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規劃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林地資源是我國進行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之一,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重要保障;但林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必須做好林地保護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保障。林地不僅是森林資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部分,加強對林地資源的保護,是林業生產建設的重要根本,也是實現國土綠化目標的主要途徑。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加上水資源缺乏等因素,克拉瑪依市大部分地區為裸露的戈壁荒漠,礫石與戈壁荒灘的面積廣,林地面積較少,森林覆蓋率低,土地鹽堿化程度嚴重,天然草地面積少,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劉嫻等通過對克拉瑪依土壤、動植物、微生物、自然保護區等的現狀分析,得出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指數為32.48,屬于“較差”級。如今,保護生態環境已是全球發展的時代主題,克拉瑪依也較早地認識到了推進石油產業發展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互為促進的關系,突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桎梏,推動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齊頭并進。
項目區征占林地直接導致林地面積的減少、整個地區森林林齡結構不平衡、森林生態功能下降等直接影響。建設中進行的施工活動,也會造成工程沿線的林木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破壞了林木生長的自然狀態,減弱了工程沿線林木自然更新能力,林木生長態勢減弱,林木質量將會有所下降。
項目區的建設使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被破壞或改變,建設施工活動會驚擾野生動物的棲息生活,植被的減少和破壞而引起野生動物食物來源的減少,隱蔽和遮陰的庇護場所減少,對野生動物的生活捕食造成一定的影響。施工期間,由于機械設備的轟鳴驚擾,施工建設人員活動的增加,野生動物將遠離施工現場,遷至其他沒有人為干擾活動的區域,使區域內單位面積上的動物種群數量下降。
工程建設期間對野生植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植被機械碾壓、破壞、人為踩踏等等。由于油井建設所處區域生態較為脆弱,森林植被在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保障工農業生產和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施工期間要加強森林植被和植物種類的重視;加強施工管理,加強環境保護,盡量減輕對區域內植被的采挖、碾壓等人為和機械破壞。
工程施工將會使局部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加劇此區域的水土流失和風蝕危險。
工程開挖的挖填和棄渣占壓等損壞了原有的地表和植被,為水土流失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工程開挖形成較大、較高坡面時,會使開挖面產生擾動,影響土體結構,并損壞植被,產生大面積的裸露面,棄渣、土石方的臨時堆置等損壞和改變原有自然形成的地貌特征,都將降低原有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引起土壤風蝕加劇。另外,施工人員活動、機械的移動施工等也可能造成植被破壞,使土地保持水土的功能降低。
工程建設使用林地會使區域森林和林木數量有所減少,森林調節區域氣候、凈化空氣的能力略有降低。由于項目建設使用林地和森林的面積占項目區域的林地和森林比例較小,隨著現地造林的植被恢復措施的實施,區域林地面積逐步恢復,森林改善氣候、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會逐步恢復。
克拉瑪依區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到原有狀態。在工程建設施工及后期運營管理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將綠色生態理念滲透到各個環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降低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保證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
(1)增強施工人員動物保護意識。施工期應向施工人員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讓施工人員熟悉保護動物體貌特征,增強其保護意識。嚴禁施工人員偷獵、傷害、恐嚇、襲擊野生動物,一經發現必須依法嚴肅處理。
(2)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聲、廢水等影響。在工程建設期間,推土機、挖掘機、打樁機等施工機械及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等各種運輸車輛運行將產生一定強度噪聲,應加強施工管理、采取遮擋消音等措施使施工噪聲降到最低程度。項目運營期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噪聲影響,通過營造防護網、設置隔音防護設施等措施把噪聲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降到最低。對于施工和運營產生的廢污水,嚴禁隨意排放,污染地表水體,保證動物水源地安全。
油井開發建設區多為荒漠植被類型,群落組成簡單,植物種類較少。據現地調查,建設區發現檉柳、甘草和胡楊等植物,工程建設中對這些植物應給予足夠的保護。建議采取以下保護措施:
(1)禁止采摘和隨意踐踏林地植被。施工中要盡量把林地地表植被的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別要加強對梭梭等重點保護植物的保護,嚴禁發生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的行為。最大限度減少對野生植物生長環境的擾動,施工中一旦發現珍稀保護植物應就地保護或及時移植。
(2)加強植被恢復。對工程建設占地造成的植被損失,臨時占用林地工程結束后采取現地造林的植被恢復措施,恢復被征占林地的現地林地面積;永久用地應進行異地植被恢復措施,保持林地面積不減少。
建設單位及相關施工單位須明確各自的職責,盡量減小工程建設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內容應包括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有害生物進入和工作人員的活動范圍等內容,做到責任明確,各司其職。
建設及施工單位應邀請當地林業部門專職管理人員,對施工人員開展保護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森林防火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普及,提高保護森林資源安全的意識,使“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環保觀念深入人心。
