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美儀 張婷
摘要:當今科學技術蓬勃發展,與藝術的聯系愈發緊密,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因專業性較強,呈現出小眾化的趨勢,而新媒體科技的運用使得一些舞蹈作品呈現“出圈”現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文章剖析新媒體語境下一些“出圈”舞蹈作品的表現手法、節目亮點、創新思路、傳播方式,在舞蹈的創作與傳播中尋求新維度的思考,以促進舞蹈藝術實現更廣闊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舞蹈;舞蹈創作;舞蹈傳播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3
0 前言
新時代科技的更新換代促使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各種藝術門類都與新媒體技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找尋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而舞蹈藝術作為以“人體”為物質媒介的藝術,由于“身體”的傳承性,舞蹈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相較其他藝術媒介顯得“姍姍來遲”。而科技與舞蹈碰撞出的火花——新媒體舞蹈,為傳統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舞蹈藝術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受眾更加廣泛。
“出圈”一詞是2020年后流行起來的網絡語,一般指某件事或者某個人的知名度很高,不僅被圈子內的粉絲熟知,還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文立足于部分“出圈”舞蹈作品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分析其“出圈”原因,以期拓展舞蹈藝術的發展空間。
1 光影交錯間的新媒體舞蹈
1.1 新媒體與新媒體舞蹈的概念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是新科技的產物,分為兩類:一是指新的媒體形態,即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的媒體形態;二是指信息傳播的物質載體。隨著新時代科技的更新迭代,新媒體搭上了數字信息技術這趟“快車”,藝術通過吸收和結合新媒體產生了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的“新”是相對的,是一個不斷更新的現在進行時態,因為討論對象處于一個開放的體系中,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智慧與科技碰撞出的火花將會源源不斷地帶來新的媒體形態。
舞蹈作為一種綜合了音樂、舞美、服裝、道具、燈光等形式的藝術,從一開始就具備吸收各種媒介為自己所用的優勢。新媒體舞蹈藝術的概念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界定:一是在舞臺表演時,將舞蹈與互動裝置、虛擬影音、動作實時捕捉等新媒體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新的舞蹈藝術表演形式;二是在舞蹈創作時,采用電腦技術手段、以數字媒體技術為載體傳播的舞蹈藝術。
1.2 新媒體舞蹈的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電子設備的智能化發展,方便了舞蹈的推廣與傳播,人們在獲取信息資源更便捷的同時也對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聲光電的介入、全息影像的呈現和3D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舞臺的視覺效果。“錄像舞蹈”的實驗性短片的大量出現標志著新媒體舞蹈的成熟[1]。
隨著電視媒介的推廣以及數字媒體技術的成熟,傳統舞蹈改變了單一的表現形式。1960年,“電視舞蹈”在美國后現代以勢如破竹的態勢出現,進而席卷了世界各地,舞蹈編導們運用全息投影、交互傳感、影像傳輸等數字技術,使其成為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2]。
近年來,新媒體舞蹈形式已屢見不鮮。業界和學界愈發重視新媒體舞蹈的開發與應用,新媒體舞蹈實驗平臺增多,有關新媒體舞蹈的理論研究也愈發深入[3]。北京舞蹈學院張朝霞編寫的《新媒體舞蹈概論》一書提出,新媒體已成為我國主要的信息傳播業態之一,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具有重要價值,舞蹈藝術必須順應新媒體環境而創新發展[4]。
2 新媒體語境下舞蹈節目的表現手法
2.1 虛實相生
