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順利
測量血壓的目的無疑是為了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是為了預測腎臟病的風險!而研究證實,醫生在診室內測定的血壓數值其實是相對沒有價值的。目前臨床與多份權威指南公認,最能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是動態血壓監測(ABPM),其次則是家庭血壓監測。所以,診斷、管理高血壓時,我們首選ABPM;如不能采取ABPM,那也應選擇規范的家庭血壓監測,而不是依賴醫生診室測量血壓。

慢性腎病患者中有30%—70%的人會被漏診高血壓,而這些人往往能夠被ABPM 發現。慢性腎病患者的高血壓被漏診,其原因可能是“夜間勺型血壓現象消失”。
所謂的夜間勺型血壓現象,是指夜間血壓均值都比日間血壓值大約低15%,這樣的血壓如果以時間為橫軸畫出曲線,會顯示呈勺型的圖案。如果睡眠期間血壓下降不足10%,便可以稱為非勺型血壓。慢性腎病患者的夜間勺型血壓現象可能會消失,這便導致了高血壓被漏診。而采用ABPM 則可以把這樣的高血壓發現出來。對預測未來疾病風險來說,無論是敏感性(不漏診),還是特異性(不誤診),ABPM 測的血壓數值是最優的。
ABPM 是指用一個儀器(患者佩戴在身上)進行24—48 小時的血壓測量,通常在日間(覺醒狀態)每15—20 分鐘1 次、夜間(睡眠狀態)每30—60 分鐘1 次。設備會記錄好數據,從而獲知一個人在監測時間內的多個時間節點的血壓,最后繪制出血壓曲線供醫生參考。
發現隱形高血壓:在診室測得的血壓正常,但平時在家測量血壓偏高的情況可以被ABPM發現。
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壓:多點測量,可以避免見到醫生時突然血壓升高。
目前的研究證實,ABPM 測得的血壓數值最能預測疾病風險,是最優的高血壓篩查、管理用的工具。采用ABPM 檢測血壓時,高血壓被定義為24 小時平均血壓≥125/75 毫米汞柱。
動態血壓計主要在醫院中使用,需要由醫生開具檢查單后,患者前往超聲科在醫生的幫助下佩戴儀器,佩戴期間不能摘下、洗澡等。顯然,ABPM 并不適合作為日常監測方式。如不能采取ABPM,建議采用“自動示波法”進行血壓測量。示波法測量是指有電子壓力傳感器記錄動脈的壓力波動,并自動為袖帶充氣和放氣。這種儀器采用專有算法來計算收縮壓和舒張壓,即大家熟悉的“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
(1)應在早晨和傍晚各測2 次(間隔1—2分鐘)坐位血壓(即一日4 次),至少連續測量3 日,最好連續7 日;且記錄測量結果。
(2)舍棄第1 日的測量結果;家庭血壓即為其余所有測量的平均值。
(3)對于血壓已得到控制的穩定高血壓患者,應每3 個月重復1 次上述流程(即在1 周內測量12—14 次血壓)
研究證實,家庭“自動示波法”測定血壓數值跟ABPM 更相似,比醫生診室內測定的血壓數值更有參考價值。
準確性是測量血壓的關鍵。從準確性的角度來說,首先提倡ABPM,其次推薦家庭示波法測血壓。由于我們的血壓處于時時刻刻變化中,所以需要早晚測量并取平均值。為了避免血壓受到影響,評估血壓前30 分鐘應避免進食、劇烈運動、吸煙、攝入咖啡因等。除此以外,一些測量時的細節也會影響血壓數值的真實性,比如袖帶、正確體位、正確的袖帶位置等。
需要根據上臂的周長來選擇合適的袖帶,不合適的袖帶會導致錯誤的數值。
上臂圍22—26 厘米,選擇“成人小號”袖帶(12x22 厘米)。
上臂圍27—34 厘米,選擇“成人”袖帶(16x30 厘米)。
上臂圍35—44 厘米,選擇“成人大號”袖帶(16x36 厘米)。
上臂圍45—52 厘米,選擇“成人大腿”袖帶(16x42 厘米)。
血壓測定通常要求:①坐位;②背部有支撐,雙腿無交叉;③支撐手臂、且讓手臂與心臟位于同一水平;④袖帶下緣應該在肘前窩上方2—3厘米;⑤手臂不要被衣物束縛,即袖子不要卷起以免袖子產生類似止血帶作用;⑥不要說話,環境安靜,不要憋尿,靜坐5 分鐘后測量。測量血壓時最常見的錯誤姿勢是手臂下垂,這導致血壓數值偏高;其次是背部無支撐,雙腿交叉。
