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欣,劉 淇,李善玲,朱孟浩
(臨沭縣科學技術局,山東 臨沂 2767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為進一步了解全縣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情況,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激發科技創新動力,筆者通過實地觀摩、座談交流等方式深入企業和部門,詳細了解了產業知識產權創造、產學研協同創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等工作開展情況,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近年來,臨沭縣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縣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先后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山東省技術轉移先進縣等榮譽稱號。目前,全縣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1家。建有市級以上研發平臺達65,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9家家。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00余項,爭取無償資金3.34億元。獲得市級以上各類科學技術獎勵143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技術金橋獎3項。深入開展“百家院所進臨沭”活動,通過聯合共建研發中心、共同承接國家和省科技項目,推動高端人才和創新成果向臨沭聚集,已累計與107所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238次,轉化科技成果376項,登記技術合同28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5億元。
啟動了科技創新示范縣建設,形成了《臨沭縣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全縣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從“創新投入”“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特色指標”5個方面設置了30項示范縣建設指標,全面統籌和協調推進科技創新示范縣建設的各項工作。在堅持和完善原有科技獎勵政策的基礎上,圍繞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對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作出規劃。
縣財政設立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3000萬元,并形成穩定增長機制,用于支持開展各項科技創新工作。圍繞臨沭縣“工業強縣、創新發展”的定位,嚴格兌現企業獎勵政策。2017年至2021年,縣財政重獎企業共計4054.355萬元。2021年,全縣獲批科技資金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其中,爭取各級科技項目支持1865萬元,各級企業研究開發補助資金700萬,中小微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財政補助預計150萬元,充分發揮科技金融源頭活水作用,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金額度7300萬元。在財政資金的引導激勵下,企業創新創業熱情迸發,規上企業研發投入累計達到10.98億元。
圍繞“3+2+N”產業,積極創建科技創新平臺,轉化應用科技成果,推動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發展格局和平臺支撐體系,促成全縣成為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應用高地。目前,全縣共建有市級以上平臺65家,通過平臺建設“筑巢引鳳”作用,吸引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兆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廣商、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曾希柏、清華大學教授張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朱孔軍、山東大學教授楊延釗等126位高層次人才和一批研發團隊參與全縣科技創新工作。同時,圍繞產業發展的急需和緊缺人才,共引進外國各類經濟技術管理專家330余人次。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新興產業穩步壯大。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圍繞新興產業鏈圖譜,加快實施強鏈、補鏈工程,全面啟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謀劃布局。圍繞企業的產業特點和科技需求,堅持常態化走訪企業,協調解決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針對科技企業缺、研發投入低、研發機構少的短板不足,有針對性地開展梯次培育企業、提升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等專項行動,積極為企業提供優質化、定制化和個性化的科技服務。
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主要以技術自主研發為主,聯合攻關、共建平臺等深層次合作較少,引進的海外人才和智力成果相對較少,重大科技項目和成果引進轉化能力不強。在孵化載體、創新平臺、公共服務等方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還存在差距,創新基礎和綜合配套能力與全縣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還不匹配。比如,從全縣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入駐企業及畢業企業數量看,全縣分別達到60家、166家,較全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平均數據相比,分別少191家、924家。
高新技術企業育成孵化還不完善,新引進落地的高科技項目數量和規模較小,科技型中小企業儲備不足,創新型企業群體急需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在全縣經濟結構中的占比偏小,整體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目前,全縣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企業數量(50家)僅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數的3.8%;高新技術企業總量(49家)僅占全市總量的4.45%左右;全縣在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培育和高科技項目投資落地上存在較大短板。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54.6%、增速為23.3%,略低于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主要從產業結構看,化肥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鋼管加工業、機械制造業、柳編加工業傳統產業占比較高。
企業整體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字號平臺還沒有實現突破。全縣有研發機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僅有24.29%(2020年),低于全市5.79個百分點,低于全省14.88個百分點,且存在著規模較小,同質化、低端化的現象。企業聚集高層次人才能力相對不足,存在引不來、留不住等問題,尤其缺少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全縣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僅為26.26人(2020年),略高于全市1.36人,遠低于全省35.64人。
