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高睿
“以前咱們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經濟發展了才能談文化,但黃埔有些不一樣?!敝袊鲄f散文委員會委員、北京雜文學會副會長吳志實表示,黃埔區是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共同騰飛的。如今黃埔區的這些古村落,傳統與現代交織,如一曲交響樂。
文物古跡總是滿載歷史,一磚一瓦都是文化。黃埔區的歷史建筑、文化街區見證了廣州的滄桑巨變,飽含了廣州人的珍貴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文化符號。
對古遺跡的保護是必須的,最好的保護形式是什么?黃埔的回答是不能讓歷史建筑“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推動保護與開發融合發展,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激活內在的生命力,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
近日,記者來到湖心島的鵲橋,走過極富嶺南韻味的“石竹林”,只見兩邊假山嶙峋,榕樹掩映著粵劇大戲臺。在湖心島上,可以遙望對岸南面廣場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墻、承載歲月痕跡的扶胥古運河碼頭……這里是融德里,位于廣州市黃埔區沙步社區的歷史文化街區,映眼而來的青磚、瓦片、石板路、嶺南山墻,經過舊村改造實現“舊貌換新顏”,顯示著千年沙步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處為什么叫融德里?據介紹,因為在融德里的保護宗祠的名字中帶有“德”字,如德融梁公祠,德平梁公祠等,所以取其中的“德”字,而“融”字也是對不同的個體能在感情和認知上融為一體的美好向往。融德里的場地里也保留了大量的榕樹,“融”也與“榕”字諧音?!叭诘吕锕灿?1棵樹齡達到幾十年的大榕樹,在改造之初我們對每一棵樹都進行了實地測量,并通過控規調整對其進行了保留。目前放眼望去的大樹都是我們保留下來的?!比诘吕锕ぷ魅藛T孫悅介紹道。
融德里是繼荔灣永慶坊與文沖幸福里之后,萬科集團打造的又一生長于城市更新項目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該項目位于原沙步村的鹿步大街,旁邊緊鄰著鹿步滘古運河,在項目地塊內包含了諸多原有村落保留的宗祠建筑以及新建仿古建筑。在改造過程中,融德里始終秉承著“修舊如舊”的理念,在傳承嶺南建筑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提取青磚、瓦片、嶺南山墻等原有的元素,喚起城市記憶、注入活力新生,而融德里也將成為廣州市的又一傳統文化名片。
融德里整體呈現一水兩岸一湖心島的空間格局,規劃布局上,借鑒嶺南傳統布局方式,結合廣州“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城市設計思路,打造原汁原味的嶺南建筑群落。該項目整體定位為“嶺南濱水睦鄰街市”,核心突出當地文化屬性,重點提煉龍舟文化、粵劇文化、嫁娶文化的傳承與體驗。同時,通過老字號酒樓、婚慶策劃、特色民宿這三大主力業態,給居民和游客打造一個極具層次感的輕文旅生活。

舊貌換新顏的融德里 黃埔區委宣傳部供圖
融德里內布排著許多錯落有序的宗祠,記者了解到,共有19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7處為黃埔區區級的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均原址保護。12處為傳統風貌建筑線索,9處原址保護,3處遷移保護。另外,此處新建的仿古建筑是在保證傳統嶺南建筑的格局下,局部使用玻璃材料、鋁板等現代建筑材料,使得新建建筑既有古建筑的特色,又有現代建筑的通透感,就仿佛一個穿著旗袍的少女戴著新潮的首飾,令人嘆為觀止。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世旭十分贊賞融德里的改造。他說,黃埔對區域歷史文化的保護,不是一味地守舊,而是在留住歷史的同時,又有現代的東西融在其中,“讓歷史文化保護更加貼近現代城市的發展”。
“今日踏上雙峰浪,誓師綿續千秋功。幸福里再創幸福,不忘初衷……”這是文沖人人傳唱的《我在廣州幸福里》,歌詞朗朗上口,訴說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悉,文沖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文沖陸氏始祖泰泉公原來居住在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陸氏舉家南遷到從化錢崗,后定居在這里。之后,族人從宗祠始分為東西兩支,按祖制,宗祠、家塾等公用建筑全部沿村前護村河建,形成嚴密的村落。文沖石化路以西城中村改造項目于2010年正式啟動。它是廣州首批啟動的15個全面改造城中村改造項目之一,也是黃埔區首個開工建設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在改造過程中,改造方尤注重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和舊村自然風貌的維護提升。
