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敏
(忻州市交通建設中心,山西 忻州 034000)
公路建設質量要求日益提高,配套施工技術的升級勢在必行。公路勘測技術多樣,包含測距、測角及水準測量等常規地面測量技術,不同技術的應用特性各異。相較而言,GPS技術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等優勢,深受工程技術人員的青睞。在該行業技術發展趨勢下,需加強技術探索,明確GPS技術的應用原理及要點,發揮GPS技術的應用優勢,為公路建設提供支持。
全球定位系統GPS具有全球性、實時性、連續性、全天候的定位能力及三維導航能力,在很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GPS技術提供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數據精確,利用價值極高。單點導航定位和相對測地定位是GPS的兩種常見應用方式,覆蓋至地形測量、工程測量及地形測量等領域。
某高速公路全長約45 km,設計速度100 km/h。沿線以丘陵地貌居多,地形起伏大,加之封山育林,不利于工程建設活動的開展,同時對工程測量提出較高的要求。為兼顧中線放樣測量、橫斷面測量、水文測量等各項測量項目的高精度、高效率要求,均采用GPS技術。
選定某已知的或假定的基準站,在該處配置GPS接收機,與被測站同步觀測衛星,采集載波相位測量數據并加以處理,確定基線矢量并明確被測站相對基準站的坐標,以達到高精度測量的效果。
基準站將衛星信息經由無線電通信系統傳至流動站,流動站接收基準站傳遞的衛星數據,在獲取一系列數據后,流動站初始化,差分處理載波觀測信號,確定待測點的坐標。
常規GPS靜態定位、快速靜態定位等方法雖然取得廣泛應用,但在便捷性、效率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同的是GPS-RTK技術可集多項技術核心于一體,具有數據處理效率、定位效率均較高的優勢。可全面檢核數據,及時剔除不達標的數據,以免影響測量成果的可靠性[1]。
公路工程控制網應用中存在坐標系與WGS-84坐標系的轉換問題,根據GPS測量的要求,需確定施測點的真實坐標數據,并進行準確的坐標轉換。GPS測量精度易受坐標轉換參數的影響,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安排靜態測量,確定WGS-84坐標,匯總在完成平差處理后的控制坐標,綜合多項坐標數據進行校正,確定坐標轉換參數。
(2)取沿線的多點進行,生成多種匹配方案,保證轉換參數的可靠性。
(3)轉換參數的可行性檢驗根據平面或高程校正殘差進行。
以路線的基本走向為準,布設控制點,根據此類控制點完成帶狀地形圖的繪制、測量放樣等后續工作。GPS靜態技術布設首級平面控制網涵蓋的作業環節包括:外業觀測、基線解算與檢核、網平差、坐標轉換等。為保證工作成果的有效性,需階段性推進工作進程,首先做好技術設計,明確測量的具體方式以及注意事項,再由專員依據設計方案規范操作。加強GPS偏心觀測、內業平差等細部的管控,在做好前述各項工作后,可保證幾十千米內的點位誤差約為2 cm,有較高的觀測精度。
首級平面控制網建成后,設二級控制點,間隔取700~800 m。在待測點布設儀器,完成電臺、接收機、手簿的連接,用GPS接收機接收定位數據,執行坐標轉換操作,確定待測點的坐標,達到高精度測量的效果。為保證外側測量的準確性,流動站與基準站間共同鎖定的衛星數量應不少于5顆,觀測時間可安排在GPS衛星分布幾何因子小于3時。單個待測點的重復觀測次數以5次為宜,對比分析每次測量的數據,若坐標差值在1 cm以內,表明觀測數據具有準確性與可靠性,超過1 cm時初始化流動站,需重新安排觀測,直至單點連續5次觀測數據的坐標差值在1 cm以內為止。高斯平面坐標可在外業測量的基礎上用軟件確定。
GPS定位系統測量、公路測量獲取的高程分別為大地高、正常高,測量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現場狀況設水準高程聯測控制點,獲取高程異常變化的擬合參數。綜合靜態聯測和動態觀測兩種方法,集各方法的優勢于一體,確定待測點的大地高,再建立數學模型,根據已經測定的數據進行計算,獲得滿足公路工程施工要求的測點正常高。
4.4.1 布網方案
布設E級GPS控制網,對F級GPS控制點加密。E級點中,每對點的間隔距離保持在4~5 km,布設的各點與道路中心線的距離保持在100~300 m,各點之間達到通視狀態,以便于測量的高效進行[2]。沿路線按300~500 m的間隔依次布設F級GPS控制點。適當延長E級GPS控制網的邊長,按照此方式進行測量后,可提高控制網的精度。E級GPS網宜采用邊連式或單三角鎖的網形,將閉合環的邊數控制在8條以內,布點安排在公路中線的兩側,遵循均勻布置的原則,F級GPS點以導線網附合至E級GPS點。起算數據與GPS測量數據重合的數量應充足,實現GPS測量成果向地面坐標系的有效轉化。或者也可聯測足量的地方控制點,以求得坐標轉換參數,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在新布測的GPS網周邊均勻規劃聯測點。聯測點的頻率為每20~30 km進行一次,需注意聯測點的數量無嚴苛限制,必要時可根據實際需求適當增加聯測點。聯測的已知三角點需有較高的等級精度(超過E級GPS網的精度)。
4.4.2 觀測
觀測儀器采用WILD200雙頻GPS接收機,為使觀測工作順利進行,提前制定觀測計劃,確定適宜的觀測時間以及具體的觀測作業方法,為觀測人員日常觀測工作的開展提供引導。接收機同步跟蹤衛星的數量超過5顆,同步觀測時間不短于20 min,數據采集間隔為15 s。依據GPS操作手冊要求進行觀測,完整記錄各項原始資料,測量手簿記錄需做到內容完整、準確可靠、不得隨意涂改。
4.4.3 數據處理
按照如下方法有序完成GPS數據處理:
(1)基線解算:采用專業基線處理軟件進行,解算后加強檢驗,保證合理性。
(2)GPS網平差:采用TGPPS軟件,E級GPS網統一平差,保證精度分布的均勻性,消除拼接系統誤差。無約束平差是基礎操作,用于檢查GPS控制網的內符合精度,隨后做二維約束平差,確定GPS控制點的地方坐標。控制網邊長中誤差、相對中誤差、點位中誤差、最弱點點位中誤差在經過約束平差后分別控制在0.50 cm以內、5.54 ppm、±1.00 cm以內、±0.73 cm。對平差結果做對比分析可知,E級GPS網具有較高的精度,可行性突出,達到高等級公路控制點的要求。
公路工程建設質量日益提高,工程測量也需逐步朝著高精度的目標邁進,單一采用GPS-RTK或全站儀的方法缺乏適用性。此時聯合采用兩種方法成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確定GPS-RTK和全站儀各自的測量結果,相互驗證,得到高精度的測量結果。在保證測量成果真實可靠的同時,還將提高控制點的布設效率,達到提質增效的綜合應用效果。
在地面標記公路中線,向GPS電子手簿輸入中樁點坐標,定出放樣點。在GPS-RTK測量中,各點的測量均獨立完成,放樣精度基本一致,不存在累計誤差,可保證測量放樣的精度。
在地面清晰標記公路中線,將設計路線鍵入軟件,以便采用RTK進行縱斷面測量,線路的坐標與里程形成對應關系。外業中樁測量階段,手簿自動提示放樣點的位置,在控制前后、左右的偏移量后,靈活地在現場選擇地形變化點完成測量,全程各項操作的便捷性良好,測量的精度和效率均較高。
中線放樣的關鍵在于確保各放樣點均在設計線路上,要求工作人員嚴格依據規范操作,保證平面和高程的精度。不同等級公路對中樁平面樁位和中樁高程測量的精度要求各異,如表1、表2所示。