由于水銀血壓計的水銀有毒,如今已不再提倡使用。現在提倡采用示波法測血壓,即使用經過驗證的上臂式全自動示波法電子血壓計。大家日常從正規渠道,選購正規廠家生產、有相關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即可。
最佳部位是雙側上臂,已行腋窩淋巴結切除術的乳腺癌患者,可選擇手腕血壓。測量血壓時須保持手腕與心臟水平一致。偶爾也會有患者須測量腿部血壓,典型的例子是疑似主動脈狹窄患者,此類疾病患者會存在“臂—腿”壓差。如果發現雙側手臂血壓顯著不一致時,要及時咨詢心內科醫生。
如果發現高血壓也不用害怕,高血壓現今已是一個常見的慢性病,科學用藥、規范管理可以做到與疾病長期和平共存。但是,如果因為一些錯誤觀點而延誤、干擾診治,則會大大增加高血壓并發癥出現的概率,徒增健康風險。
嚴格地說,高血壓病并非一種病,而是一種以血壓“持續”偏高為特征的綜合征。降血壓藥物針對的是這種持續狀態做“對癥”處理,而非“對因”治療。所以,導致持續服用降壓藥物的是疾病本身,而非藥物。高血壓藥物本身沒有導致藥物依賴的化學特性,用上了就停不了藥恰恰是癥狀持續存在需要控制的體現。
導致原發性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較為肯定的有:①高鈉鹽飲食;②肥胖;③缺乏運動;④遺傳因素等。在啟動降壓藥物治療前,醫生往往會強調生活方式干預的重要性。對于輕度的血壓增高,通常會讓患者先嘗試通過限制食鹽、強化運動、控制體重等方式來降低血壓。但總是療效甚微,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往往是最難的!
高血壓的危害是持續、累積性的。治療高血壓的目的是降低它帶來的各種并發癥,從而延長壽命。在調整生活方式后,血壓仍不達標,應該及時開啟藥物治療;對于血壓顯著偏高者,不應期待調整生活方式來實現血壓達標,應立即啟動藥物治療,盡管有些特定的人群,降壓治療需要個性化決策。
如果是確需規范用藥的患者,應該將用藥當成吃飯、喝水一般尋常的事情。就好像人會渴會餓,所以要吃飯喝水;患者血壓會高,所以需要每天用藥。
所有的藥物都有不良反應,降血壓藥物也一樣。比如硝苯地平會讓下肢水腫、貝那普利會讓你咳嗽……
盡管這些藥物有不良反應,但它們無疑是保護我們各個臟器的。毫無疑問,降壓治療延長了高血壓患者的壽命,從而證明了高血壓是導致死亡的原因之一,而不僅是伴隨現象。規范的降壓治療可以明確減少冠心病、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的出現風險,從而保護患者的生命!與藥物本身的不良反應相比,這些并發癥風險更大、后果更加嚴重,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實際上,使用任何降壓藥物治療時,醫生都應根據治療反應做出及時調整,這里就包括藥物副反應。比如硝苯地平引起下肢水腫,可以改為氨氯地平等;貝那普利讓你咳嗽,可以改為氯沙坦降壓。因此,擔心藥物不良反應而拒絕治療,就如擔心吃飯導致肥胖而拒絕吃飯一樣。畢竟,吃米飯的不良反應就包括了導致肥胖,但我們不吃飯就無法維持身體機能。
可以說,高血壓是目前藥物研發相當成熟、研發投入巨大的領域,今天的主流降血壓藥物都是大浪淘沙,篩掉了無數個選擇而留下來的,遠不是所謂的偏方能夠比擬的。偏方通常未經過療效的嚴格驗證,不良反應也不明確,放著療效好、不良反應明確的藥物不用,而去追求偏方,無異于將自己置于風險中。除此以外,有些偏方還可能違規添加已經近乎被淘汰的降壓藥物,如不良反應較大的藥物利血平、雙肼屈嗪的等。
當然,強化運動、少鹽、多吃富含鉀的蔬菜水果等是值得提倡的,但這不是拒絕降壓藥物治療的理由。畢竟,你這樣做了血壓也沒有達標呀!如果已經達標,又豈會需要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