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全莉 陳瑞祥 曾湘瓊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湘潭,411105)(湘潭大學圖書館,湘潭,411105)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承載人類哲學社會科學文明和薈萃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的重要出版形態,彰顯著國家維度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競爭力與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軟實力,必須推進其高質量發展。然而,編輯隊伍建設進程緩慢日益阻遏著高品質哲學社會學術期刊的建構。如何將編輯素質的應時調適與新時代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發展要求相契合已成必須紓解的時代叩問。編輯是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立刊興刊之本,主動助益編輯素養能力的拔節躍遷,理應成為維翰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秉本執要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這寄寓著對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的殷切囑托,可謂新時代編輯人員守正創新的根本依循,必須對其蘊集的深邃意涵展開深刻研討,從而努力實現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行穩致遠。
務必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精神,全面清晰地領悟新時代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編輯守正創新的核心要旨。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集中闡釋一個國家或民族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主體性、原創性成果的重要陣地,時刻昭示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因而其本質上是政治倫理的移植場域。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毋庸置疑當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編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組成機體,充任著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意識形態的關鍵把關人,樹立嚴密的政治規矩是其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全面領導的必由之路。然而,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秉承教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行“高級黑”之舉,甚至肆意造新詞編說辭、擅提政治口號與政治術語,極有可能誘發部分不明就里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對黨的正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主張產生曲解與誤判,動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的指導地位,侵蝕黨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安全根基。這就需要編輯以極其敏銳的政治嗅覺,甄別鑒識學術論文的政治站位和學術水平,規避違拗主旋律的學術論文的刊布。強化編輯政治品質不僅僅是增強編輯自身學術倫理的小事情,更是關乎黨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大事情。因此,鑄就堅硬的政治底線必得成為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編輯守正創新的首要關切,必須錘煉編輯矢志不渝堅持黨性原則的政治品質,使其高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鮮明地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以“政治家辦刊”理念為繁榮黨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嚴把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政治關。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生動詮釋一個國家與民族智慧深厚性和文化創造力的重要高地,直接展示了一個國家與民族哲學社會科學的風格氣派,因而其實際上是滋養文化自信的宣介媒質。中國特色的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著力點就是要講求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以中國話語的敘事邏輯表達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凝聚起堅決擁護中國道路的恢宏中國精神和磅礴中國力量。編輯的文化職業特性要求其應當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與傳揚者,決定其應該聚焦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現實破圍。誠然,中國學術話語曾在過去百余年時間里長期游離于世界學術話語體系的中心圈層,但弘揚傳統已成為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主流位向。然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至今仍存有一股文化自卑的風氣,國內部分“學術掮客”恐因其研究范疇的民族化而使國外學者興味索然,動輒為其學術論文冠以西方語術來盲目追逐眼球,加之部分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對研究主流脈搏把握不足,導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布空間日益萎縮,這當中也有部分編輯文化價值擇取失范所致。因此,應該促使編輯鑄就融會貫通中華文明的精深化知識結構,砥礪其永不動搖堅守民族性原則的文化品位,引導其以昂然姿態正視中西文化差異,將更多注意力投射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闡發,以高度自信的中國話語優勢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務求以卓爾不凡的中華文化品位塑造富有中華民族韻味的中國特色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發展歸根究底離不開編輯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無論是洞察學術論文的邏輯架構、價值歸屬,還是考究學術論文的遣詞造句、引證注釋,都需要編輯擁有充盈的專業化的本領支持與才智支撐。可以說,編輯的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著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發展空間。