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古杰
瑞士《新蘇黎世報》11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綜合征一為什么將北京視為敵人是不明智的 美國首先將北京視為威脅。現在歐洲的情緒也發生了變化。然而,歐洲不應簡單地追隨華盛頓,而應走自己的路。
中國正準備好趕上美國。這解釋了美國人的恐懼。經濟實力轉化成了軍事實力。中國軍隊已有能力阻止美國海軍進入太平洋的部分地區。海上實力的擴張伴隨著在歐亞大陸影響力的擴張。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似乎正劃在太平洋和歐亞大陸擠壓美國。
歐洲人正努力在權力游戲中定位自己。鑒于與美國有太多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歐洲不能退到等距離的位置,但西方民主國家擁有基本共識并不意味著要盲目效忠。歐洲人面對北京的處境(與美國)不同。
歐洲不是太平洋強權,中國對其安全利益沒有直接威脅。而美國認為自己在太平洋受到了中國的挑戰,但它與加拿大和墨西哥有安全的陸地邊界。對歐洲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在這里,威脅不是潛伏在遠處,而是在門口:在俄羅斯、中東以及馬格里布——這是非洲難民大遷徙的(非洲)終點站。歐洲還與中國同在一片“超級大陸”。這意味著要切斷大量聯系就得付出高代價。對于德國的旗艦行業——汽車行業,40%的汽車在中國銷售。經濟“脫鉤”不是個好主意,禁止中國投資港口等基礎諼施也一樣"
現實政治意味著,在面對中國時,不應總是聚焦于香港問題或“新疆人權”問題,因為北京將這兩者視作內政。面對一個世界大國,價值觀導向的外交政策很難起到什么作用。值得與北京討論的是其他問題,比如開放中國市場等,這絕對符合歐洲的利益。
沖突的焦點是臺灣問題。雖然歐洲沒有太多選擇,但不應跟著某些美軍將領和佩洛西這樣的政客做出劍拔弩張的姿態。歐洲的主要問題仍來自俄羅斯,要是還想同時挑戰中國,那將是狂妄自大,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并未向俄提供實質性軍備支援的情況下。
歐洲希望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這并非華盛頓某些人所夢想的全面遏制中國。對歐洲而言,即便是這樣也已足夠艱巨。在結束了持續多年的對俄天真后,歐洲如今患上“俄羅、斯綜合征”。無論如何,我們應避免再患上“中國綜合征”。▲(作者為《新蘇黎世報》總編輯埃里克?古杰,青木譯)
環球時報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