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總是令人充滿憧憬,自然流淌出的旋律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抒情的曲調撥動人的心弦,讓人遐想無限。將這些作品應用到現代影視作品和歌曲作品中,同樣會令人感到震撼。文章以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為藍本,探討音樂藝術的應用與融合之美,旨在為經典音樂賞析提供借鑒。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藝術賞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3
1 《六月-船歌》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應友人之邀,創作了12首獨立的鋼琴曲,這12首鋼琴曲共同構成了《四季》鋼琴套曲,《六月-船歌》便是其中之一,因其代表六月,而被廣泛稱為《六月-船歌》[1]。從主奏樂器特點來看,作品中呈現出鋼琴獨奏或協奏元素,這使音樂表現力及音樂張力得到了充分釋放。
從音樂藝術的角度理解,鋼琴在演奏中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其與水的交融性尤為突出。博姆的《噴泉》、肖邦的《雨滴》、貝多芬的《月光》都充滿了與水相關的元素,使鋼琴擁有了廣闊的表現空間。詩人海因里希·雷爾斯塔布曾表示,在聽完《月光》第一樂章后,好似看到了一葉小舟靜靜地停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他所描繪的畫面也正是音樂藝術的精髓所在,這種獨特的感受讓音樂不僅僅是聽覺藝術,更成為全方位情感的輸出,讓聆聽者獲得共情、共景的體驗,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亦是如此。
2 《六月-船歌》在影視作品和歌曲作品中的應用
2.1 在影視主題曲中的應用
2021年6月,由周游執導的諜戰電視劇《叛逆者》在央視熱播,該劇講述了主人公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尋求正確的救國道路,完成信仰蛻變成長的故事。其中,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旋律貫穿全劇,作為劇中的主題曲,用意浪漫而溫馨,體現了對遠方的向往,帶有一絲悲情,把時局動蕩、戰亂不斷的悲劇美學渲染到了極致,賦予了“船歌”不同的音樂形象。
部分網友在觀劇后紛紛表示:“片頭曲奠定了這部劇的審美。”誠然,在影視作品中,音樂往往只是一種情感陪襯,不能喧賓奪主,但也不能否定音樂在影視呈現中的價值。正如網友所評價的那樣,《叛逆者》的審美與《六月-船歌》緊密關聯,造就了影視劇在情感及聲樂領域的成功。
事實上,《六月-船歌》在《叛逆者》中的表現可圈可點,二者保持著極高的契合度。大部分人或許有這樣一種體會,即單獨欣賞音樂作品時,會感覺作品很抽象,難以達到漸入佳境的效果。但若將音樂作品與影視作品結合,抽象感就會越來越弱,觀眾能夠借助影視呈現逐漸“看懂”音樂,這種畫面感與體驗感的結合,為音樂作品的全方位呈現帶來了創新。
劇中男女主“四手聯彈”時,《六月-船歌》的音樂逐步由畫內音轉變為畫外音,這種巧妙的過渡和處理,讓觀眾對《六月-船歌》的旋律印象深刻,再配合唯美的影視背景,這首鋼琴曲成了兩人的專屬背景音樂。雖然這種處理手法在影片中很常見,存在一定的同質化風險,但《叛逆者》顯然實現了成功突圍,其以一種看似傳統卻極富新意的形式,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聽沖擊。
2.2 在影視插曲中的應用
在另一部廣受關注的影片《雛菊》中,《六月-船歌》的音樂藝術魅力再次得到了呈現。該片由香港知名導演劉偉強執導,韓國影星全智賢領銜,影片以黑幫為背景,講述了由一名警察、一名逃犯、一名畫家共同書寫的凄美愛情故事,跌宕起伏的情感糾葛與緊張刺激的槍戰等都非常吸人眼球。影片中的插曲《六月-船歌》的旋律,把憂愁、委婉的情愫表達得淋漓盡致,好像在靜靜地訴說著男主角暗戀女主角卻不能表白的心事。
我夢寐以求的愛,原來近在咫尺
但我惘然不知,只是無言看著你
在影片《雛菊》中,鋼琴曲《六月-船歌》始終發揮著穩定引導的作用,從開始到結束就如同一朵靜待綻放的雛菊,而影片情節也隨著音樂節奏變化。影片情節隨著舒緩的節奏不急不慢地展開,《雛菊》讓影片情節與音樂的結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韻律起伏間流轉濃郁的俄羅斯風情,讓人念念不忘,緩緩流動的伴奏聲部,讓音樂的表現力、沖擊力變得更加強烈,給人留下優美的印象。在影片《雛菊》中,音樂又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淡淡的憂傷,緩緩講述著凄美浪漫的愛情童話,令人久久回味。鋼琴曲抒情性、移情性、繪畫性、調性的變化,在電影中和情節融為一體,產生了極好的效果。
