開始沿微孔增氧管道均勻種植水草,直徑約30 cm。
(1)全雌群體養殖池塘。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復合型水草,伊樂藻、輪葉黑藻條帶間隔分布,株距1 m,行距2 m。
(2)全雄群體養殖池塘。移栽輪葉黑藻單一品種,全雄群體因活動力較強,水草種植密度需適量增加,株距1 m,行距1 m。
5月中旬,引進“長蕩湖”河蟹選育新品系大眼幼體,每667 m投放2 kg左右。根據天氣、大眼幼體活動情況,適當調節餌料投喂量和水質,至次年蟹種放養前開始捕撈。
暫養池塘水草種植結束后,挑選肢體健全、無病害的優質蟹種,投放規格為80~100只/kg。
5月中旬,待暫養池河蟹完成第二次蛻殼,抓捕后,根據雌雄性別篩選,投放規格一致、活力較強的河蟹到養殖池。其中全雌群體養殖池塘每667 m投放量為1 200~1 700只,全雄群體養殖池塘每667 m投放量為700~1 300只。
養殖前期,蟹種攝食量較少,培育豐富的天然餌料即可滿足其攝食需求。待水溫達到15℃以上時,施用生物有機肥、硅藻藻種,提升水體肥度和硅藻等有益藻類濃度,抑制青苔生長,增加水體中的水蚯蚓、紅蟲等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量,為蟹種提供天然適口餌料。因養殖前期氣溫低且不穩定,3月中旬—4月中旬,每間隔2~3 d潑灑1次生物有機肥;4月下旬—5月中旬,待水溫逐步上升且穩定后,間隔7~10 d潑灑1次,具體潑灑時間可根據蟹池水色變化情況調整;河蟹蛻殼后,施用1次水溶性鈣離子,加速河蟹殼體硬化,提高成活率。
4月底前,光照弱、氣溫低且不穩定,水位維持為40~50 cm,利于肥水培藻。如遇氣溫突降,可適當提高水位,以降低河蟹應激反應;5—9月,水位逐步提高至100~120 cm,持續性強降雨期間需及時排水;10月后,逐步降低水位至80~100 cm,根據銷售情況及存塘量及時調控。
3—4月,水溫偏低,有害微生物活性較弱,每間隔30 d潑澆碘制劑(具體用量按產品說明書),對水體進行消毒;5—9月,氣溫回升穩定后,河蟹活動量增加,容易破壞池塘底質穩定性,有害微生物活性逐漸增強,每間隔20~25 d潑灑1次碘制劑;10月份后,氣溫漸降,根據河蟹存塘量及活動量等情況潑灑。碘制劑消毒1 d后,施用有機酸調節中和。
4—5月,每月施用EM菌調節水質2次,間隔20 d左右,并在肥水7 d后施用底質改良劑(具體用量按產品說明書);6—9月,每月施用生物制劑(具體用量按產品說明書)調節水質3次,間隔7~10 d,降解轉化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同時根據蟹池水草長勢、降雨量等情況,適當施用水草生長肥、小球藻、芽孢桿菌等,促進水草根系萌發,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降雨過后,調節水質,穩定水環境,防止水環境突變刺激河蟹。
野雜魚卵易隨注水、水草移栽進入蟹池。4月底前,施用茶粕素清除野雜魚,避免繁殖產卵;5月初,每667 m投放15尾規格約4 cm/尾的鱖魚苗,以控制野雜魚數量,防止水體渾濁。3月中旬,蟲害繁殖速度逐漸加快,若撈取少量水草至掌心摔打后,肉眼可見活動蟲體,用藥劑及時殺滅;4—6月,密切觀察水草長勢,若葉片數量明顯減少,需補殺蟲害2~3次。
螺螄作為池塘常見的底棲生物,可以有效清除殘餌、養殖生物排泄物和腐殖質,凈化水體。5月初,每667 m池塘投放螺螄約333 kg。
養殖前后期,根據水質及天氣變化情況,適時開啟增氧設施;養殖中期,傍晚至次日凌晨增氧10 h以上,高溫季節施用生物制劑和投喂餌料時,確保增氧設施處于工作狀態,防止水體中的溶解氧消耗過快。
根據實際情況割除池塘中過多的水草,防止夜間和陰雨天缺氧。高溫季節及時撈除伊樂藻死亡浮株,若伊樂藻生物量不足,及時補種輪葉黑藻或少量水花生。
養殖全程投喂以河蟹專用配合飼料為主,投喂量隨著河蟹體質量增加而增加,約占蟹體質量的0.5%~4.0%,實際投喂量根據河蟹生長攝食、存塘量、水溫以及天氣等情況適當調整。3月上旬,當蟹池水溫達到12℃以上時,開始投喂,每次間隔2~3 d;4月下旬,當水溫達到18℃以上時,投喂頻次調整為每天1次;10月中旬后,投喂間隔調整為2~3 d;其中6—9月,間隔30 d,摻拌中草藥餌投喂。
嚴格選用無特定病原且體格健壯、發育最佳的“長蕩湖”河蟹新品系親本進行繁殖,不盲目選用大規格及體弱親本。
不建議采用“高溶解氧、高密度”的蟹種培育模式,堅持低密度養殖,以增強其低溶解氧耐受性,精選投放優質自育蟹種,提高成活率。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采用生態調控措施,優化池塘生態環境,降低病害發生率。同時,定期投喂自制的中草藥、免疫多糖、維生素C等藥餌,提高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