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
(鄆城縣水務局,山東 鄆城 2747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黨和政府加大了對水利工程建設的力度,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需要看到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也隨之提到重要的位置。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保護造成嚴重的沖擊,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眾所周知,水土連同其他因素構成了生態系統,水土流失對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的沖擊,因此,為確保我國經濟與社會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就必須做好水土保護。應當看到,水利工程建設對土地資源帶來較大程度的影響,其開發、建設、利用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甚至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給所在區域水土甚至氣候帶來變化?;诖?,相關部門在做好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就必須做好對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給予修復,通過科學的生態修復與保護措施,在自然修復的基礎上,做好人工修復,從而提升所在區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水土環境穩定性和協調性的有機統一,達到人與自然共同發展。
水利工程建設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指的是因水利工程建設中遭受損壞或者退化的生態系統給予科學的修復以及進行重建。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生態修復意在主要促進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運行能夠實現良性循環,保證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能夠充分發揮作用?,F階段,水利工程建設中實施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借助于現代生物工程技術與現代生態技術,對因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所在區域生態系統退化,由此產生的包括水土流失等諸多因素實施有效的阻斷以及較大程度的改變,促進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生態系統實現各種因素的優化配置和有機地協調,與之相應地,促進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與外界環境間的信息與能量實現交叉性的融合,使得因為水利工程建設遭到沖擊因此而退化的生態系統,借助于科學而高效的修復保護措施,水土得以保護,能夠恢復到原有的狀態,真正實現水利工程建設與水土保護的有機斜體。
在實施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尊重科學、依據所在區域的實際,恪守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原則,由此,最終實現生態修復的功效。具體而言:
首先,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應當看到,我國有著廣闊的國土,南北之間、東西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地形、地貌、氣候等諸多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間的差異,諸多的差異決定了水利工程建設中實施生態修復工作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相關部門必須尊重科學,從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的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多元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防止一刀切、片面化,才能確保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恪守整體修復的原則。毋庸諱言,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的生態修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全區域出發,不能著眼于一點一線,要從整體出發,唯有著眼于長遠性,才能兼顧大局,防止片面化、局部化,真正達到生態環境修復的實效性。
再次,堅持經濟性的方針。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既然是一項長期的、整體性工程,就要科學地面對,因為其涉及所在區域人民群眾的經濟與生活,因此,要確保當地百姓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為此,相關部門在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生態修復工作中就要采取多元的修復方法,不能單純依靠自然修復,要采取人工修復作為有效的輔助手段,二者有機結合,要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同時,要多用當地的人力資源,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
水利工程建設自然涉及水,涉及江河湖泊。實施水利工程建設就涉及對水力資源的改造,這自然而然對水文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水利工程建設實施中有的需要對河流進行截流,修筑堤壩,增加水庫的蓄水量,這就會給上游帶來水位的提升,下游水流減少,流速變得緩慢,甚至出現河水枯竭,人為地增加了下游河流的枯水期,河床裸露;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建設使得上游水流減少了流動,增加了水深,水溫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本是較快流動的水變得相對靜止,水環境變化越來越大。水利工程建設中往往產生很多的建筑垃圾,這些建筑垃圾處理不當也給水環境和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河流因為垃圾傾倒自身的凈化能力減弱,水質容易渾濁不堪,有的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更威脅到水利工程周邊百姓的身心健康。
實施水利工程建設,需要爆破山石,需要挖土,需要就地取料等。這會給所在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不小的影響,有的山石裸露,草皮被鏟除,影響了所在區域原有的地形地貌,致使植被覆蓋率下降,影響了植被的再生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抬升地下水位,不少地方沼澤化問題嚴重,土壤肥力因為土壤中的含氧量減少而減少,生長環境沼澤化嚴重使得農作物種植受到影響,作物收成減少,給所在區域農民帶來經濟上的收益減少。
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的地質因為工程建設往往產生一定的變化,最為突出的就是土壤疏松,其穩固力量減弱。這表現在惡劣天氣時間部分山體或者堤岸出現坍塌、滑坡等現象,有的地方出現泥石流,有的房屋沉陷、墻體出現裂縫,給當地百姓帶來生命與財產損失。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所在區域甚至因為水壓過大致使巖石產生斷裂帶來輕微地震。
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所在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等生態環境,表現為水位升高使得部分區域要實施群眾遷移,土壤的沼澤化、下游河流湖泊水流減少,甚至斷流干涸,這都給所在區域百姓帶來一定的居住和生活影響,有的土地種植減少,無法進行養殖,有的因為水利工程減少而影響出行,都給他們帶來或多或少的經濟收入減少等不利影響。
