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能
(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大理 672499)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疾病,最早由Rettger在1899年報道了該病的病原,1929年正式命名為雞白痢,并延用至今。各日齡的肉雞均可感染,但雛雞感染后發病率較高,對身體的傷害也更明顯。雞白痢暴發時可造成雛雞大面積死亡,死亡率高達100%,還可導致種雞淘汰、種蛋孵化率降低,對肉雞養殖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近20年來,肉雞規模養殖快速發展,產業集中度得到大幅提高,但高密度的飼養模式也使雞白痢沙門氏菌成為肉雞場重要的蛋傳性細菌病之一。目前各養殖場對雞白痢的防治多采用藥物預防,這樣做雖能減少雞只的死亡或帶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成雞的帶菌問題,很難徹底控制。此外,雞白痢沙門氏菌對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也可造成嚴重的威脅,應引起高度重視。
雞白痢在全世界廣泛分布,在國外商品化雞場中發病率相對較低,在我國主要呈散發,對種雞場和肉雞場的危害較大。不同品種的雞對雞白痢沙門氏菌的易感性也有較明顯差異,雜交肉雞比快大型肉雞對雞白痢沙門氏菌的抵抗力強。2~3周齡的雛雞感染后死亡率高,成年肉雞死亡率相對較低。肉雞白痢主要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兩種途徑傳播。種雞感染后經種蛋將病菌傳給下一代雛雞。感染雞排泄物帶有大量細菌可污染飼料、飲水等,通過直接接觸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啄肛、皮膚傷口等途徑感染。部分感染雞表現為持續感染或隱性帶菌,終生可持續向外界傳播雞白痢沙門氏菌。此外,雞場的飼養員、雞販等人員及其車輛,野生動物、蠅蟲也可機械性傳播雞白痢沙門氏菌。
肉雞白痢的病死率受年齡、品種、營養、飼養管理、并發或繼發疾病、感染菌株致病性等因素影響為0~100%不等。雛雞感染后臨床表現為精神沉郁、身體虛弱、肛門附近有白色糞便粘連,在出現癥狀后很快死亡。2~3周齡的雛雞患病后表現為抱團、翅膀下垂、臥姿異常、呼吸異常。耐過的病雞發育不良,羽毛不豐,生產受阻,成為隱性帶菌雞。成年雞感染后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但也表現出厭食、腹瀉、脫水等癥狀,種雞和蛋雞產蛋率下降明顯。
急性發病的雛雞卵黃吸收不全,卵黃囊內有奶油狀或干酪樣內容物,肝臟、脾臟和腎臟腫大充血,肺部出現白色結節,心臟變性、心包增厚,內含黃色漿液或纖維素性滲出物,盲腸有干酪樣栓塞。部分雞可出現關節腫大,關節剖開有黃色粘稠液體。成年雞的病理變化較輕微,有時可見纖維素性腹膜炎和肝周炎或腹水、心包炎等。公雞睪丸有白色壞死灶或結節。部分雞肺臟和氣囊可見干酪樣肉芽腫。
應根據患病雞的日齡、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注意與其它可導致相似癥狀的疾病進行鑒別。雞白痢導致的肺部病變應與真菌引起的肺部病變進行區分;關節和腱鞘病變應與滑液囊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巴氏桿菌引起的關節炎進行區分;心臟結節應與馬立克氏病引起的進行區分;腹瀉應與大腸桿菌引起的進行區分。確診需進行雞白痢沙門氏菌的分離和鑒定:可采集病變明顯的肝臟、脾臟、盲腸、心臟、肺臟等部位接種于HE瓊脂、三糖鐵瓊脂、賴氨酸鐵瓊脂等進行鑒定培養,雞白痢沙門氏菌在營養瓊脂上為細小、光滑、半透明菌落,在三糖鐵培養基上為黃色中間有黑點的菌落;還可進一步使用16S rDNA序列比對分析和生化鑒定試驗對分離菌株進行鑒定。
血清學檢測在雞白痢沙門氏菌的檢測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產上常用的是全血或血清平板凝集檢測;也可用病原分離與鑒定、PCR檢測等方法,實際操作中可根據樣品數量、實際試驗條件進行選擇。
經蛋垂直傳播是雞白痢傳播的主要方式,因引種時沒有按規定從沒有白痢的種雞群中引進種蛋或苗雞,引進后也沒有進行復檢(既使抽檢,數量也很少,達不到檢疫規定的要求),造成帶菌雞傳染給原有雞群。