2.3 在歌曲作品中的應用
另一首與《六月-船歌》有緊密聯系的是周杰倫的作品《琴傷》。《琴傷》收錄于專輯《驚嘆號》中,該曲獲得了第一屆音悅V榜年度盛典“年度MV”獎。《琴傷》的創作靈感來自音樂家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周杰倫對其進行再編曲、再創作,將其作為主旋律貫穿全曲。分析《琴傷》的創作風格可以發現,這首歌曲是古典樂加說唱樂的創新力作,曲調與歌詞完美結合,整首曲子充滿了神秘浪漫的氣氛,彈奏細節的處理從容自然,隱含著淡淡的哀傷,間奏的最后又與《六月-船歌》的主題相呼應,既完整又有新意,能讓聽眾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延續了周杰倫一貫的風格。浪漫主義作品和嘻哈表現形式相結合,確實可圈可點。
《琴傷》為聽眾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在夕陽下的大海上,輪船甲板上站著一名中世紀美女,她正默默眺望著遠方,此時一陣琴聲從船艙飄來,仿佛在訴說著難以言喻的美麗與感傷……作品是三部曲式,勻稱而略有起伏的伴奏,猶如海面上的一道道微波,既讓人沉醉于美麗的風景,又令人產生無限遐想。舒緩的第一部分主題溫柔且憂郁,好似在告訴聽眾或畫卷之外的人,河面上的孤寂正在慢慢流淌,這種強烈而又具象的聽覺沖擊賦予了《琴傷》靈魂,給人以震撼之感。
《琴傷》
周杰倫
海天 連線的 地方是那夕陽
木造 的甲板一整遍 是那金黃
你背光 的輪廓就像剪影一樣
充滿著想象 任誰都 會愛上
琴鍵聲 在船艙 隨海風 回蕩
竟有一種 屬于中世紀才有的浪漫
微笑眺望遠方 是你的習慣
歌詞與旋律緊密貼合,使人沉醉其中。《六月-船歌》將浪漫主義時期的創作手法與俄羅斯民族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其經過當今流行歌手的演繹和再創作,重新綻放耀眼的光芒。
3 《六月-船歌》作品賞析
為什么柴可夫斯基的鋼琴作品時常被運用到現代影視劇或歌曲作品中呢?或許通過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就能明白個中原因。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是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其成就在于構建了宏大的交響音樂體系,當然這種音樂體系頗具個性,與貝多芬等音樂名家的作品有顯著區別。柴可夫斯基在音樂中更多地匯聚了俄羅斯風格,也對貝多芬交響樂進行了繼承與發展。經歷了一系列創新之后,柴可夫斯基成長為交響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他用自己的音樂理念及音樂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音樂藝術追隨者,使音樂語言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傳播。
從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體系來看,其作品涉及面相當廣泛,幾乎觸及了所有音樂體裁和音樂形式,其中以交響樂為重心。他的音樂作品既有對格林卡以來的俄羅斯音樂成就的繼承,又有對西歐音樂元素的深度融合,蘊含許多新元素,打破了原始文化差異帶來的局限,使音樂更具說服力、影響力和沖擊力。這種跨文化背景下的多元素融合,使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及戲劇性特征日益濃厚,賦予了作品獨特的創新魅力。
1867年,《第一交響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莫斯科初次演出,后成為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芭蕾舞劇《天鵝湖》也在觀眾心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藝術價值非凡[2]。1892年,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在圣彼得堡首演。柴可夫斯基的成功可以說匯聚了天時、地利、人和,其作品大多誕生于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高漲時期,民族及社會背景讓他的音樂充滿了明快和歡樂的情緒,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革,其后期作品逐步轉入悲劇性道路。從創作風格及情感上的變化,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對生活的執著追求,他憑借自己對生活及社會背景的理解,以音樂符號的形式進行情感傳達,這也是他音樂作品極具畫面感的根源所在。
