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盛
“糖衣炮彈”是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面對即將奪取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的大好形勢首次提出的,以此提醒和告誡全黨勝利以后要保持清醒頭腦。時至今日,仍為廣大黨員所謹記,對全黨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和艱苦奮斗的作風,起著重要的警示教育作用。
然而,不少同志在談“糖衣炮彈”色變的同時,對“糖衣”也拒之千里。《現代漢語詞典》對糖衣的解釋為:包在某些苦味藥物表面的糖質層,作用是使藥物容易吃下去。事實上,糖衣作為很多西藥的外殼,因甜美的口感而廣受患者歡迎。糖衣可以裹著無情的“炮彈”攻擊人、襲擊人,也可以裹著利于病苦于口的良藥,化苦為甜、治病救人。
春秋時期,晉靈公勞民傷財建造九層之臺,并昭告群臣:進諫者,殺無赦。大臣荀息為了阻止,便對他說,臣能累十二棋子,加九雞子其上。靈公感覺有趣,便讓他表演。荀息疊起12 枚棋子之后,又將雞蛋往上放。靈公驚呼:危哉,危乎哉!荀息見時機成熟進一步說:此不足為險,尚有更險之事。靈公問何事,荀息從容笑道:九層之臺,三載尚未完工,然男誤耕,女誤織,國庫空,鄰虎視,若此,國將完矣,累卵之危尚可比?靈公恍然大悟,隨即下令停建九層之臺。
如果說“阻止興建勞民傷財的九層之臺”是味苦的良藥,那么“壘棋疊蛋”就是可口的糖衣,倘若荀息不是給良藥穿上糖衣,晉靈公顯然不會服用。給固執的君王批評進諫如此,新時代帶兵管理亦然。現在年輕官兵普遍有思想、有文化、有主見,作為管理者在教育幫助犯錯誤官兵時如果情緒急躁、態度生硬、方法簡單,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對于被批評者來說,確實應懂得良藥苦口的道理,為了糾正錯誤、克服不足、治好毛病,就要不怕吃苦藥。但對于管理者來說,又不能不考慮批評的態度和方式方法,要知道再靈的藥也只有吃下去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太苦沒吃下去或吃下去又吐出來,怎能發揮應有功效?
關于批評教育部屬,歐美企業家提出的“三明治策略”也可供借鑒,即贊揚—批評—贊揚。就是說在批評下屬時,先贊美對方長處,然后提出批評,最后再給予適當贊美,讓談話在美好氣氛中結束。由于這種方式是兩頭贊揚、中間批評,很像三明治,故此得名。其實,兩頭的贊揚就好比糖衣,它使批評能夠適應人的心理特點,易于讓人接受。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當年輕官兵出現失誤過錯,管理者進行批評教育時,不妨也給良藥、忠言穿上糖衣,寓批評于贊揚之中,善于捕捉最佳時機,選擇適當場合方式,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力爭達到“既甜于口又利于病,既順于耳又利于行”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