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丹,刁艷玲,尚佳薇,刁鶴楠,王秀君,于 洋,劉文林,王翔宇,李冬梅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龍稞1號是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以蘇啤3號與墾啤麥9號雜交的F代為母本,與甘啤2號和青海多棱青稞08N1092雜交的F代進行有性復合雜交后,利用系譜方法選育的黑龍江省第一個優質抗病糧用的大麥新品種。2017-2018年完成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1年10月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號為GPD大麥(青稞)(2021)230017。
該品種屬春性二棱糧用大麥,生育日數80~85 d,屬晚熟型大麥品種。株型緊湊,植株半矮稈,平均株高 85.0 cm,穗芒長直齒,平均穗長 7.5 cm;葉色深綠,葉片蠟質中等,葉姿直立,葉耳紫,幼苗匍匐;分蘗數中等,穗密度稀疏,單株穗數3.0~5.0個,每穗結實22~26粒,單株粒重3.0~4.0 g,千粒重40.0~50.0 g;籽粒較大、黃色、橢圓。
該品種于2017年參加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的區域試驗,6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 4 207.0 kg·hm,較對照品種甘墾6號增產 9.6%;2018參加6個點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 3 750.5 kg·hm,較對照品種甘墾6號增產 10.5%;區域和生產試驗兩年平均產量3 978.8 kg·hm,較對照品種甘墾6號增產10.1%。
2018年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該品種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6.28%(干基),淀粉含量為61.06%(干基),脂肪含量為2.46%(干基),氨基酸總含量16.11%(干基),其中賴氨酸含量為0.52%(干基);經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檢測,β-葡聚糖含量為3.05%。
該品種綜合抗病性較好,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均表現中抗條紋病、黃矮病和根腐病。2018-2019年抗病接種鑒定中,該品種中抗條紋病,感黃矮病,中抗根腐病。
該品種適宜于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北部春播區種植。在適宜區4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種,選擇中等以上肥力地塊種植。條播栽培方式,每公頃保苗450萬~525萬株。播前一般選用敵委丹種衣劑拌種,可以防治大麥黑穗病的發生。采用秋施肥或者種肥的施肥方法,每公頃施肥 277.5~337.5 kg,其中施磷酸二胺150~180 kg、尿素90~120 kg和鉀肥37.5 kg。播種后及時鎮壓,三葉期壓青苗,收獲應在臘熟期割曬,臘熟末期聯合直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