“虛實”源自道家“有無相生”“虛實相間”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我國的傳統藝術也遵循了這樣的審美意趣。中國傳統繪畫美學追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表現手法,“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而舞蹈之所以打動人心,在于其意境之美,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要求[5]。
傳統舞蹈往往是用實物搭建舞臺,靠服裝道具、演員表演傳達藝術內涵,節目表現手法單一。新媒體時代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可以運用LED屏幕、虛擬成像、全息投影裝置、多通道無線空間音頻等,打造出一個虛擬的奇幻世界。比如榮登央視春晚的現象級舞劇《只此青綠》,運用了突破性的舞臺技術來拓寬舞蹈創作的空間,通過復雜的電腦編程、現代舞美科技手段,將舞臺巧妙地設計成地面多重轉臺與空中多重旋轉裝置組合的多層同心圓轉臺設計與可移動式的畫屏裝置。在數字技術、機械裝置及藝術形式的跨媒介交互中,創意性復現了我國古代畫卷的“展卷”過程,引領觀眾走入民族記憶的年輪。《只此青綠》運用裝置、服飾、影像等舞臺視覺元素合力展現了虛實相生、意象互通的古詩畫般、東方寫意式的整體性劇場美學[6]。
2.2 人影互動
人影互動是指舞蹈演員配合影像進行的舞美展示及表演,這些影像分為前期預制作的和實時產生的。前者是指提前設計好演員的動作,有時候需要對舞蹈動作進行數字化采樣,再設計出與舞蹈演員相呼應的動畫,最終采用普通投影、全息投影或LED屏的形式使影像和演員形成互動。后者是利用傳感裝置或者即時成像技術捕捉演員的動作,經過計算機快速處理呈現出不同的畫面,形成與演員實時互動的效果[7]。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那天恰逢立春,開篇節目《立春》巧妙地采用科技與舞蹈結合的方式表達這一立意,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傳統風貌,以人影互動的舞蹈形式彰顯我國人民的智慧。
為了讓人影與光影完美配合,導演用三維的方式對所有發光桿進行了仿真預演,算出每一根發光桿在空間中的運動速度,并把所有人的位置信息和動作在整個三維動態視覺方案中呈現出來,精確到每一秒,然后把這個視覺方案交給仿真團隊以編成手冊。在節目尾聲,由綠變白的發光桿和地面影像組成了一個巨大的蒲公英,被一個小孩吹散,飛到冰瀑,飛到天上。演員的動作與地面光影完美配合,蒲公英的種子宛如冬天里漫天飛舞的雪花般飄散,也暗喻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的立春景象。《立春》通過演員與影像的結合,尋找舞蹈作為主體存在的他者性表達,完美詮釋了“凜冬散盡,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吉祥意象。
2.3 物我合一
《莊周夢蝶》的典故開啟了“物我合一”思辨的先河,哲學與藝術之間自然的相輔相成,使“物我合一”后來發展為古代藝術教育的一種觀念,即藝術對象(物)和主觀創造(我)的融合協調。其最高目標是將客觀自然和內在自然之“真”表現出來,即“意造于真”。舞蹈創作是實質是通過編導的藝術思維將意識物質化的過程,它超越了舞蹈動作本身[8]。
在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比中,《唐宮夜宴》的前身《唐俑》并沒有引起什么波瀾,卻在后來的河南衛視春晚中一舉成名,自播出以來,全網點擊量超過30億次,成為河南衛視的“出圈”作品之一。對比《唐俑》,不難發現,河南衛視春晚版本《唐宮夜宴》的巧妙之處在于增加了先進的AR虛擬技術,將中國國寶用“5G+AR”的手段搬上舞臺,產生了虛擬與現實的差異性融合的奇觀,再加上豐腴可愛的“大唐少女”們個性化、生活化的趣味性演繹,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博物館奇妙夜”。編導用精美的藝術語言表達中國文化,用中國之“意”造東方之“真”。科技的創新影響了舞蹈的創作生態,舞蹈進入了跨界合作與多元交融的藝術視角,使其成為平民百姓更加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9]。
3 新媒體技術革新舞蹈節目創作
3.1 《舞蹈風暴》節目亮點之科技賦能
《舞蹈風暴》自第一期播出以來就深受觀眾的喜愛。《舞蹈風暴》第二季更是獲得了9.5分的高分,對舞蹈綜藝來說,已經達到了天花板級別。
節目中的“風暴時刻”是點燃高潮的亮點環節,采用的是湖南廣播電視臺技術調度中心自主研發的“時空凝結系統”,后又為提升其成像品質和增強平滑性,與華為強強聯合,用130臺4K超高清攝像機同時對舞蹈演員進行360°實時拍攝,從而將高潮動作定格。通過對服務器所捕捉到的上百路視頻信號的處理,實現了在任意時間點對舞蹈演員進行多維度的觀察,可以制造鏡頭推拉和慢動作的效果,打破了傳統劇場“以靜觀動”的固定模式,形成了一種“動態觀摩”的觀賞模式,演員的起跳、滯空、落地等一系列畫面都可以被實時捕捉并放大觀賞,為不同舞種的評判標準提供了新的維度。“風暴時刻”不僅是對舞者專業性的檢驗,還是對舞蹈作品精神內核的強調。比如在胡沈員的作品《只有黑夜聽到了他的絮語》中,最后一幕將傘撐開,花瓣隨之而落,當傘撐開時,光從傘上的洞中射出來,暗喻希望照進生活,如果觀眾只以平視角度看,顯然難以理解表演的意境。因此在“風暴時刻”中獲得從上而下的“上帝視角”就顯得尤為重要。
3.2 《舞千年》傳播方式之網絡營銷
《舞千年》是河南衛視和bilibili網站合力推出的一檔國風舞蹈節目,以“十二風舞志”為線索,借助5位“采舞官”穿越到具有代表性的文藝盛世的視角,由中國頂級專業舞蹈團隊再現華夏千年前的優美舞蹈,在豆瓣、bilibili網站分別取得了8.7、9.9的高評分。