雞白痢污染率的高低與雞場環境衛生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凡是污染率高的雞場,均存在雞舍衛生條件較差的情況。雞白痢沙門氏菌在糞便和污染的雞舍及其附屬設備上可生存較長時間。不及時清除糞便和不對器具進行徹底消毒,在對雞群日常喂食、飲水操作中,飼料、飲水很容易被污染,并通過消化道傳染給健康雞群,并迅速傳播至全群。
患慢性白痢或隱性帶菌的種雞(包括公雞),所產種蛋有30%左右帶菌。帶菌種蛋孵出雛雞后,雛雞的胎糞、絨毛和蛋殼等都含有大量雞白痢沙門氏菌,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同孵化室的其它雛雞。
個別雞場不同日齡的雞在同舍內飼養,不能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這也是重復感染的途徑。無白痢雞同未確知無白痢的雞混群飼養,倘若雞場中存在感染雞,即便是在分開的雞欄或雞舍內,也會對所有雞只構成威脅。
雛雞轉入育雛室后,如果育雛室的溫度波動大、通風不好、飼料品質不佳、雛雞飲水不衛生或不足、密度過大以及大小雞混養等均可導致該病發生。另外,老鼠、野鳥進入雞舍,外來人員隨便出入雞舍,未制定免疫計劃和使用有效疫苗預防該病,濫用抗生素導致大量耐藥菌株的產生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等,都是該病發生的誘因。
以往雞白痢首選的治療藥物為抗生素類藥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等。近年來,我國家禽養殖業提倡無抗養殖,以避免抗生素濫用和保證家禽食品安全,因此作為抗生素藥物的替代產品中藥成為了當前治療家禽細菌性疾病的主要藥物之一。經調查了解,肉雞場通常選用商品化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如雞用柴芪散、白頭翁散等。此外,部分組方在治療雞白痢中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將茯苓、黨參、白術、蒼術、淫羊藿、白頭翁各20 g,神曲、麥芽各30 g,甘草、知母、淫羊藿各15 g,混合研磨后以1%的比例添加到雞飼料中;或白頭翁、葛根、蒲公英、烏梅各40 g,黃芩、黃柏、雙花、甘草各30g,混合研磨后以0.5%的比例拌料。此外,代如意等研究發現訶子提取物與虎杖、紫花地丁、何首烏、夏枯草聯合用藥可增強對雞白痢沙門氏菌的抑菌效果。鄭明學等早在1999年就復方中藥防治雞白痢的機制研究,發現復方中藥瀉痢康(主要由干姜、蒼術、黃柏、白頭翁等30味中藥組成)對雞白痢預防保護率為96.7%,表現出較好預防效果。上述結果表明,中藥防治雞白痢是一種可行且具有較好效果的治療方法,值得在國內肉雞養殖中推廣。除中藥外,復方微生態制劑、高免血清和卵黃抗體生物制劑、噬菌體等對雞白痢也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應采取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一是引種時應從無白痢的種雞場中購置雞苗,無白痢的雞群應與未確知無白痢的雞群分開飼喂,不同日齡的雞群不要混養;二是加強雞舍的衛生清潔和消毒管理,飼喂無沙門氏菌污染的飼料和飲水;三是防止有可能攜帶沙門氏菌的鳥類、鼠、貓、犬等進入雞舍,以及夏秋兩季做好蒼蠅、螨蟲等消殺工作;四是人員和車輛也可機械性帶入沙門氏菌,因此在進入雞場和雞舍前應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五是孵化場使用福爾馬林薰蒸消毒孵化器和出雛器,對種蛋徹底消毒,能夠極大地減少雞白痢的傳播,同時可消滅孵化批次間殘留的感染;六是建立和完善疾病應急方案。一旦發現疑似患病雞,應及時隔離病雞,及時診斷并采取相應措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或淘汰處理,病死雞無害化處理。
肉雞場應反復多次對雞群內的雞白痢沙門氏菌攜帶情況進行監測,一般采用血清學方法檢測,定期全面檢測和不定期抽檢,淘汰陽性雞和可疑雞,建立無雞白痢健康雞群,從而徹底凈化雞場。
可給雛雞飲用0.01%高錳酸鉀水,連用3 d;或在飼料中使用蒲公英、黃芪、黃柏、白頭翁等中藥原藥或中藥組方按15%比例進行拌料預防;也可使用益生菌等微生態制劑增強肉雞的免疫能力,提高對沙門氏菌的抗病能力,從而有效預防雞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