應當看到,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設中生態修復工作的力度,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就整體而言,一些水利工程建設中生態修復還存在著思想認識不足、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尤其是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中,承建者多是些小型施工隊伍,甚至是臨時組建的施工隊,他們生態保護意識不足,思想認識不到位,專業技術能力較低,開發建設規劃不合理,致使工程建設中產生較多的建筑垃圾,隨處丟棄,就地取材,砍伐樹木,鏟除草皮,這些不規范的行為經常出現,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存在嚴重的危險因素;更由于一些主管部門監管不到位,使得部分施工隊伍不規范的施工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制止。凡此種種,都給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導致出現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污染加劇,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發展,制約了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大型水利工程往往因為其規模大而受到世人關注,因此,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也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但在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中,其施工隊伍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技術落后、修復方法單一的問題。因為規模小、施工影響相對小,所以小型的施工隊伍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中他們難以建構起完善的生態修復理論體系以及技術體系,往往注重對植物群落模式的恢復,忽略自然規律的恢復,
忽視動物多樣性、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工作開展,從長遠角度來看,導致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之間存在不協調現象的出現。
相關職能部門要從源頭上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的認識,作為職能部門要勇于擔負起職責和使命,要充分認識到水利工程建設是造福百姓造福社會,是黨和國家關心民生、關注國家經濟與社會建設的集中體現,恪守整體修復的原則;充分認識到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全區域出發,不能著眼于一點一線,要從整體出發,著眼于長遠性,兼顧大局,防止片面化、局部化,真正達到生態環境修復的實效性。要從政治的高度做好工程建設,要做好科學的設計,真正把工程建設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有機結合起來,決不能回頭再治理再修復,堅決避免嚴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
要建立健全嚴格的招投標制度,選取那些專業的施工隊伍,堅決避免暗箱操作;要實施嚴格的監管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的監管措施,要督促施工隊伍認真學習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施工、規范施工,科學規劃,避免不合理的施工,建筑垃圾要及時科學處理,避免隨處丟棄,防止亂砍濫伐,不得隨意鏟除草皮。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防止在施工中出現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保護當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通過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真正促進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水利工程建設使得所在區域土地減少,占用河道,養殖業、種植業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還牽涉百姓遷移,這都會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涉及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百姓的收入。為此,相關職能部門和當地政府要關愛百姓,使人民群眾從思想上認識到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一項長期的、整體性工程,要科學地面對,基層政府、職能部門、施工隊伍要采取多元的修復方法,不能單純依靠自然修復,要采取人工修復作為有效的輔助手段,二者有機結合,多用當地的人力資源,增加林下產業規模,增加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加大扶貧力度,聘請科技人員做好下鄉技術指導工作,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使他們掌握現代化的種植、養殖技術,能夠有一技之長,使他們感受到國家的關愛,認識到水利工程是為所有老百姓造福的工程。
職能部門要督促施工隊伍尤其是小型的施工隊伍提升施工技術,建構起完善的生態修復理論體系以及技術體系,既要注重對植物群落模式的恢復,又要重視自然規律的恢復,要高度重視動物多樣性、土壤生物等技術的提高,堅持從長遠角度看待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注意協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
水利工程建設帶來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其修復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為做好這一工作,必須從生態環境補償入手,建立起科學的環境補償機制。眾所周知,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因其時間的漫長和不確定性,往往給后續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為此,相關職能部門要在建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修復補償機制的過程中,重點做好備用金制度確立工作,要明晰備用金補償主體,劃分好生態影響范圍,充分發揮備用金的職能作用,真正確保補償機制的科學運轉,從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效率。另一方面,職能部門也要做好對備用金的使用情況做好監督工作,使其發揮作用,營造出一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的良好機制。
水土保持,保護生態環境不是一人之事,靠的是全民齊參加,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關乎著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為此,相關職能部門和施工隊伍要擔負起宣傳主體的作用,特別是職能部門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采用多種形式的宣傳形式,宣傳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強調生態環境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作用,提高全社會人員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使人民群眾熟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基本內容,使百姓能夠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有所了解和認識,降低人民群眾在社會活動中參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盲目性,增強自主自覺參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積極性,從而營造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良好的社會氛圍。
綜上所述,在水利工程建設的中,必須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置于重要位置。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保護造成嚴重的沖擊,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為確保我國經濟與社會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就必須做好水土保護。相關部門在做好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就必須做好對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給予修復,通過科學的生態修復與保護措施,在自然修復的基礎上,做好人工修復,從而提升所在區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水土環境穩定性和協調性的有機統一,達到人與自然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