然而,江蘇省120種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在2016年首次出版質量綜合評估中編校質量不合格的參評期刊高達30%,2020年中宣部出版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國100種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出版質量全面檢查時亦發現一些難以忽視的問題,部分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出版質量實在令人唏噓。究其情由,相當一部分責任在于一些編輯以“文責自負”為飾辭,試圖將其審視學術論文質量的義務讓渡于學者,這種推諉責任的行徑實則是對編輯職業的褻瀆,不僅違背編輯的基本職業操守,更暴露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專業行為有待規范的問題。例如,有些編輯在對待學術論文引證校對工作時懷抱敷衍應付的態度草草了事,或者只對其中的錯別字開展簡易的校對工作,這種不負責任的錯誤舉止必須堅決遏制。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出版質量已成其高品質發展亟須解決的重要鎖鑰,這就需要充分淬煉編輯的專業能力。本固方可枝榮,本領高強是決定編輯專業能力輪距長短的重中之重,務必秉承“工匠精神”孕育編輯的專業匠心,雕琢編輯篤定不移堅確專業性原則的工匠品行,以充沛編輯專業本領為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高品質發展蓄能賦勢,嚴格守住編輯本深末茂的專業化核心競爭力。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事業創新發展的時代航標,編輯則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牢牢把握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辦刊航向的掌舵手。然而,由于部分編輯陷入急功近利的思想誤區之中,導致盲目從眾、跟風熱點等辦刊不正之風日漸盛行,致使一些辦刊定位大相徑庭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議題設置愈發趨同。這不僅對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學術論文質量要求產生嚴峻的挑戰,更將導致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辦刊初心的旁落與消弭。其中尤以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為甚,就有學者指出“千刊一面”與“低水平重復”是近20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最易受人詬病的兩個不足。或許該論斷有些言過其實,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疑難也間接暴露出編輯在辦刊過程中存在的同質化、粗放化等問題,這嚴重制約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高品質發展。由此可知,勇于打破編輯逐漸固化的辦刊理念,并積極引導其確立“甘坐冷板凳”的辦刊思維,關乎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前途與命運。因此,必須形塑編輯毫不松懈堅負時代性原則的創新品性,培養銳意進取的編輯群體,以其與時偕行、與時俱進的創新導向和創新手段來破除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辦刊“套路”,使其在牢固遵循辦刊初心的基礎之上將學科定位與現實需求有機結合,緊緊圍繞新時代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建設的現實議題展開個性化欄目設置,重點增強突出性社會問題、熱點問題或前沿問題的理論厚度,指引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將學術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者思想爭鳴的學術交流公器,闡揚聚才育才功能是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滋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共同體的主要抓手,因而激發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的學術創造力和學術創新性是編輯義不容辭的擔當。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者觀點交融交鋒的主要展示窗口,哲學社會科學學者不僅借此平臺與其他學者互學互鑒,也通過此平臺與編輯進行對話交流。有效的學者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拓寬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的研究范疇和研究視野,而有溫度的學者與編輯之間的溝通亦可引發編輯長期扎根出版場域的內在學術自覺,使得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的學術論文因學術范式的規范化而更具說服性和感染力。然而,目前多數編輯的學術能力只能對學者的學術論文起到表面的輔助作用,很難促使學者的學術論文質量得到實質性提高。同時,一些編輯在學術論文遴選采用階段側重高學歷高職稱,支持優秀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發展的力度十分有限。這就迫切要求編輯以更加“甘為人梯”的學術品德賡助哲學社會科學學者茁壯生長。故而,不斷積累提升編輯培厚優秀人才成長土壤、支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孕穗拔節的學術品德,發揮集眾力匯眾智的乘數效應,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也是編輯有力有序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學術范式穩步向好的堅實基礎。所以,要鞭策編輯永遠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扛在肩上,鼓勵其發揚集聚天下英才共事、博衍眾人智慧前行的無私道德,培植其恪行不怠堅定樹人性原則的學術品德,以其深湛廣博的學術閱歷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學術研究成果的規范化,真正用心打造愛人以德的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促進中外學術交流互通的主要渠道,發展高品質外文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助益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重要動能。必須承認,在漢語不是當今世界學術研討通行語言的大環境下,發展高品質外文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加快中國學術國際化的必經路徑。建設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擴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必然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擁有一支國際視野開闊、國際語言嫻熟的編輯隊伍,因而編輯可謂國際學術話語權競合的主持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部分外文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出版質量堪憂,由于編輯翻譯的學術論文存有語法表達不準確、詞匯表述不合理等問題,導致外文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難以充分有效地令國外學者熟悉中國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成果,更遑論將中國學術研究蘊藏的豐富理論內涵傳播至全球各地。以我國英文版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為例,雖然數量逐年增長,但其基本用詞用語欠缺規范,關鍵詞表述時常出現明顯錯誤。當前,編輯的整體素質已嚴重滯后于英文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需要。因此,應當熔鑄編輯鍥而不舍堅執開放性原則的國際品格,勉勵其扮演好宣揚中國學術的重要角色,延伸其國際視線和國際眼光,使其瞄準國際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的發展動態與研究進展,掌握國際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出版慣例和特征,翻譯好中國優秀學術成果的外文版本,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當代中國,探索出一條兼顧外文版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高品質發展和中國學術話語權穩健提升的國際化道路。
