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依琳
情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通過親身參與、感受體驗等形式獲得的直接或間接的心理認識,是人們對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做出的喜怒哀樂的反應。兒童情感的發展與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密不可分。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對兒童的情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音樂教學中,尋求兒童情感發展與音樂審美教育的共通融合,是提升兒童音樂審美能力、促進情感發展的必然取向。
兒童情感發展具有階段性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體驗的增加,從哇哇啼哭的嬰兒到情緒外露的兒童,個人的情感也在發展。學齡前兒童具有情緒的不穩定性和情感外露性的特點——這個時期的兒童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注重自己的情緒感受,喜怒、哀樂兩種對立的情緒常常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進行轉換并表現出來。在這個時期,由于經驗和智力的限制,兒童的情感表現多源自于自己的親身感受,而對自身以外的情緒情感卻很難體會得到。
進入小學后,學校成為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環境的變化、學校紀律的約束、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都使兒童的情感內容豐富起來。低年級的兒童開始學會感受他人的情緒,學會與他人交往,并能逐漸接受和主動感知外界帶來的情感體驗。到了中高年級,兒童情感的深刻性不斷增加,情感逐漸內化和穩定。這個時期的兒童開始將情感與道德標準、行為規范等聯系起來,發展成為與社會需要相聯系的高級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兒童情感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家庭環境、生活環境、學校教育等都會給兒童的情感發展帶來影響。不同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也會給兒童的情感帶來程度不一的發展。在家庭生活中,歡樂、和諧的家庭氛圍會給兒童帶來積極的情感發展,使他們產生開朗、樂觀的情緒,形成活潑、外向的性格。相反,暴力、疏離的家庭環境會使兒童缺乏愛的體驗,使他們情感變得冷漠甚至偏執。在學校生活中,同學間的交往、游戲的互動會給兒童帶來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如角色的扮演可以讓他們體會到更多社會身份(如父母、醫生、勞動者等)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情緒感受。同時,學校教育中教師的正確引導也能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良好的審美感知。
人的情感源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對生命親情、友情交往等具象的情感,也有對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等抽象的情感。黃潔在《兒童情感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一文中指出,情感與教育融合為一體才是對教育原點的回歸,并將兒童情感教育主題分為“自我成長教育”“國情民情教育”“自然生態教育”“友情交往教育”“生命親情教育”五大類,以期實現“情緒狀態、情感品質、情感能力”的情感教育目標。
兒童情感教育,要發展兒童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兒童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家庭的溫暖,產生對父母親人的敬愛之情。這份情感的發展因家庭的不同而發展各異,它是家庭教育帶來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在學校生活中,兒童學會與他人交往,學會與他人分享,能在與朋友、老師的交往中學會與人為善、尊師重教,產生濃厚的同窗之情、師生情誼。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情感等,引導學生樹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意識。在兒童擁有了這些情感體驗之后,我們還要幫助兒童學會用文字、繪畫、語言、肢體等表達出自己對父母親人、老師的敬愛之情,對同學朋友的友愛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等。
兒童情感發展是構成兒童生命個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健康成長的自然需要。教育在兒童的情感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德國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的核心在于對人們人格心靈的喚醒。情感教育可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如果在兒童的生命成長中缺乏情感的教育,兒童會產生認知的缺失和心理問題,造成人格的缺陷,無法塑造完滿的生命。情感教育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情感發展是兒童對生命的體驗,能喚醒兒童的“生命價值感”,情感教育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同時,情感教育對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情感教育是對兒童“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教育,是兒童情感綜合能力的體現。兒童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接受情感教育,可以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地成長。
在音樂審美中培養兒童的道德感。德育與美育的結合,是培養兒童道德認知的重要內容。在音樂審美活動中,兒童在父母或者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音樂聽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的認知過程,產生與生活的共鳴,通過對歌曲的體裁、旋律、節奏、歌詞等的審美體驗來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思想內涵,培養其正確的思想品德和審美觀念以及社會所需的社會責任感、秩序感、是非感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音樂審美中發展兒童的民族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音樂教育中關于我國優秀傳統音樂的欣賞體驗是培養兒童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在音樂教師的引導下,兒童可以從優秀的傳統音樂中了解到音樂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我國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學習能讓兒童體會到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在音樂審美中提高兒童的自我認同感。情感的發展過程也是兒童自我成長的過程。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學習,可以使兒童獲得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這些體驗可以豐富兒童情感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同時,兒童在音樂審美體驗中與音樂產生的共鳴,可以幫助兒童學會自我調控、自我激勵,增強自信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從而提高自我認識,形成自我認同感。
