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勇
(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遵義 564299)
蜂巖鎮,隸屬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地處鳳岡縣南部,東鄰王寨鄉,南抵天橋鎮,西接琊川鎮、進化鎮,北靠永和鎮。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蜂巖鎮的農業發展有了顯著提升,其中以茶葉種植為代表的茶產業,成為近年來蜂巖鎮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蜂巖鎮是鳳岡縣第二大產茶鄉鎮,有茶園面積2466.67hm,投產茶園1800hm,有機茶園266.67hm。蜂巖鎮近年來茶葉種植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標準化生產是分不開的,利用標準化生產,蜂巖鎮逐步實現了茶葉種植的產業化,極大地推動了地區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發展,帶動了地區勞動人口就業和收入水平增加,也充分證明了標準化生產在產業化中的重要作用。
蜂巖鎮的茶葉種植產業化發展離不開對標準化生產的應用,標準化生產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模式,同時也涉及許多的生產技術,是對農業生產的大膽創新和極大效率提升。標準化生產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必要性。
首先,標準化生產是產業化發展的前提。標準化生產指的是按照相同的品種、播種季節、施肥方式、施肥類型、采摘時機等對農業種植成果有著直接影響的因素進行農業生產的新型生產模式。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標準化生產已經成為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必然發展趨勢。因此也就成為農業產業化的前提。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流方向,產業化帶來的品牌效應和邊際成本遞減都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產業化發展需要有大量質量相近的產品作為支撐,傳統的小農種植模式,農戶各自生產,種植的農產品種類不一,產量低下,且即便是相同品種的農產品質量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難以支撐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但是標準化生產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標準化生產,將農村的農業單位集中在一起,整合農村的農業種植資源,從而實現農產品品種和質量上的高度統一,即便沒有建設大面積的統一管理種植園,也能夠保障在區域內的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可控性,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產品保障。
在蜂巖鎮的茶葉產業化過程中,就是通過采用標準化的茶葉種植生產模式,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全鎮統一種茶采茶,收來的茶再統一銷售給龍頭企業,既保障了茶農的收入,避免了種茶無銷路的情況,也為龍頭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優質貨源保障,所以蜂巖鎮的茶葉才能夠快速打開市場,整個鎮的茶葉產量在短短數年時間內得到了極大提高,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茶之鄉。
其次,標準化生產也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標準化生產不僅僅一種高效的生產模式,同時也涉及很多先進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較為突出的就是數字化生產和自動化管理。這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依靠數字化生產技術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產業化的速率,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化資源整合,在地區范圍內形成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而自動化管理技術則能夠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這是限制農業產業化發展最重大的問題,而自動化管理就能夠最大程度減少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依靠現代化的自動管理系統,利用最少的人員數量,實現更大范圍的管理,這對于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至關重要。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技術支撐是核心,只有建立完善的技術體系,才能夠充分實現產業化。
在蜂巖鎮的茶葉產業化過程中,標準化的生產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種植、采摘、運輸、銷售一條龍對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應用,最大化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實現了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
最后,標準化生產對于農業產業化而言,還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品牌建設。在農業產業化中,品牌建設同樣是核心的內容之一,在新的電商時代,地區的農業產業要做出效果,吸引消費者,毫無疑問就需要形成大眾普遍接受的品牌,并且將整個地區的相同及相關產品都納入到品牌體系中,從而利用品牌效應促進農業產業化。而品牌的建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產品的規模和質量,這兩個要素都受到標準化生產的直接影響。標準化生產帶來了農產品的數量增加,同時建立起統一的質量管理標準,所以就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的品牌建設。
在蜂巖鎮的茶葉產業化過程中,主要的品牌就是百善舞春、紅魅和鼎佳三大企業品牌,蜂巖鎮及周邊場鎮成為這三大企業的主要供應商,建立起了遠銷國外的茶葉品牌,這個過程就離不開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應用。
蜂巖鎮的茶葉產業化道路不僅是證明了標準化生產對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暴露出當前農業產業化道路中,對于標準化生產的應用存在著一些不到位的問題,這些問題既包括思維層面的問題,也包括實踐操作管理以及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具體而言,總結出來當前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標準化生產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對于農業產業化而言,標準化生產卻非一戶農民或者一個企業可以實現的,只有整個地區絕大多數的農業種植者認識到標準化生產帶來的好處,并且愿意花費成本進行標準化生產模式改造和技術建設,才能夠真正通過標準化生產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但是現階段的農村種植實際中,并非絕大多數的農戶都愿意進行標準化生產改造,尤其是需要花費成本的時候,仍舊有很多農戶不愿意做出改變,這就限制了農村的標準化生產,同時也就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的建設水平。