必須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精神,精準細致地扎實推進新時代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編輯守正創新的落地生根。
新時代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守正創新就是要以主題教育為引領來永葆編輯政治靈魂,使其明白“從何而來、到何處去、為何辦刊、為誰辦刊”的初心與使命。《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劉曙光教授認為,編輯的努力是實現學報初心和使命的兩大支柱之一。如若編輯忘記了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初心和使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性質、方向和顏色就有可能隨之嬗變。不言而喻,意識形態工作同樣是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哲學社會科學輿論導引的緊要防線,而編輯則是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旗幟效應、幫助哲學社會科學學者明辨是非的關鍵領航人。
必須在常態化主題教育中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教育,激勵編輯將聚精會神開展業務工作與時刻銘記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密切聯結,使其真懂真信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的指導地位,深學細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弄通做實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和出版業建設的重要論述,以科學理論指引政治品質建設貫穿于各項具體實踐之中,種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的責任田,對學術論文中的苗頭性、傾向性錯誤思想予以堅決斗爭,無論何時都要在永存紅色政治基因中堅守初心,不為謬誤觀點演化為負面漩渦提供任何流變渠道,剎住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各種虛無主義風氣,把維護黨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意識形態安全作為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恒久重擔,為營造良好健康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環境給予強勁支撐。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要在深深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推動歷史和現實的緊密結合,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在賡續民族文化血脈中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高歌行進。時下正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理所當然要把培養擔綱民族復興重任的編輯作為未來工作的著力點,驅策編輯主動肩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盛興旺的歷史大任,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是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發展的文化血脈,做中華文明忠實的擁躉,在不斷挖掘、承襲、揚棄和耦合中協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貢獻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人傳播中華文明的智慧與力量。
首先,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列入公需科目當中并合理制定年度必修學時,確保編輯普遍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今漢語、古籍文獻等基礎知識,廣泛通曉古今漢字形意演變、漢語句讀轉變、古籍版本更變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迭變脈絡,保證校勘舉正學術論文中訛誤衍脫之處的嚴謹周詳。其次,應雋永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性,提煉仁愛禮智、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向編輯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精煉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位,塑構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助力其樹立符合民族文化審美的學術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其心靈、啟迪其心智。最后,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性奉為圭臬。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但尚需與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治理要求進一步調適統合,要勸勉編輯重點留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涵和表現形式,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基石,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代表著其方方面面必定是精品力作的典范,意味著其質量把控勢必將完美無瑕視若極致追求,這實際上是工匠精神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業的生動體現。無論是對學術論文語言文字精雕細琢的微觀研磨,還是對學術論文邏輯結構蹙金結繡的宏觀爬梳,都時刻考驗著編輯的專業素養,始終體現著工匠精神是編輯促進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品質臻于至善所不可或缺的敬業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然而,相關調研顯示全國各類出版機構大約僅有10.82%的編輯參加過職業道德培訓,這很難充分保障其工匠精神的養成。