音樂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兒童的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在音樂審美教育的引導下,兒童可以獲得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能將音樂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去感知音樂帶來的情緒情感,自覺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在兒童腦海中不斷積累,經過感知、記憶和想象之后形成“情感庫”,并不斷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再加工,最終讓兒童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恰當地將這些情感表現出來,使之成為一個情感豐富又善于表達的人。
音樂審美教育可以提升兒童的道德修養和高尚情操。在音樂審美教育中,兒童會接觸到各種體裁、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既包括愛國主義情感的、親情友情交往的,也包括贊美社會生活、贊美大自然的,等等。兒童通過對這些作品中音樂元素的感受與欣賞,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其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感情的熏陶,獲得一定的道德認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提高了音樂素養的同時,又提升了道德情操,使心靈得到了凈化和升華,塑造完滿的人格。
音樂審美教育可以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正是智力發展的一部分。兒童通過音樂審美教育獲得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對現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動力。情感發展中感性與理性的融合使兒童逐漸獲得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基于豐富的情感體驗,兒童可以對音樂形象做出思考,并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進行音樂實踐的創造,在思考和創造中實現情感的深化發展。
朱小蔓老師在《情感教育論綱·自序》(第3 版)中提到:“人的情感絕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進下發展、成熟的。”在進行音樂審美教育之前,兒童首先要學會“感知”音樂,即培養兒童的音樂聽覺。“音樂聽覺”是“在生理反應的基礎上形成心理認知活動。”兒童在音樂元素:節奏、旋律、和聲等的刺激下,獲得對音樂情緒情感的感知——大調多為明朗、歡快的情緒;小調多陰郁、憂傷的情緒;進行曲節奏清晰、強弱分明,給人振奮人心的力量;圓舞曲優美流暢,令人遐想等。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對音樂情感進行感知,如可以給兒童聽一段情緒特征較明顯的音樂,讓他們根據自己所感知到的情緒用表情或者肢體語言表現出來。
黃潔在《兒童情感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一文中指出:“情感教育是回歸生活的教育,它必須建立在能夠喚起兒童情緒情感共鳴的社會生活經驗上,通過知識載體和師生的情感互動,實現兒童品質和人格的影響、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創造力的激發。”因此,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教師要注重與兒童充分互動,給予兒童積極的情感引導,根據兒童所處年齡階段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配插畫、講述小故事等形式將音樂的情感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辨別音樂旋律中的喜怒哀樂,并鼓勵兒童選擇適當的表現形式將這些情緒表現出來。
在兒童有了一定的對音樂情緒的感知能力以及情感的積累后,我們要加大兒童對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情感的認知投入。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其背后的內涵,引導兒童了解作品中蘊含的音樂文化不僅是豐富兒童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從小培養兒童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證。如一些革命類的歌曲,我們可以通過播放相關影片、講述時代背景故事等方式幫助兒童理解作品中的人文內涵,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從中獲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在音樂審美教育過程中,要加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現代文化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互補,使情感教育既要面向未來,又要回望來路。”“音樂本身不僅僅局限于知識技能的習得,更多的是通過文化給予心靈的感悟,這不僅僅是精神的升華,更多是一種情感共鳴,推動生命成長的力量。”在學習優秀傳統音樂時,教師可以選擇歌詞雅致、富有意境、曲調優美的歌曲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又如在教唱京劇《唱臉譜》時,教師可以將音樂課和美術課進行結合,讓兒童根據歌曲中每種顏色的臉譜代表的人物性格來親身體驗臉譜的創作。通過對優秀的傳統音樂進行感知和欣賞,可以讓兒童感受到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表達情緒情感的力量,獲得情感共鳴,提高情感認知能力。
黃潔在《兒童情感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一文中指出,“兒童情感教育要以‘體驗’為主要形式,回歸生活,利用多種教育手段,使兒童在學習、游戲、生活、環境教育中不但豐富情緒情感的體驗,而且由豐富的體驗積累產生經驗,再轉化為對情緒情感的理解”。兒童的音樂審美教育一定是在體驗中進行的。作為家長,可以帶兒童聆聽各種主題的音樂會,在整體氛圍中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感價值。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兒童參觀音樂歷史博物館,了解音樂發展的脈絡,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如音樂會、合唱比賽、文藝匯演等,盡可能多地讓每一位兒童都參與到音樂體驗中來,并從中獲得情感需求的滿足感。
音樂課外活動的展開應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滿足學生情感需求”為目的。因為“音樂審美來自感性的體驗,發展與理性的思考,最終又升華于感性”。音樂課外活動可以不局限于舞蹈隊、合唱隊、樂團等排練,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去探索音響與音樂。如在踏青時,可以讓兒童分組探索和感知自然界中的聲音,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自己聽到的聲音記錄下來,和小組的小朋友一起編寫一曲“自然之歌”,由此來引起兒童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社區也可以定期開展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音樂活動,給予兒童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兒童情感的發展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配合,為兒童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兒童音樂審美教育要注重兒童的親身體驗,以發展兒童情感為目的,滿足兒童在生命成長中的情感需求,啟迪和喚醒兒童內心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以此來幫助兒童獲得生命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全面的、綜合的、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