一是人才優勢不明顯,與南方發達縣區及臨沂三區相比,全縣經濟、交通、基礎設施等區位優勢不足,縣城綜合薪酬水平較低,支持人才發展的相關政策還不夠完善,發展平臺有限,吸引力低。二是當前全縣出臺的人才政策,主要是針對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高層次人才,面向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的配套政策少。大多數企業對科創人才的激勵方式仍停留在薪酬、項目成果獎勵、新產品銷售分紅等比較傳統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將人才和企業捆綁在一起。三是有的高校畢業生存在高學歷、低本領的現象,與企業技能型、實用型崗位匹配度不夠,人員流動性較大,流失嚴重。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上差距,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很多高學歷人才和高素質技工等就業群體流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
加大科技專項資金統籌力度,根據全縣科技創新能力、本級財政科技支出、科技工作成效等因素進行資金優化配置。通過科技項目實施、平臺載體布局、人才團隊下沉,對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給予支持。建立完善縣級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發揮財政科技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規范企業研發費用的歸集與管理,對項目的立項、實施進行過程管理,項目完成后進行后評價和績效管理,提升研發資金使用效能。
形成“政府搭臺、院校參與、企業唱戲”研發平臺協同建設體系,實現“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發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頂尖研發團隊合作共建,推動每個主導產業成立一個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一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布局一個中試示范基地。鼓勵企業支持加大研發場所、研發設備等投入,壯大專職研發隊伍,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
鼓勵和支持企業主動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創新人才團隊進行對接交流,并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增強協同創新能力。以“一區三園”為主體,加快推進對接“長三角”科創大走廊等區域特色創新載體建設,著力把全縣建設成為省級科技創新策源地、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主引擎。鼓勵和支持各鎮街、開發區和企業在濟南、青島等省內創新高地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資源集聚區布局建設一批“飛地”研發平臺、孵化載體,促進創新要素和智力成果向臨沭縣匯集。
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國家和省重大科技研發計劃,爭取更多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充分發揮市級科技創新券、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等財政資金的作用,帶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科技金融發展,探索開發特色科技金融和保險產品,鼓勵和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
聚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目標,發揮科技創新科技賦能作用,推動產業結構持續調優,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協調創新體系。帶動全縣形成“標桿企業引領、優質企業支撐、中小企業跟進”的遞進成長新格局,培育“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頂天立地”的骨干企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庫,強化動態管理、精準服務和全鏈條培育,帶動形成全縣“金字塔式”企業梯隊。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引導、技術改造等手段,加快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企業提檔升級、高質量發展。
實施創新項目“揭榜掛帥”,圍繞“3+2+N”產業體系,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實施縣級科技重大專項,集中各類創新要素,破解產業發展核心技術瓶頸,推動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實現新突破。實行科研經費“包干制”,項目經費使用的規范性和合法性納入科研誠信管理。管理費由項目承擔單位根據實際管理支出情況與項目負責人協商確定,績效支出由項目負責人根據實際科研活動需要和相關薪酬標準自主確定。
擴大產學研合作范圍,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促進創新人才、科技成果、金融資本、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集聚發展。拓展與“一帶一路”和“長三角”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實行常態化科技成果采集、遴選、定期發布制度,完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和技術轉移體系,強化對創新創業全鏈條的服務支撐,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打造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提高為企業和產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國家級孵化器管理體系和孵化服務機制,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細分產業的精準孵化服務。鼓勵多元主體建設創新創業孵化載體,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資源共享等方式,加強孵化器的建設與運行,推動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孵化載體專業化精細化升級。不斷提升服務入孵企業、入孵團隊水平,充分滿足創業團隊和企業對于空間、管理、服務、合作等方面個性化需求,形成“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發展模式,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堅持全球視野選才,精準引才,著眼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加強產業、行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定期發布緊缺人才需求目錄,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原則,通過顧問指導、掛職兼職、技術咨詢、候鳥專家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柔性引才。創新人才引進新模式,加快推進“人才飛地”建設,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引進培育機制。
建立重點領域人才開發協調機制,依托科技等重大技改項目,支持重點領域科技工作者參加國家和省里的科研計劃、學術交流。完善以人才分配激勵辦法,重點加大對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股權、期權、崗位分紅權等激勵力度。支持企業赴海外設立研發機構、離岸創新實踐基地,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引進海內外頂尖人才來沭創業創新發展。
鼓勵科技人員聚焦工業振興、鄉村振興、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和成果轉移轉化。在縣級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置科技特派員計劃專項,用于支持建設提供技術示范、成果轉化、技能培訓、人才培養、創新輔導的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夯實科技特派員工作基礎,形成鼓勵特派員精準服務工業強縣戰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新局面。
實施企業家素質創新能力提升培訓專項計劃,加大對企業家創新思維和能力提升的培訓力度。弘揚工匠精神,強化創新思維,積極倡導企業家堅守實體經濟,形成“伯樂型”企業家培訓長效機制。不斷強化機制建設,深化不同層次的交流活動,打造區域性和產業性企業家聯盟,努力建設一支銳意改革創新、具有全球化視野、善于做大做強的企業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