因此,要以職業道德培訓為抓手,以工匠技能強化、工匠精神深化及工匠理念內化等內容大力強筋健骨,增強編輯的專業工匠骨骼。第一,應幫助編輯形成“酌字斟句、析毫剖厘”的工匠技能,使其秉持毫發無遺的專業能力以規避出版質量下滑的情況產生,更加細致透徹地審視檢閱學術論文的命辭遣意能否達到詞嚴義密的完滿狀態。第二,應扶助編輯釀成“盡心盡力、勤業精業”的工匠精神,使其秉承端正持重的專業精神,阻遏急功近利、職業倦怠等短期浮躁性的思想滑坡和實踐脫節,以更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敬業精神,兢兢業業地圓滿完成選題策劃、采訪組稿、編輯加工等工作。第三,應協助編輯生成“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工匠理念,使其秉行精益求精的專業理念,更加鞭辟入里地探測學術論文的行文理路、結論歸結是否足夠嚴謹縝密,助推學術論文的進一步完善與升華。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飾演著引領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重要角色,發揮著領銜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道路、方向和規律的重要作用。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迫切需要質的飛躍。學術期刊要胸懷大局,更加自覺主動地服務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因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可謂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抵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風險與挑戰的最高時代追求。那么,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究竟是何樣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僅很難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
必須呼喚編輯勇當開拓者、爭做先驅人,準確定向時代位勢,加快涵育大局意識,牢固樹立全局觀念,以時代大局為主線,推進其身體韌性的重構高度契合于時代要求,以知常達變、與日俱新的創新肌體建立起內容優質、形式優美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譬如,應努力激發編輯的學術創新潛能,扭轉其因長期業務實踐所形成的被動反映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的慣習,使其本著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現實價值遵循,清醒認識到學術創新應致力于將消解本國實際問題作為主體性責任,以議程創新主動回應時代關切,打破低水平重復的辦刊窘境,以范式創新引領國際話語建構,突破西方學術范式的壟斷藩籬。當然,學術創新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原創性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更需要持之以恒接續探索。因而,也應鍛造編輯的學術創新耐性,使其以足夠的耐心與耐力做好長期的學術創新思想準備,懷抱漸進、漸悟、漸成的正確學術創新觀念,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高水平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的交流對話中介平臺,而其學術品質及學術風格主要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編輯的學術眼光和學術品位。然而,由于學術能力并不足以完全支撐對學術論文的價值考辯,使得部分編輯更鐘情于名人大家的學術權威,對扶植新人的優秀成果不夠熱忱,業內以“編研一體化”推進“編輯學者化”的呼聲不絕于耳,而編輯的編研一體化有限,極大地弱化了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對話交流功能。有調研數據顯示,僅六成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編輯參與科研活動且比例低于自科期刊編輯。可以說,編輯科研活動的強弱狀態直接影響著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否能夠真正摒棄“鉅儒宿學”的舊習,切實支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隊伍壯大。所以,必須進一步支持和鼓勵編輯投身科研實踐,使其擁有更為高深的學術洞見,繼而支持更多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的成長。
以科研能力為基礎的職稱晉升機制能夠更有效地激勵青年科學家的科研積極性,因而《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已將“承擔省級及以上研究課題、國家級科研基金項目、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以及出版相應學術著作”等科研活動認定為繼續教育形式,理應以此為契機,通過更具指向性的內容深化編輯科研能力。首先,務必抓實編輯的科研意識塑構,使其明白科研活動對于從文字編輯向學者編輯角色轉型的重要賦能作用,實現由“要我變”到“我要變”的主動識變、積極求變的態度轉換。其次,應以問題導向為突破口培植編輯科研敏感性,提升其凝練學術信息的科研價值的興趣和信心,使其形成富有創造力的科研風格。再者,應當開展編輯科研技能培訓,向編輯傳授不同學科的基金項目申報書以及學術著作的基本寫作規范、橫縱向科研資助基金課題的基本申請流程,幫助其盡可能贏取高級別的科研基金項目。
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充當著中外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成果交流互鑒的橋梁,支持更多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發展有益于增強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目前我國被SSCI和A&HCI收錄的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數量不足1%,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而編輯隊伍建設問題則是制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國際化的最大障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培養造就大批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編輯是賦彩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事業的重要智力支持,加強其國際交流能力亟須提上日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完善學術期刊負責人崗位培訓和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體系,支持學術期刊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和赴外業務研修。可見,拔高編輯國際化水平有其法理性。