該地通過保護歷史建筑的“筋骨肉”,傳承“精氣神”。值得關注的是,為悉心保護舊村原有的歷史文化脈絡,最大程度延續文沖歷史人脈文化,所有的古建筑均是以移建的方式完成,依據古建筑原來大小,對每塊磚、每片瓦進行“一磚一瓦”編號后,再以1:1的比例,異地復建,進而形成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古建筑的房梁上雕刻有花紋圖案,附著的磚雕、灰塑等傳統建筑藝術,讓沉重的古建筑變得充滿生機。在陸氏大宗祠前,文沖社區工作人員陳靜雯向記者介紹:“陸氏大宗祠是文沖目前最大的古祠堂,也是陸氏總宗祠。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崗石鋪成的路面,兩根雕刻精致的花崗石柱分別位于大門的兩側,棗紅色木制大門有3米多高。大門外屋檐上的屋梁有許多花鳥、獅子等彩繪。宗祠內,屋梁下連續的水墨繪畫,相當精細?!?005年9月,該宗祠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幸福里古建筑在保留歷史原味的基礎上,活化出新故事,成為彰顯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記者來到“幸福之源”黨風家風館,該館基于古建筑群內6座古祠堂打造而成,設置1個總館5個分館,總建筑面積為1453平方米,展覽面積為1022平方米。展覽從家風促黨風、黨風促黨建出發,充分利用現有古祠堂空間,融合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設置黨風家風館、政通館等主題館,通過圖片、文字、實物、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文沖人民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場景,打造文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家風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
該館的展館空間同時疊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事好商量黨員議事廳、長者飯堂、頤康服務站、靠埔青年學習社、青年之家非遺傳承基地等服務及活動功能,打造成為黨員群眾議事、育人、文娛的平臺,讓各個年齡層的居民群眾在此享受服務、感受幸福。
夏末秋初,暑熱依舊。在蓮塘村的池塘內,蓮花隨風搖曳,粉嫩的紅蓮清香四溢,與湖中瀲滟的水波交相輝映。池塘邊孩子們嬉戲玩耍,老人拿把蒲扇慢慢地扇著風,畫面愜意而美好。
蓮塘村歷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相傳宋端宗景炎年間,住在重崗村的陳時四(陳姓入粵始祖陳軝的第五代孫)經常趕鴨群到香山窿(今蓮塘村)的魚塘放養,見此地風光秀麗,環境清幽,立意在此定居,于是攜家眷至此地開基。這便是蓮塘村歷史的開端。
記者來到蓮塘村,只見村內分布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筑群,灰墻黛瓦,錯落有致。前有東西走向的橫排大街,豎有南北走向的里巷。大街小巷,鑊耳封火山墻,大小不一,建筑風格各異,既有“三間兩廊”的宗祠,也有“五龍過脊”的書室,展現出別樣的歷史古韻。
正在蓮塘村采風的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王劍冰說:“廣州是一個都市,原來我以為來到廣州就看到一片的高樓大廈,但是我在這里還能看到荷塘,看到一個古樸的村落、老戲臺、大榕樹,這些讓我驚喜。我覺得廣州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它是現代的,但又是古樸的,都市里的村莊環繞著都市,又裝點著都市?!?/p>
蓮塘村利用傳統風貌建筑打造了“鏈咖啡”館、“荷塘月色”茶室、“愛膳蓮塘”餐廳等,并引入九佛蓮塘“懂通實”活力館、蓮塘家風館、黃埔圖書館蓮塘分館等文化設施,形成生態、耕讀、田園生活、游憩等多元體驗。
同時,蓮塘村結合文化遺產活化,為非遺傳承提供空間載體,大力推進粵劇入村、“榕音回響 古韻綿長”等活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來。如今,少兒粵劇傳承基地在蓮塘村正式成立。在時四陳公祠內,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非凡老師時常帶著自己的學生唱戲學藝,孩子們施粉黛、著戲服,在青蓮戲臺上展示著粵劇藝術的魅力。
