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有,李防修,林云圣,冷寒冰
(1.中糧飼料(張家港)有限公司,江蘇 張家港 215634;2.大連三儀動物藥品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33)
鴨短喙-侏儒綜合征是由鴨源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2014年11 月以來,我國蘇、魯、豫、皖、冀等地相繼出現,以雛鴨發育遲緩、上下喙短縮和舌頭外伸為特征,養殖場俗稱“大舌病”。該病最早于2000年在我國南方養鴨地區零星發生,然后逐漸擴散;2013年報道江蘇徐州發生本病;2015年山東、河北、河南大面積發生。有研究表明,導致該病的病原是鴨源細小病毒,鴨感染后,約有20%~30%的病鴨出現生長緩慢、體重不達標、殘次鴨增多,胴體品質明顯下降,嚴重影響鴨群的出欄體重和鴨肉產品質量。
不同品種的肉鴨均可發生本病,其中櫻桃谷鴨最多。通常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日齡多在7~25日齡,有的肉鴨一周內即可發生斷腿、斷翅現象,日齡越小發病率越高,發病率通常在5%~20%,出欄體重較正常鴨低20%~30%,一旦發病會迅速蔓延開來,接下來幾批鴨也會發生感染。
病鴨站立不穩,行走時雙腳叉開,呈“八字腿”狀,翻滾、側臥,跛行、癱瘓,骨質疏松,易導致斷翅、斷腿,出現此種現象是因為細小病毒導致機體鈣吸收受阻,從而出現骨質疏松。鴨一般在15日齡以后,上下喙變短,舌頭外伸下垂1~3cm,僵硬不靈活,舌部肌肉鈣化增生或麻痹,俗稱“大舌病”;眼圈周圍羽毛濕潤、流淚,部分鴨出現腹瀉。由于病鴨出現運動障礙、采食困難,致使生長速度減慢,導致體重增長緩慢。
解剖病鴨無明顯病理變化,有時可見骨質疏松和腸黏膜脫落形成的黑色腸栓。
依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診斷、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可通過實驗室診斷方法,如病毒分離、動物攻毒試驗以及基因序列測定與分析,而常規的PCR和血清學方法不能有效區分小鵝瘟病毒和這種新型鴨源細小病毒,因為它們之間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以及抗原交叉性。
良好的飼養管理是家禽養殖的基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鴨群的健康并充分發揮其遺傳生長潛能。定時喂料,保持健康潔凈的飲水,平養鴨及時更換墊料。按照鴨群的日齡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溫、濕度控制的好壞可直接影響鴨群的生長,減少疾病的發生。濕度低,可引起鴨群出現呼吸道癥狀;溫度高時影響鴨群羽毛的生長及生產性能。
良好的通風也是飼養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鴨短喙-侏儒綜合征在天氣寒冷時節易發,這時不應只注重保溫而忽視通風,一定要保持舍內空氣的清新,才能讓鴨群保持健康的狀態。
定期消毒場區、鴨舍環境,降低環境中病毒載量,對外來車輛、用具、人員都應做好消毒工作、病死鴨無害化處理。但在實際養殖中,特別是平養鴨消毒工作做的并不是很好,由于舍內有機物過多,消毒效果不理想,導致舍內病毒載量過高。若此時鴨免疫力低下,很容易發生短喙-侏儒綜合征及感染其它病毒。籠養鴨在消毒方面做的相對好些,但依然存在消毒不徹底、消毒劑選擇不正確的現象,由于細小病毒是一種無囊膜的單鏈DNA病毒,使用一般消毒劑效果不理想,故一定要選擇高效消毒劑才能高效殺滅細小病毒。
選擇健康鴨苗,如活潑好動、叫聲洪亮、大小均一、無臍炎、種鴨細小病毒陰性的雛鴨。帶毒種鴨可經種蛋將病毒傳播至雛鴨,通過孵化場污染也會將病毒傳給雛鴨,生產中往往發病嚴重的都是垂直傳播造成的感染。水平傳播也是群發短喙-侏儒綜合征的主要原因,細小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可在舍內存活較長時間。當鴨群有鴨感染時,通過糞便往外大量排毒,可引起其它鴨群發病。
飼料是家禽生長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適宜合理的營養是鴨群健康生長的基礎。使用中要注意霉菌的問題,霉菌毒素可以引起鴨群器官損傷,降低其免疫力,導致免疫抑制。雖然鴨短喙-侏儒綜合征發病主要是在冬春季,霉菌毒素不活躍,但是料槽中長時間放置飼料可導致飼料霉變,雖然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較夏季低,但也不應忽視。
早期感染和垂直感染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種鴨可在40~50日齡和80~90日齡接種小鵝瘟弱毒活疫苗。雛鴨1~3日齡注射疫苗或抗體,每只0.8 mL,在疫苗或抗體中加入頭孢噻呋等藥物可提高鴨苗存活率和免疫效果。13日齡肉鴨注射小鵝瘟抗體能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
癥狀較輕的鴨可注射小鵝瘟抗體,同時配合增強免疫力的生物制品白細胞介素2,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應激反應。
表現為大舌、骨質疏松的病鴨且無治療價值,應考慮淘汰。沒有飼養價值的病鴨繼續治療和飼養下去,不僅養殖場經濟效益得不到及時止損,反而還會危及其它健康的鴨群,百弊無一利。
鴨短喙-侏儒綜合征主要病原是鴨源細小病毒。抑制病毒在體內復制、降低體內病毒載量是切斷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而使用干擾素可以起到這個作用,同時緩解病毒導致的免疫抑制,增強機體免疫力,使鴨群恢復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