一方面,建構多語種學術交流環境。數據顯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者使用英語在SSCI和A&HCI數據庫發表學術論文的比例高達95.28%,使用其他語種極少,最終導致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學術交流的單向化。打造人類哲學社會科學命運共同體勢必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開展中國與寰宇各國互信合作的多向化國際學術交流,這就檢驗著編輯的學術外語交流能力。故而應參鑒各國哲學社會科學優勢領域,建設具有高度針對性的多語種學術語言環境,設置諸如“德語+哲學/宗教學”“法語+人類學”等課程,加強標準學術外語的語法、詞法的傳授,加深編輯外語學術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支持編輯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編輯參加學術交流會議可以更加高效地提升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知名度,參與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可更加有力地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國際聲譽。因此,應當支持編輯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使編輯汲取國際高品質哲學社會科學期刊主題策劃、平臺利用、出版標準及團隊協作等方面有益鏡鑒,從而找準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差距并予以改進,同時編輯可借此機遇加強與國際學者的溝通合作,為國內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撰寫優質學術論文提供可能。
注 釋
[1]劉曙光.高品質學術期刊何謂何為[J].中國編輯,2021(8):25-28
[2]新華社.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EB/OL].[2021-09-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358860713603443&wfr=spider&for=pc
[3]郭田珍.新時代社科期刊編輯政治能力建設探析[J].科技與出版,2021(2):73-77
[4][5]王學典.新時代期刊人的歷史使命[J].中國出版,2021(17):19-22
[6]董浩,陸靜高.做大做強:從編校質量看期刊編輯的素質—江蘇社科類學術期刊編校質量問題及對策研究[J].編輯學刊,2017(4):21-26
[7][9]楊勇.社科類學術期刊的引文校對[J].出版科學,2019,27(2):42-45
[8][13]劉永紅.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現狀、問題與發展進路[J].出版廣角,2021(16):6-9
[10]王炎龍,秦翊珊.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導向把關[J].中國編輯,2020(9):20-24
[11]譚曉萍.新時代高校社科學報的四個轉向[J].中國出版,2021(2):27-30
[12]孫志偉.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學術建設的狀況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6(2):150-156
[14]顏維琦.人文社科期刊之困如何解[N].光明日報,2014-09-11
[15]姜志達.話語權視角下的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8(1):79-82
[16]浙江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守初心 擔使命 努力提高辦刊質量:學術期刊社舉行主題教育專題學習[EB/OL].[2021-09-24].http://qks.zjnu.edu.cn/2019/1024/c10970a303638/page.htm
[17]黃攀偉.青年編輯提升傳統文化素養的路徑[J].中國編輯,2018(10):43-48
[18]陳瑞祥,汪全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安全建構研究:兼論擊退西方文化帝國主義侵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10):68-70
[1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0]姚貴平.編輯職業培訓的現狀調研與對策建議[J].中國編輯,2019(11):39-43
[21]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網.第二屆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暨第十屆上海期刊論壇舉行[EB/OL].[2021-09-25].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74830
[2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2
[23]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00
[24]柯錦華.學術期刊編輯三境界:從旁觀者到引領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7-12
[25]金強,劉瑤.基于科學評價的社科類學術期刊學術引領思考[J].出版廣角,2021(16):18-20+95
[26]林加西.期刊編輯參與科研活動現狀調查及促進策略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085-1089
[27]李容.科研成果在職稱晉升中的信號與甄別作用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1):114-123
[28]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新聞出版署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關于印發《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通知[EB/OL].[2021-09-28].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5052.shtml
[29]范愛紅,梅潔,肖宏,等.中國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及發展對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7(6):86-91[30]劉意,文庭孝,武強.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化研究綜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5):601-612
[31]新華社.習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09-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32]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1-09-28].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33][34]鄭詠滟,高雪松.國際學術發表的語言生態研究:以中國人文社科學者發表為例[J].中國外語,2016,13(5):75-83
[35]李明敏,李世秋,蔡斐,等.英文科技期刊編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策略與實踐:以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8):77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