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麥婉華
1400多年前,黃埔港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海港,海內外商船在這里補給糧食和淡水,舉帆遠航。隋文帝下詔在此建造南海神廟,唐玄宗派欽差張九齡前來祭祀海神。任憑世事變遷、朝代更迭,往來黃埔港的海內外商賈不絕于途……
秦漢以來,中原世家大族南遷,他們跨越大江大河,穿越五嶺來到黃埔安營扎寨。從珠江岸邊到青山腳下,一個又一個的村落出現了,民居、祠堂、書院、家塾、文塔漸次落成。尋常歲月里,炊煙裊裊,書聲瑯瑯;節日里,鑼鼓喧天,醒獅歡騰,龍舟穿梭……
時至晚清,外族頻頻入侵,黃埔成為抵御外患的前沿陣地。國民革命風起云涌之際,孫中山先生在黃埔創建軍校,四海有志青年云集長洲島,培育一代救國精英。東征戰場上,北伐征途中,軍校學子浴血犧牲,他們的靈柩被安葬在母校周圍的山麓?!捌綅徶X齒兮,黃埔之水淙淙”,長洲島上英靈長眠,浩氣長存,碧血黃花……
南海神廟、玉喦書院、蓮塘古村、深井古村、南灣水鄉、橫沙書香街……這些文化古遺存,都是廣州市黃埔區厚重文化底蘊的最佳注腳。
作為廣州的實體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主引擎、改革開放主陣地,黃埔區一直是廣州市的“工業龍頭”。黃埔區GDP總值常年穩坐全市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則排名第一位。今年上半年,黃埔區GDP仍是全市亞軍,總值超過2000億元大關,占全市比重15.1%。
經濟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黃埔區不僅是經濟強區、創新強區,更是文化發展強區。黃埔區古近代文化底蘊與現代創新文明相映成輝,經濟強區與文化強區相得益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蒂開花,在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振興嶺南文化、讓城市人記住鄉愁等方面都獲得顯著成效。
如今,黃埔已形成了以海絲文化、軍校文化、香雪文化、創新文化等為主的特色文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黃埔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化遺存。歷史文化古遺存是注釋歷史和文化最好的‘活字典’,是人們共同的記憶和共同的精神家園。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我們策劃、推動‘十類古遺存’保護利用工作,希望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古遺存的保護利用工作,讓文化傳承達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睆V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陳文聰說。

南海神廟清代古碼頭遺址 盧文/攝
據悉,古樹、古村、古井、古屋、古廟、古塔、古巷、古道、古橋、古碼頭等十類古遺存在黃埔被稱為“十古”。今年以來,黃埔區全面深入開展整改工作,對轄內十類古遺存的文化歷史信息進行系統梳理、挖掘,用講故事、展畫卷、樹舞臺等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古遺存加以活化利用。
陳文聰介紹,首先是做好系統的摸查工作。黃埔區將豐富的古遺存進行系統梳理、挖掘、摸查,全面呈現黃埔區古樹、古村、古井、古屋、古廟、古塔、古港、古道、古橋、古碼頭等十類古遺存文化歷史信息,分區域、分類別呈現黃埔區歷史文化發展全貌。
“我們通過15天的時間與各個街鎮一起把全區的古遺存進行全面梳理,最終梳理出701處的古遺存線索?!睆V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總工程師劉銳霞說。
其次,黃埔區迅速做好對古遺存的信息整理。劉銳霞說:“例如最近出版的《黃埔故事100講》,內容正是來源于黃埔‘十古’搜集出來的線索。我們要講好黃埔的故事,實際上不僅要保護好古遺存的‘形’,還要把它的‘神’挖掘出來。”
啟動“十古”保護工作之后,為了更加細致、全面地摸清古遺存“家底”,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編撰了《黃埔區古遺存總覽》《黃埔區十類古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項目實施清單(第一批)》等6冊系列叢書。其中,古遺存總覽圖冊將黃埔“十古”的老照片、老故事、老傳說,分區域、分類別用圖文畫冊的形式展現出來,為黃埔留下記憶。
黃埔還要推動古遺存的保護和活化利用。陳文聰表示,這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黃埔區每個街鎮古遺存各具特色,在‘十古’示范項目(片區)工作中,通過政府主導、示范帶動、企業運作、群眾參與,將‘十古’的保護活化利用融入到城市的建設發展中,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黃埔故事?!?他說。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評價道,這些存在于傳統村落的“十古”遺存的摸查保護和活化利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重大利好。因為“十古”遺存是非遺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這個空間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優化,必將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對歷史文化的保護除了要有計劃地做好摸查、搜集以及活化利用等具體工作外,還需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聯動、協同、閉環機制。作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埔在全市率先出臺區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意見和聯動工作機制方案,形成全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一張網。
據了解,《黃埔區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和《黃埔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聯動機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總結、提煉了近年來該區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方面的經驗。在此方案指導下,黃埔區推出全省首名文化遺產檢察官、全市首創“屋長+保護責任人”制度,成為該區新時代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基層治理探索的重要舉措。
記者了解到,《工作方案》重點強化相關職能部門的橫向聯動機制和“區政府-街鎮-社區”三級管理的縱向傳導機制,切實形成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合力。
黃埔區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加強對轄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項評估,定期組織對全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各街鎮建立歷史文化遺產“屋長+保護責任人”責任制度,設立街、村、專職三級歷史文化遺產屋長組織體系,并定期匯總歷史文化遺產巡查情況,形成巡查報告通報至各部門和保護聯絡員;各職能部門及所屬街鎮加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數據整合共享,提升歷史文化遺產動態監測管理水平。
近日,黃埔區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通過屬地街道派發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責任人通知書,明確和落實屬地街道和保護責任人的職責,確保全區各層次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拔幕z產保護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不能單靠行政機關,還需要與檢察機關形成保護合力?!秉S埔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說。
