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坤,吳小寶,劉珍琦,李剛,王小武,田大為
(錦州醫科大學附屬國藥東風總醫院 研究生培養基地,湖北 十堰 442000)
滑膜囊腫伴多發游離體的臨床發病率不高,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但常伴典型的“米粒樣”或者“松籽樣”等影像學特征,確診需病理學檢查。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3例使用肩關節鏡治療的滑膜囊腫合并多發游離體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3例患者全部為女性,年齡53~66歲,左肩2例,右肩1例,病程為6個月~1年。均為不經意發現肩部包塊入院,并自感包塊漸進性長大,肩關節活動受限,不伴發熱和寒戰等癥狀,無呼吸障礙、皮膚紅腫和針刺感等。專科情況:可見肩部包塊高出皮面,肩胛下1 例,三角肌前2 例;質軟,皮溫正常,按之疼痛,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最大7 cm×7 cm×7 cm,最小4 cm×3 cm×5 cm;肩關節上舉、外展和后伸均受限。門診行X 線見:肩關節骨質密度降低,盂肱關節面密度高低不均。肩部彩超示:皮下軟組織層次結構清晰,三角肌下可見囊實性占位回聲,伴滑囊積液,盂肱關節滑囊明顯增厚。肩關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示:三角肌-肩峰下滑囊大量積液,肩關節肌間隙異常信號影,部分腋窩淋巴結腫大,考慮米粒體滑囊炎。3例患者一般資料見附表。

附表 3例患者一般資料Attached table General data of the 3 patients
入院后完善輔助檢查,評估患者心、肺、肝和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均無明顯手術禁忌證。在全身麻醉下行肩關節鏡檢查及滑膜清理術。患者取患側在上的側臥位。常規建立肩關節后方入路,30°關節鏡置入盂肱關節,術中探查見:肩關節腔內大量滑膜增生,關節軟骨面廣泛退變、局部剝脫,肩袖下表面完整,二頭肌長頭腱炎性充血。從前方入路用等離子刀適量清理盂肱關節充血滑膜,松解肩袖間隙;將30°關節鏡置入肩峰下間隙,見肩峰下間隙滑膜增生水腫明顯,表面布滿血管翳,充血明顯,滑膜內可見大量白色米粒樣游離團塊,部分被滑膜包裹,髓核鉗取出部分病損滑膜及游離小團塊后,再用電動刨刀及等離子刀廣泛切除增生滑膜,徹底清除游離米粒白色小團塊,用等離子刀行關節腔內滑膜面止血,檢查肩袖上表面完整,沖洗關節腔后注入氨甲環酸止血;術畢,關節腔內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1支。縫合切口,厚棉墊加壓包扎。摘除的標本送病理。
行消炎止痛治療,術后10 d拆線。所有患者術后即開始活動。
由非手術者對患者進行隨訪,包括:傷口愈合和感染壞死等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肩關節疼痛情況,采用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肩關節功能評分[1]評估患者肩關節功能,完成體格檢查。
所有患者得到隨訪,平均隨訪12 個月。標本病理檢查示:滑膜囊腫。無傷口感染、缺血性壞死、神經血管損傷和關節僵硬等,無復發病例。3例患者術后6 個月患側VAS 分別為3、1 和2 分,ASES 評分術前分別為69、80 和75 分,術后分別為94、92 和91分。
患者女,60歲,發現右肩包塊10個月入院。入院后完善輔助檢查,術前肩部X 線正位片示骨質疏松,肩關節MRI示三角肌肩峰下滑囊大量積液,內部異常影,呈米粒樣;彩超示三角肌下大量異常影。關節鏡檢查示大量米粒樣游離體,髓核鉗取出部分病損滑膜及游離體后,再用電動刨刀及等離子刀廣泛切除增生滑膜,徹底清除游離米粒白色小團塊,術后病理檢查結果提示為滑膜囊腫。術后5 個月復查肩部MRI,關節腔積液明顯減少,未見米粒樣游離體。見圖1。

圖1 典型病例1Fig.1 Typical case 1
患者女,53 歲,發現左肩部包塊6 個月,肩關節活動可。見圖2。

圖2 典型病例2Fig.2 Typical case 2
患者女,66歲,發現左肩部包塊12個月,肩關節活動受限。見圖3。

圖3 典型病例3Fig.3 Typical case 3
滑膜囊腫在臨床上并不多見,特別是合并多發游離體的病例,常通過病理學檢查確診。目前,大多是通過個案報告的形式進行報道[2-3]。
滑膜囊腫需要與滑膜骨軟骨瘤相鑒別。滑膜骨軟骨瘤是一種良性關節滑膜疾病,病理特征為滑膜下纖維組織增生,關節滑膜內軟骨基質鈣化或骨化,其病理過程為活動性軟骨形成滑膜內游離體[4]。滑膜囊腫為未鈣化或骨化的增生滑膜組織,其在MRI上表現為介于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之間的中等強度信號,滑膜骨軟骨瘤在MRI上表現為均勻的高信號T2加權成像。
滑膜囊腫常需和腱鞘囊腫相鑒別。兩者起源具有相似性,都是起源于關節附近的囊腫,但是滑膜囊腫的內壁襯有滑膜內皮細胞。有學者[5-6]認為,兩者在病理學上有重疊,但原因不詳。還有學者[7]認為,滑膜囊腫與關節創傷、退變和炎癥有關,是滑膜炎癥或滑膜疝出關節囊,逐漸增生,而脫落的白色米粒游離體是滑膜增生過大,缺血后與蒂部斷裂形成。
滑膜囊腫的臨床表現無特殊性。以腫脹包塊為首發癥狀,當包塊生長到一定程度,常出現患側關節功能障礙或周圍重要組織壓迫,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如:髖關節滑膜囊腫壓迫股靜脈造成股靜脈功能不全[8]。
滑膜囊腫在MRI及彩超中有典型表現,一般都推薦彩超和MRI作為檢查方式。兩者都能發現大量的關節腔積液,囊腔內有“向日葵籽”“松籽樣”或“米粒樣”腫物,隨著游離體的增多,甚至在囊腔內呈現為密密麻麻的多發游離體[9]。而X線和CT檢查主要針對于骨骼疾病,對于軟組織無特殊性,目前僅作為鑒別診斷使用。
關節鏡具有創傷小的特點,對滑膜囊腫病變可以進行直視檢查和治療,且病變切除徹底,目前已成為滑膜囊腫的主要診斷和治療手段[10]。在明確診斷的同時,可對囊腫進行切除,等離子刀或刨刀可徹底刮除滑膜,避免了術后復發。關節鏡為微創術式,對肩關節正常功能損傷小,患者術后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避免了肩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發生。
滑膜囊腫多發游離體需要與軟組織腫瘤,特別是包蟲囊腫相鑒別。包蟲囊腫部分病例表現為囊性病變,與滑膜囊腫形態學上有相似性,患者常有疫區接觸史,最終確診需病理檢查[11]。
綜上所述,肩關節滑膜囊腫合并多發游離體具有典型影像學特征,肩關節鏡治療效果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