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胡妍

林墉,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廣東省文聯顧問、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畫院藝術顧問、一級美術師。
林墉,1942年生,廣東潮州人,196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副院長、廣州美術學院院外教授及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等。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廣東省文聯顧問、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畫院藝術顧問、一級美術師。擅人物,又及花鳥、山水,兼擅文論及插圖,風格瀟灑、唯美、清新、明麗。
數十載從藝,期間歷經四度變法,林墉畢生致力于近百年中國畫最重要的變革點——中國畫寫實人物寫意風格創作。而如何將中國傳統筆墨與現代寫實造型色彩做到真正地良性結合,得益于其異常扎實的學院派造型色彩功力,“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林墉秉承著嶺南畫派開派以來的“藝術要關注現實”“藝術要真誠地表現一個人的情感”的精神傳統,創新表現形式,扎根人民與大地,扎根熱氣騰騰的生活,形成其唯真唯美的具象寫實的代表性畫風,開創了南方畫派特有的明麗酣暢的 “南方美感”,為中國當代人物畫再上新階的守正創新的一代藝術大家。
1958年至1966年,林墉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附中和學院中國畫系。1970年,林墉抽調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歷史畫創作組。他先后創作了《好得很——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70年,現藏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調查歸來》(1973年,入選廣東省美展,現藏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戰地新歌》(1975年,入選全國中國畫展)、《八路秧歌進村來》(1976年,現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大型歷史畫主題創作,這批大型歷史題材主題性創作,深思熟慮的筆墨、優美真實的造型、簡潔熱烈的色彩和氣勢磅礴的場面體現了他對人物繪畫高度的成熟的駕御能力,在中國當代人物繪畫史上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后,林墉對傳統繪畫語言的現代探索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從歷史題材到平凡人題材的轉換標志著他由對生活意義的探詢走向了對生命狀態的詮釋,一大批洋溢著現實主義精神的南國都市女性題材寫生創作進入了群眾的視野。他的這批人物繪畫可謂形神兼備,人物形象塑造非常講究瞬間表情描寫,如《白天鵝》(1979年)、《侯玉婷》(1979 年)、《工藝師》(1979年)、《紅與綠》(1979年,現藏中國美術館)、《宋慶齡》(1981年,獲廣東省美展二等獎,現藏廣東美術館)等,表現出南國都市生活日新月異的平常態,傳遞著鮮活撲鼻的時代氣息。在藝術的追求上,注重筆墨的趣味性,長期的寫生訓練使他的線條在造型上極為準確且富有很強的概括性與情感表現力,光影與色彩的結合使他的繪畫在平面空間上有了多層次的體面效果,寫實的形象、飽滿的色彩和筆墨的意趣在他的畫面上是高度協調的,豐富的畫面語言與多種藝術因素的協調處理為中國當代人物繪畫的創作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面貌。

《調查歸來》 1971年 250x200cm
1978年是林墉藝術生涯中至為關鍵的轉折點,這一年,他以“中國美術家友好代表團”成員身份出訪巴基斯坦。回國后在江蘇省國畫院舉行了第一個個展“林墉作品觀摩展”,后又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訪巴大展。他的訪巴寫生作品如《新娘》(1981 年)、《初秋》(1981 年)、《虔誠》(1981 年)、《喜雨》(1978 年)等,富有表現力的中國式線條和筆墨與熱烈明快的色彩相結合,引起很大轟動,最高潮時一天參觀人數約有三萬多,是建園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應巴基斯坦總統邀請,1981年、1983年林墉與妻子蘇華第二、三次訪巴,并在巴基斯坦五大城市舉辦巡回畫展。次年,林墉與蘇華各獲巴基斯坦齊亞·哈克總統頒發的“卓越勛章”一枚。1985年,中國文化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林墉·蘇華訪問巴基斯坦作品展”,并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舉行授勛典禮。《訪問巴基斯坦組畫》獲廣東省首屆“魯迅文藝獎”。

《山那邊好地方》1993年132x67CM
由此,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他的繪畫創作迎來了第三個高峰期,那就是對印度和巴基斯坦風光的描繪,那里的風土人情在他的筆下既充滿了新穎浪漫的異國情調,又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內涵,特別是在1993年訪印間創作的《下午茶》(1993 年)、《紫紗籠》(1993年)、《影婆娑》(1993年)、《啊,恒河》(1993 年)、《麥風》(1993 年)、《喜氣洋洋》(1993年)等,在藝術表現手法上 “似非而是”、“點到為止”,體現出一股筆墨與色彩的抽象性,而無論如何揮灑,他的筆墨與色彩結構始終建立在他對形象的準確把握基礎之上。林墉這批訪巴訪印力作,無論是在思想性還是在藝術性上都體現出他綜合性的藝術修養,藝術表現技法達到了非常純熟的境界,奠定了林墉在中國人物畫壇的堅實地位。

《再畫印度-作品十二》2005年138x70cm
1999年大病后,林墉對于生命有了新的深刻體驗和認識,深居簡出,悉心養病之余更專于創作。隨著新世紀曙光的到來,林墉以不可遏止的激情投入到大型山水繪畫的創作中去,更以全新的筆墨完成《再畫印度》人物系列組畫,以古稀之年開啟四度變法。決絕拋棄數十年熟習的“形為先”模式,緊緊抓住中國畫抒情寫意的根本特質,弱其描繪性,強其表現性,一改而為“意在筆先”,而正是基于其原有精準圓熟的人物造型能力與筆墨技術功力,意到筆到,筆到形隨,從心所欲不逾矩。林墉的衰年變法,打通了花鳥、人物、山水各畫科界限,以雄健率直、縱橫紛披的筆墨創造出既迥于傳統又不流于時代的宏大水墨結構,點、線、面匯成筆墨的洪流從中恣意奔騰,生命力的縱橫潛流使作品充滿激越昂揚的氣勢,林墉懷著豪邁的激情走進新時代。

《好得很——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213x260cm 1969年-1970年

《下午茶》1993年130X68CM
2002年,林墉入選全國政協“當代中國畫名家優秀作品展——廣東十人作品展”;2006年,在廣東美協主辦的評選活動中,林墉的國畫《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宣傳畫《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與陳衍寧、湯小銘、伍啟中合作)被評為“廣東美協50年50經典美術作品”獎;2007年當選當代嶺南文化名人五十家。多年來,兼具畫家和作家兩種身份的林墉,用繪畫來描繪他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同時又用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性情。因此,畫中有文,文中有畫也可以說是他的藝術特點,計有出版文集畫集《南蠻語畫》、《林墉奇談》、《大珠小珠集》與《林墉作品集》、《林墉插圖選》、《林墉速寫選》、《訪問巴基斯坦畫集》、《夢之女》、《林墉中國畫作品選輯》、《林墉中國畫小品選》、《當代中國美術家·林墉畫傳》、《林墉·霸悍的恣麗》、《再畫印度》、《夢話·人語》、《林墉七十》等四十余部。
作為廣東美術帶頭人,林墉團結帶領廣東老中青文藝家,勇于探索、開拓進取,他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始創發掘青年美術后備人才的廣東美協“星河展”系列,構建以高端美術優才柔性集結為模式的“廣東美術創作院”等,從中培養產生出大批層次豐富的優秀專業人才,集結形成中國美術創作的“廣東方陣”,為繁榮嶺南文藝、推進廣東美術強省與文化強省建設事業作出重大貢獻。1998年,林墉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98年至2008年),同時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1995年至2007年)、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1995年至2000年)、廣東省文聯兼職副主席(1988年至2000年)、廣東畫院副院長(1988年至2000年)等,且在多個大學任教。同年,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