《實施意見》《工作方案》明確加大文化遺產的公益保護力度,主動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到行政公益訴訟的重點范疇。目前,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檢察院已率先在全省檢察機關創新設立2名“文化遺產檢察官”,專門辦理涉文化遺產方面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并為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黃埔區分局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咨詢服務。
同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黃埔區分局各指定一名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特邀檢察官助理”,根據需要邀請有關專家參與,解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中的專業性問題。各部門在工作聯動機制和聯席會議、案件線索移送、工作宣傳等多方面進行緊密合作。
專家智庫力量的貢獻更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一環。就此,黃埔區成立了廣州市首個研究區級歷史文化傳承的智庫——黃埔區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院。據了解,研究院是一個平臺,整合各種人才資源,深入挖掘、系統整理、精準提煉黃埔區的海絲文化、軍校文化、香雪文化、創新文化等特色文化內涵和精神,系統研究解讀黃埔文化與廣州文化、廣府文化、嶺南文化、中國文化的傳承關系,形成研究成果。
用手機打開百度地圖,細心的市民會發現,當搜索廣州市黃埔區的有些街區、村落、建筑名稱時,頁面會彈出一行醒目的滾動標簽提示——“黃埔區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提示:該處為廣州市傳統村落/廣州市歷史建筑/黃埔區傳統風貌建筑……”這正是黃埔的創新之舉——全國首個在導航類應用軟件上全面標注轄內歷史文化保護對象。
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對歷史文化保護的參與度,黃埔區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積極探索“互聯網+名城保護”新機制,對全區各類歷史文化保護對象進行系統梳理,在完成普查、認定和公布后,攜手百度公司,將全區歷史文化街區(1處)、歷史風貌區(1處)、傳統村落(11處)、歷史建筑(18處)、傳統風貌建筑(178處),通過AI技術賦能的百度人工智能地圖進行標注,用數字化現代技術手段向公眾呈現,開辟了全面、系統、便捷了解黃埔歷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徑。
“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該功能的上線,更好地發揮了互聯網平臺廣泛的觸達優勢,將歷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共享共保’的保護傳承意識。”黃埔區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劉銳霞也有相似的看法。她表示,單單依靠政府部門保護歷史文化、發展文化建設是有限的,黃埔還要通過發動社會力量來參與,更好地激發企業以及公眾對于文化建設的熱情與動力。“文化保護、文化建設有它自己的規律和特點,是非常復雜的,工作量也非常大。但是通過社會力量來參與的話,例如邀請國企、民企參與到項目中,就可以為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激活注入生動的源泉。大家知道黃埔區域內擁有眾多企業與專家大咖,所以我們如今會邀請他們為‘十古’,為黃埔文化建設呼吁?!?/p>

黃埔區文沖“幸福里”古建筑鱗次櫛比。
以近年來黃埔區持續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為例,黃埔區引入社會力量大力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在全國首創“政府資源補給+企業自主運營+社會力量參與”總分館制建設“黃埔模式”——由政府提供圖書資源、數字資源以及部分啟動資金,企業配套投入場地、資金開展圖書館建設,撬動社會各界參與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俺藞D書館的建設外,以后對于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藝術館建設、展覽館建設等文化建設都會給予一定的補助。” 劉銳霞告訴記者。
除了企業的參與,公眾的參與也必不可少。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黃埔區分局區域規劃與名城保護處處長李賢說,在推動公眾參與方面,對于相關保護規劃編制、保護對象認定等工作,黃埔都確保充分征求到權屬人、利益相關方以及社會公眾的意見,通過現場走訪、問卷調查、基層座談、公示公告等方式積極了解民意,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切實保障各方權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爭取獲得群眾及社會公眾的支持。
“我們還會鼓勵熱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志愿者協助參與文化歷史保護的日常巡查,推動全社會形成共享共保的保護傳承意識。”劉銳霞說。
公眾的支持還體現在黃埔區村史編修工作中。黃埔區國家檔案館館長、區地方志辦主任李國榮說,目前黃埔區17個街鎮346條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村史編修,成為廣東首個實現自然村村史編修全覆蓋的區(縣)。而村民則是村史的親歷者、創造者和記錄者,編寫村史,他們的力量不可或缺。因此,本次參與黃埔區村史編修共1200余人,其中90%以上為各村村民。
文化歷史的保護工作受到群眾支持,同時也讓群眾得到實惠。陳文聰說,文化遺產需要大家共同保護,保護的成果自然也是屬于大家共享?!氨热纾覀兗哟髮κ〖壩奈飭挝挥駟菚旱谋Wo工作,投入1.5億資金用于其修繕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使傳承了800多年的玉喦書院煥發出新的活力,現對廣大民眾免費開放,成為宣傳黃埔文化的重要窗口。開展‘十古’工作之后,很多非國有文物得到新生,充滿活力,我們聯合基層社區完成一批非國有文物保護工程,充亭凌公祠、凌鴻年宅、邊崗文塔、端圃家塾得到了全面修繕,獲得群眾廣泛肯定,有群眾專程到我局贈送‘讓城市留下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錦旗。我深深的感覺到文化賦能的力量,文化就是剛需,文化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p>
正如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陸春祥在黃埔采風時所說,黃埔已經把文化當作區域開發建設的內驅動力?!斑@種發展理念是十分先進的。因為任何事情沒有文化是絕對走不遠的,一個民族如此,一個地方更是如此,你要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在他看來,一個重視文化的地方,發展也會走得更遠。
接下來,黃埔區將繼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殷殷囑托,高度重視、高位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以“繡花”功夫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不斷釋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州故事、黃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