施工活動應嚴格限定在工程設計和勘界紅線用地范圍內,嚴禁越界使用或隨意侵占林地。通過設置施工界限圍欄,固定施工便道,嚴禁施工人員越界活動和施工機械下道行駛,盡可能減少工程施工對自然地表和植被的擾動,嚴格控制施工人員數量、設備和施工作業時間,避免任意擴大施工作業面。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要按照生態保護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嚴格執行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做好工程施工管理。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廢料、廢水、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污水應集中處理及時清運,嚴禁直接傾倒排放至河道、濕地、農田中,造成污染;采取減小鳴笛、灑水降塵等措施,減輕施工噪聲、揚塵等對環境的影響。
(1)主體工程完成后,應及時對施工場地進行清理,對施工區植被進行有效保護。修復因施工受損或受到影響的荒漠林,使項目區森林生態防護效能逐步得到恢復和加強。
(2)通過現的植被恢復措施,在項目區的適宜區域營造不小于因使用林地受損森林面積的人工林,保持區域森林保有量,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平衡。
(3)臨時占用林地期滿之后(使用期限2年),必須依法拆除臨時建筑物、清理場地,清除廢棄材料,結合地形恢復場地并進行復墾,原址恢復林業生產條件,如果條件容許,可移植林木栽種,防治土地沙化。
(4)臨時用地到達期限時如工程延期仍需占用林地,請提前及時辦理相關延期或轉永久使用林地的手續。
在建設工程過程中,應當對周圍景觀、景點、地形地貌、林草植被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工程結束后,應當及時清理現場,恢復地貌原狀。建設區外,嚴禁砍伐、損毀樹木和其他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不得擾動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森林景觀的原始風貌。
(1)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審核審批管理辦法》等國家、地方有關林地占用征收的法律、法規辦理相應的林地使用手續,界定林地使用區域,及時更新森林資源檔案。
(2)在項目區增加專職森林資源管護人員,針對項目工程的建設特點,制定相應管護辦法和管護制度,將工程建設及周邊區域的資源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做到防微杜漸。
(3)配合、協助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做好森林資源和動植物保護、水土保持、植物檢疫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4)與業主單位、施工單位不定期對森林資源保護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加強永久使用林地的監督管理,對合理的永久使用審批工作做好督促和服務工作,制止不合理永久使用和未批先占情況發生。
(5)加大對于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決不縱容不法行為的滋生蔓延。
(1)主動同林業主管部門聯系,及時辦理相關手續,若臨時建設項目如需永久使用林地,應及時向當地縣市林業部門提出申請,辦理相應占地手續,防止不合理永久使用和未批先占情況發生。
(2)建立健全保護措施,明確具體工作任務和內容,落實管護責任,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切實可行的監控措施,將森林資源管護放到與工程施工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
(3)做好施工組織設計,嚴格界定工程用地范圍,嚴禁超范圍采挖,減少人為因素對植被的破壞,珍惜項目區的一草一木。
(4)在項目施工期及運營期,明令禁止將周邊野生植物采挖和移栽用于生活區的造林綠化,明令禁止一切有害于野生動物的活動,嚴禁進行狩獵等危害野生動物繁衍的行為發生。
嚴格依據國家和自治區有關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管理辦法和標準,按照恢復不少于被占用林地面積的森林植被所需要的調查規劃設計、造林培育等費用核定。建設單位應在向林業主管部門報送使用林地申請材料前,全額繳納所使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復費。
森林植被恢復費應專款專用,只能用于現地恢復造林、護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資源管護,嚴禁截留、擠占、挪用項目資金,保證專款專用。各項收支都應有明細賬,并設立資金監管部門,負責對資金使用情況的核查、審計和監督工作。
明確責任主體,按“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由當地林草主管部門負責監督植被現地恢復的建設實施,并對植被恢復效果進行檢查和監測。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規定:“臨時使用林地期滿后一年內,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建設單位在臨時使用林地期滿之后,對臨時占用林地,依法拆除臨時建筑物、清理場地,清除廢棄材料,結合地形恢復場地并進行復墾,原址恢復林業生產條件;對永久使用林地采取異地植被恢復措施,選擇水土條件較好、面積等同的土地作為異地植被恢復地點,保證植被恢復面積不減少。
(1)認真遵照執行《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森林植物檢疫條例》等各項條例法規,堅持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誰經營,誰防治”的原則,建立責任制度。
(2)加強森林火險的預測、預報工作,將造林地納入當地的護林防火體系。
(3)加強森林病蟲鼠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堅持生物防治為主采取必要的營林措施,綜合治理,減免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本文立足于克拉瑪依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油氣儲量豐富、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的現實條件出發,探討油田開發建設對林地環境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林地是生態環境的基礎部分,切實做好油田建設過程中的林地保護工作,把對林地環境的不利影響盡可能地降到最低,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提供保障。本文對林地保護措施的討論僅限于油田林地征占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油田開發建設的林地征占據了克拉瑪依絕大部分的林地征占額,所以本文對克拉瑪依實施林地保護措施具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