當前農業產業化中的標準化生產技術也有待提高,現階段采用的主要生產方式落后老化。我國實行機械化農業生產推廣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目前仍舊只在平原地區使用得較為普遍,而在山區使用得很少。一方面是因為山區的地理形勢不適宜采取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山區經濟發展程度落后,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生產方式改造。所以在我國很多的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化生產中都存在著生產方式老化的問題。生產方式老化問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而且由于缺乏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還導致農業生產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嚴重,難以保障農業產出。不僅是機械化生產水平低,同時農業生產中對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也存在著不足,而且相比起機械化農業生產,數字化農業的發展程度更低,不符合新時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需求。
當前農業產業化中利用標準化生產存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標準化生產模式的管理水平嚴重不足,標準化生產本身就需要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但是專業人才恰好是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所最稀缺的資源。農村環境的特殊性使得其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而人才的欠缺又使得標準化生產的管理效率不足,對于整個地區實現統一管理這個目標而言產生了很大限制。所以管理水平不足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產業結構落后也是農業產業化中對標準化生產應用不到位的一個體現。標準化生產不只是一種生產模式,更是對農業發展的全新思考,標準化生產有著更高的生產力和更低的生產成本,所以對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要求也就更高,如果不能夠選擇合適的產業結構,那就是對標準化生產的浪費,也說明沒有對標準化生產的本質認識到位。農業產業結構指的是農產品的種植類型和農業相關產業的結構組成。在新時代農業產業化中,本應當以高附加值的農作物為種植對象,適當減少低附加值的產品種植。但是在當前很多的農村地區,種植的作物種類仍舊是以傳統低附加值作物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農作物種植。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農村生產模式的轉變不到位。很多農民長期種植低附加值的農作物,已經形成了種植依賴和惰性,當新的高附加值作物品種出現時,農民會首先考慮種植的風險性,大部分農民都是風險規避型,所以寧可選擇附加值低但是收益穩定的作物種植,也不愿意選擇附加值更高,但是同時風險也更高的作物。第二,地理區位原因及地區產業發展狀況。還有一部分農民之所以選擇種植低附加值的作物,原因還在于自身所處的位置地理條件相對較差,比如貧瘠的山區和荒漠化問題嚴重的地區,這些地區高附加值的農作物難以成活,所以農民不得不選擇低附加值成長能力強的作物種類。同時,地方產業的不發達,使得農民即便種植了高附加值作物仍舊只能夠以低價出售,或者產出之后銷路存在問題,這也導致了農民對低附加值作物的選擇,因為低附加值作物相比起高附加值作物更易成熟,抗病害和環境影響的能力更強。
針對上述的問題,結合蜂巖鎮的茶葉產業化道路,對于農業產業化中標準化生產模式的應用,本文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首先,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應用標準化生產模式,應當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標準化生產對于農戶種植的管理是其核心內容,因為地理原因或者資金規模等因素,當前的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很難實現在同一種植園中進行,而更多采用的是農戶在政府或者龍頭企業的指揮下統一種植,統一標準,然后由企業購回。這種模式下對于農戶種植的管理就非常重要,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失去了標準化生產的意義,仍舊恢復成小農種植,對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都難以進行控制。所以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從最開始農戶與企業簽訂種植協議開始,到土地的整理、種子發放、肥料發放、種植技術和方法教學到收割時機、作物回購等環節,都建立管理機制,才能夠最大程度推進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業產業化的質量。
其次,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應用標準化生產就不能不規范標準化生產模式,主要針對農作物的種植和收購標準。種植標準毫無疑問是標準化生產實現數量和質量控制的關鍵,只有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執行,才能夠確保整體的質量符合產業品牌的要求。才能夠推動產業化發展。標準化的種植并不需要全體農戶都使用機械種植生產,但是需要農戶嚴格按照龍頭企業制定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不能夠為了節約成本而隨意更換或者缺漏某些步驟,在這一方面需要村級和組級部門進行監督檢查,保障質量才能夠形成品牌,形成產業化。在收購方面,則由龍頭企業擔當責任,在收購時,應當注重收購價格和數量,在尊重市場規律的情況下,企業應當盡可能減少收購價格的波動,尤其是減少收購價格下跌的情況,因為當前的收購模式通常都是企業全部收購合格的作物,如果價格下跌頻繁,會影響到農戶的種植熱情,出現轉而種植其他作物的情況。不利于產業化發展,所以企業應當在收購價格上對農戶有著一定的保障。
在標準化生產的規范上,蜂巖鎮主要采取的措施為“五統管理”,即對茶葉的采摘標準、用肥用藥、綠色防控、收購轉運和加工銷售五個方面進行統一管理。取得了豐碩成果,2020年一品泉社區等股份經濟合作社試點運營,取得明顯成效,共銷售茶青25余萬kg,有效助推紅魅茶業公司出口茶產值突破7000萬元。
在農業產業化中應用標準化生產,還需要完善有關的配套服務,尤其是對于農戶的生產服務,包括種子、肥料、農藥等物質服務以及種植技術等非物質服務,都要完善和保障,才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出農戶的種植潛力,增加產量,提升質量,蜂巖鎮采取的措施為實行“五直服務”,即訂單直達聚合力、技術直通強管理、農資直供降成本、產品直銷增效益和安全直管守底線,通過這五直服務,實現了茶葉產業的高質量標準化生產。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蜂巖鎮的案例,發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標準化生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也是新時期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的主流趨勢和主要模式。標準化生產作為產業化的前提,既提供技術支撐,又促進品牌建設,作用甚大。而當前存在的一些標準化生產模式的應用問題,在今后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有效提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實現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