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國 朱 榮 張 輝
(兗煤菏澤能化有限公司趙樓煤礦,山東 菏澤 274705)
趙樓煤礦表土層平均厚度達650 m,礦井開采深度900~1100 m,目前國內外對這種巨厚表土層、大采深條件下的開采沉陷規律研究較少[1]。在礦井各類保護煤柱留設及建筑物、河堤下采煤時,開采沉陷預測及參數的選取存在盲目性[2]。通過對趙樓煤礦四個工作面地表移動觀測站資料的整理分析,得出了趙樓煤礦巨厚表土層的一般規律。
1304 工作面成刀把形狀,走向長882~1159 m,傾向長152~206 m,開采厚度為4.81 m,煤層傾角4°,采用綜放開采,開采時間為2010 年9 月—2012 年8 月25 日。從2010 年6 月25 日—2012 年9 月15 日高程觀測共計24 次,水平觀測共計4 次。
1306 工作面走向長1091~1139 m,傾向長195 m,開采厚度為5.7 m,煤層傾角4°,采用綜放開采,開采時間為2012 年1 月—2013 年1 月24 日。從2012 年1 月4 日—2013 年3 月14 日高程觀測共計12 次,水平觀測共計3 次。
3303 工 作 面 走 向 長796~896 m, 傾 向 長106~200 m,開采厚度為5.6 m,煤層傾角4°,采用綜放開采,開采時間為2015 年01 月—2015 年12 月10 日。從2015 年1 月25 日—2017 年2 月18日高程觀測共計15 次,水平觀測共計4 次。
5302 工作面走向長1388 m,傾向長250 m,開采厚度為6.55 m,煤層傾角4°,采用綜放開采,開采時間為2015 年10 月—2017 年6 月15 日。從2015 年1 月25 日—2017 年6 月15 日高程觀測共計21 次,水平觀測共計4 次。
通過對趙樓煤礦1304、1306、3303、5302 四個工作面的觀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獲得了趙樓煤礦的一般地表規律,具體如下:
(1)表1 為1304、1306、3303、5302 工作面的地表動態參數統計表。
① 由表1 各個工作面的地表移動延續時間可以看出[3]:開始階段的時間變化較大,變化范圍為0~131 d,平均為49 d;活躍階段為230~357 d,在剔除5302 觀測站數據的情況下,變化范圍為230~246 d,平均為239 d。
② 由表1 各個工作面的起動距可以看出:起動距變化范圍為0.011H0~0.103H0,平均為0.06H0。
③ 由表1 各個工作面的超前影響角可以看出[4]:超前影響角變化范圍為59.02°~63.51°,平均60.87°。
④ 由表1 各個工作面的最大下沉角可以看出:趙樓煤礦最大下沉角變化范圍為87.5°~88.4°,平均87.62°,為90°-0.6α。

表1 地表動態參數統計表
(2)表2 為各個工作面的采寬、采深、采厚、最大下沉速度表。由表2 可建立最大下沉速度與采厚、采寬、采深關系式[5],如下:

表2 各個工作面的采寬、采深、采厚、最大下沉速度表

式中:M為采厚,m;D為采寬,m;H0為平均開采深度,m。
從上式可以看出:最大下沉速度與采厚、采寬采深比成線性正比關系,即隨著采厚增加、采寬采深比增加,最大下沉速度增大。
(3)表3 為各個工作面的最大下沉速度滯后角統計表。由表3 可以看出:最大下沉速度滯后角變化范圍為80.39°~83.07°,平均81.87°。
由表3 可建立最大下沉速度滯后角與工作面推進速度、采深關系式,如下:

表3 最大下沉速度滯后角表

式中:Vg為工作面推進速度,m/d;H0為平均開采深度,m。
從上式可以看出:最大下沉速度滯后角與工作面推進速度、采深成線性正比關系,即隨著工作面推進速度增加、采深增加,最大下沉速度滯后角增大。
(4)從表4 中可以看出趙樓煤礦拐點偏移距變化為0.006 25H0~0.029 75H0,除去5302 觀測站資料外,其變化范圍0.017 5H0~0.029 75H0,平均為0.025H0。根據表中數據得到趙樓煤礦拐點距與表土基巖厚度比關系為:

表4 拐點偏移距統計表

式中:S為拐點偏移距;h為表土層厚度,m;H0為平均開采深度,m。
從上式可以看出,趙樓煤礦拐點偏移距隨著表土層厚度的增大而減小。
通過對趙樓煤礦1304、1306、3303、5302 工作面地表移動參數的分析得出了趙樓煤礦地表動態參數變形規律。
(1)趙樓煤礦工作面開始階段大約為49 d,活躍階段大約為239 d,起動距大約為0.06H0,超前影響角大約為60.75°,最大下沉角大約為90°-0.6α。
(2)趙樓煤礦最大下沉速度隨著采厚和采寬采深比的增加而增大,最大下沉速度滯后角隨著工作面推進速度和采深的增加而增大,拐點偏移距隨著表土層厚度的增大而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