其中,柴可夫斯基《降B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俄羅斯奧運會選手獲得金牌時在領獎臺上奏響的音樂。由此可見,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很大,它既具有俄羅斯的民族音樂元素,又是古典音樂中的經典,稱之為世界音樂遺產的一部分都不為過。
《四季》是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套曲,全曲由12首附有標題的獨立鋼琴小曲組成,與12個月的季節特點相關聯,故樂曲以“四季”為名。其中《六月-船歌》和《十一月-在馬車上》最為流行,《六月-船歌》展現了波光粼粼、水波蕩漾的意境,旋律非常優美,又帶有一絲傷感,是柴可夫斯基《四季》套曲中最好聽的一首,也是12首小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
《六月-船歌》以3拍為主體,利用與節奏之間的融合反映出一種舒適、安靜的狀態,但該歌曲并沒有完全按照刻板的模式,即在沿用3拍的基礎上,在首尾兩段積極融入4/4拍。柴可夫斯基通過結構上的創新,讓《六月-船歌》這首歌曲被重新定義,賦予了樂曲全新的動態變化感受,旋律整體表現出搖曳和感傷,而4/4拍的節奏又表現出悠閑平穩(見譜例1),凸顯了《六月-船歌》的鮮明主題,其中的語言及情感變化特征明顯,極大地增強了《六月-船歌》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
船歌作為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鐘愛的一種小型音樂體裁,以6/8拍居多,但這首樂曲的主部是4/4拍。
另外,音樂還被柴可夫斯基賦予了個性化氣質,如利用多樣化旋律及和聲語匯,將和聲色彩推向了高潮,讓音樂中的感傷與氣氛更具特色,彰顯了《六月-船歌》的鮮明主題[3]。音樂采用了旋律小調的形式,調性為g小調,節奏“強-弱-次強-弱”表達鮮明,給人帶來仿佛置身于河中小船的感受。中段節奏逐漸活躍,由4拍轉到3拍,展現出流水的樂趣。在第三段旋律下,音樂和時空交錯,直至結束,小船漸漸離開了我們的視線。
在音樂的開端,有浪漫,有悵惘,有纏綿,有搖曳,所有的這一切都令人沉醉。音樂由引子開始漸入佳境,利用旋律的變化一路而上,猶如小船從遠處緩緩駛來,音樂剛剛達到高點又急劇降至弱慢。從音樂的中部開始,旋律主題也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主題旋律向大調遷移,聲部加厚,如同微波蕩漾,細膩而又惆悵(見譜例2)。隨著音樂的漸強,速度愈來愈快,一串長琶音的進行,猶如湖水的漣漪延伸到了遠方。
《六月-船歌》篇幅短小,卻運用了許多浪漫主義時期的創作手法,描繪出了一幅具有俄羅斯風情的油畫,讓人們感受到了俄羅斯民間音樂與浪漫派音樂的完美結合。柴可夫斯基這首《六月-船歌》,與不同影視作品結合,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其不僅擁有俄羅斯民族氣質,還具有情感與審美特質,是一首音樂巔峰之作。同時,該曲依托獨特的美學內涵,傳承了19世紀浪漫主義鋼琴音樂文化,體現了柴可夫斯基的匠心及審美取向,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作品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4 結語
經典作品擁有極強的生命力,《六月-船歌》就是很好的體現。柴可夫斯基給后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既展現了音樂的魅力,又可以讓人領略到音樂描繪的宏大場景,給予我們視覺、聽覺和情感方面的多維沖擊,令人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 尹雪芳.柴科夫斯基鋼琴作品《六月——船歌》分析[J].當代音樂,2018(1):77-78,82.
[2] 郭軼.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美學闡釋[J].音樂生活,2018(9):76-77.
[3] 張浩.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創作和演奏分析[J].戲劇之家,2018(18):57-58.
作者簡介:張瑜(1972—),女,上海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