“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對變化萬千的融媒體時代,要想實現優秀節目的“破圈”,好的營銷是成功的關鍵。《舞千年》節目組抓住了觀眾的文化認同心理,借“國風”崛起之文化復古趨勢,采取以口碑和品牌影響力為導向的網絡營銷策略,充分利用bilibili網站、抖音、微博、快手、視頻號等平臺進行新媒體營銷。《舞千年》的成功是遵循并重視互聯網生態環境的傳播規律,將“5G+AR+傳統文化”融合創新的結果,亦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的啟發性創新表達,為舞蹈藝術傳播提供了良好借鑒[10]。
3.3 《少年奇妙游》創新思路之守正創新
2022年8月,河南衛視推出的游戲國風晚會《少年奇妙游》在bilibili網站上獲得了9.9的高分,自播出一個月以來獲得了近700萬次的點擊量。節目以“影視劇情+文藝節目”的方式,將我國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作為節目的五大主要篇章呈現,并致力于深耕中華傳統文化,以發展和創新為理念,將傳統與科技完美融合,將觀眾帶入一場東方意韻的視覺盛宴。
在《少年奇妙游》中,《盛景長安》不同于其他獨立的節目,它采用了歌舞劇的表現方式,邊看邊跳,邊走邊唱,并加入了船宴與胡旋舞這兩樣當時“潮人”最愛的項目,帶觀眾領略長安的盛世繁華。中國的船宴自古有之,到了唐朝,成為當時較為流行的一種宴會方式。胡旋舞的舞者身著異域服飾,身姿曼妙絢麗,動作力求標簽化、符號化。主創研究了唐代的服飾、飲食、習俗,再現了大唐盛世。不論是熱鬧的船宴,還是瑰麗的胡旋舞,都寄托了節目組利用新媒體技術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璀璨、喚起民族文化自覺和增強文化自信的美好愿景。相較于傳統的文化傳承模式,這種利用圖像、音頻等的立體表達方式,全方位實現對新生代的耳濡目染,從而使文化產品更好地轉變為文化載體。
4 結語
新媒體技術的逐漸成熟,促進舞蹈創作走向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觀眾的審美感知能力,同時也使舞蹈作品的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但是,當前的新媒體舞蹈仍存在一些局限。第一,在全球在地化的當今,一些新媒體舞蹈存在“抄襲”的現象,致使舞蹈作品走向趨同化。第二,有些編導在編舞過程中過于強調科技,舞蹈是用人體動作來傳情達意的藝術,要求藝術家們在新媒體舞蹈的語境下,仍遵循“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不論是創作還是表演,都不能忽略“人”在舞蹈中的主體地位。
舞蹈過度的劇場化和技術化使其成為專業化小眾藝術,面臨新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本文提到的作品將舞蹈藝術推向市場、推向大眾,實現了舞蹈的“破圈”創舉,使舞蹈這一專業性較強的小眾藝術為大眾所認可,值得后人借鑒。每個舞者和編導都應成為提升大眾審美素養的擔當者。
參考文獻:
[1] 張朝霞.新媒體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探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4):49-52.
[2] 王雪逸.試析新媒體與舞蹈的碰撞與交融[J].尚舞,2022(6):74-77.
[3] 雷真.新世紀中科技與舞蹈的碰撞與融合[J].科技資訊,2022,20(3):248-250.
[4] 李泉泉.古典舞教學在新媒體時代的創新發展:評《新媒體舞蹈概論》[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6):718.
[5] 謝沖.舞蹈藝術的意境創造:兼論中國書畫與舞蹈的共通性[J].衡水學院學報,2007,9(3):73-74.
[6] 袁藝.詩性、沉浸、跨媒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美學建構[J].文化藝術研究,2022,15(2):78-83,115.
[7] 吳振.新媒體互動舞蹈的研究與實踐[J].舞蹈,2016(9):58-63.
[8] 宋瑞江.新媒體藝術環境下舞蹈審美與創作技巧探究:評《新媒體舞蹈概論》[J].新聞愛好者,2016(7):95-96.
[9] 王斌.身體與姿態:舞蹈《唐宮夜宴》的跨媒介表演性[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13-19.
[10] 董牧孜.《舞千年》與“國潮”趨勢下的舞蹈綜藝創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3):20-26.
作者簡介:靳美儀(1998—),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舞蹈與民族民間舞。
張婷(1979—),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
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表演、編創及理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