老戲臺前樹影婆娑,蓮塘村村民陳耀松說:“以前有人在這個戲臺唱戲,老人小孩會搬著凳子,密密麻麻地坐在這里,現在的戲臺是在原來的戲臺舊址上翻新建成的。翻新的戲臺雖然面積不大,卻是我們蓮塘村的一個名片,是我們蓮塘村民心中的一段回憶?!?/p>
亭臺樓閣、龍舟碼頭、秋楓古堤、一灣綠水……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市黃埔區南部穗東街道的南灣水鄉,水鄉風光令人目不暇接。據介紹,南灣水鄉在古代時稱西灣,有著廣州“周莊”的美譽,開村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不僅如此,村內還擁有豐富的古村文化古跡和自然風光,是廣州重要的嶺南水鄉風情旅游資源,具有較高的保護和開發價值。南灣村擁有數量眾多的古跡遺址,還有充滿嶺南古韻的建筑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令人關注的是,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每年都吸引著眾多國內古建筑專家前來考察,同時也吸引了許多電影制片人前來拍片。《三家巷》《危情姊妹》《大話黃飛鴻》以及無數廣州人童年記憶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等影視作品,都曾取景于此。

南灣古村 唐瑛/攝
記者走訪至麥氏宗祠,據說這是南灣最古老的祠堂,名“序睦堂”,始建于清朝雍正年代,在道光辛卯年間重修,為三進石腳青磚馬頭墻建筑。祠堂內雕梁畫棟,有古壁畫30多幅,有四條降龍木圓柱,雖經百年仍然光滑如故。天井有“曬書臺”,專供祠內歷史功名人物所保管的方書,文物燥曬陽光之用,為古代番禺鹿步司祠堂唯一的特色產物。歷史上拜訪過麥氏宗祠的有國民黨十九路軍長蔡延鍇、廣東省參議林冀中、東江游擊分區司令袁華照、國民黨軍長孔可泉及譚啟秀等,標志著“南灣村”是世代簪纓名門望族的文化先驅。
走進麥氏宗祠,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祠堂兩邊懸掛著的兩個直徑約1.2米的大燈籠。燈籠的一面寫著“麥”字,一面寫著“文武世家”。如今,每逢重大的節日,村里仍然要懸掛這些燈籠。秦婉嫻對記者說:“以前我們村在宗祠里擺酒宴,場面非常熱鬧,現在的年輕人有的會選擇去外面酒樓擺酒,這里就用得少了。但是現在有大型活動,比如會議、選舉、波羅誕、龍舟賽等,我們會利用宗祠這個場地。現在村里會聘請人員過來管理宗祠,平時開放給游客參觀,節假日過來參觀的游客人數挺多的。”
麥氏宗祠的不遠處,坐落著南灣初心館(村史館)。館內布展總面積共約600平方,圍繞水鄉的歷史發展脈絡,分為過去、現在與將來三大板塊,記錄下了從古至今,歷代南灣人積極進取,奮進向上的發展軌跡,再現了在歷史長河里,南灣緊隨時代浪潮,建設美好生活的強大活力,讓人們在回味鄉愁中感受初心的力量。南灣初心館設在人民會堂內,將南灣地標建筑與紅色元素相結合,對人民會堂進行與新時代相契合地深化開發,賦予了這座有特殊歷史紀念價值的建筑新的生命。如今,南灣初心館已成為南灣的“網紅打卡點”,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參觀,合影留念。
近年來,南灣水鄉的改造方案也在穩步推進。2021年,黃埔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南灣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規劃的古村范圍總面積約13.93公頃,共劃分3處不同區塊,規劃明確了不同區塊的保護控制要求。其中,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保護和修繕;嚴格保護風水塘、古井等歷史環境要素;重點保護傳統街巷,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和比例關系,保持或盡量恢復石板鋪砌。此外,新建、擴建和改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
此次公布的南灣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范圍,將打造成為南灣文旅小鎮。該文旅項目,是2020年7月13日黃埔區集中簽約落戶的32個文旅項目之一。作為南灣舊改的重頭戲,南灣文旅小鎮項目采用保護與活化利用相結合的規劃方案,嚴格保護文物建筑與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保留整治類民居建筑采用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更新方案,拆除破壞傳統風貌的建筑物,按照規劃新建傳統風貌建筑。
在整體定位上,南灣文旅小鎮遵循“嶺南古水鄉,風貌新典范;扶胥古驛站,海絲新起點;文化常春巖,文旅新天地”的原則,將其建設成為珠江文化景觀帶上與南海神廟共同打造嶺南民俗文化體驗、觀光、休閑旅游的特色水鄉風情街區,廣州傳統村落與都市風情相結合的文化旅游活力體驗區,營造別樣“周莊”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