表1 中樁平面樁位精度

表2 中樁高程測量精度
該工程沿線地形、地勢條件復雜,放樣線路距離長,測量時需加強細節控制,以保證測量的有效性。
(1)作業半徑的設置。數據通信狀態易受到作業半徑的影響,因此合理控制作業半徑具有必要性。基準站電臺信號傳輸距離是影響RTK作業半徑的關鍵因素,為提高測量精度,需重點對傳輸距離做深入研究[3]。若測量區域內的建(構)筑物的數量較多或樹木較為旺盛,則不利于移動站正常接收電臺信號。例如信號偏弱乃至失聯的問題,即便接收到信號也難以保證高程數據的精度。為滿足測量范圍廣和測量有效性的要求,推薦RTK的作業半徑在5~10 km以內。
(2)基準站的設置。建筑物、山體等均會對RTK數據傳輸造成影響,在信號傳輸階段還有可能存在各類高頻信號源的干擾,導致傳輸無法正常進行,外業精度和作業半徑均會受到影響。為保證GPS信號接收的質量,需在測量前合理規劃基準站。從實際情況出發,評價基準站位置的可行性,盡可能與電磁干擾源保持相對較遠的距離,主動規避干擾;基準站周邊不可存在大范圍的信號反射物,同時削弱多路徑效應對基準站運行狀態的影響;基準站電臺天線和移動站天線之間需保持通視,盡可能減少兩者之間的高山、高層建筑物等遮擋物的數量,條件允許時天線適當向高處設置,以便實現電臺信號的無阻礙傳輸。
(3)已知點位的選取。妥善選擇已知點位,以便測量的高效進行,并從中取得較高精度的測量結果。GPSRTK屬于厘米級精度動態實時差分測量,放樣精度一般對于起算點在±2~±3 cm之間,測點精度均和已知點發生關系。根據此特點,若要提高放樣精度,需加強日常檢核,確保各項數據均合理、可靠。
定線放線時,按500 m的間距依次用GPS-RTK技術測放中線控制樁,具體間隔距離可視實際情況在該值的基礎上做小幅度的調整。依據該方式進行操作,共放出90個中線控制樁,并釘設方樁及標志樁。前述工作落實到位后,與GPS控制點聯測,建立復合網。匯總設計坐標成果和放線坐標成果,做對比分析,評價中樁平面精度,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中樁平面精度統計
在確定GPS-RTK測量的中樁高程后,匯總全站儀的三角高程和水準儀的中樁高程,圍繞多項高程數據做對比分析,明確中樁高程的精度。具體內容如表4所示。

表4 中樁高程精度統計
綜上所述,公路勘測精度要求高,需要選擇科學的方法高效、準確地完成勘測作業。同時GPS技術是公路測量中的重要技術手段,可快速建立公路勘測收集控制網,保證測量的準確性,提高測量效率。其中,GPSRTK技術屬于公路測量領域極具代表性的技術革新。其深度改變了公路測量模式,因兼具高精度、高效等特點而在道路帶狀地形圖測繪、定線測量等領域取得廣泛的應用,且隨著技術研究的深入,在公路沿線跨河水準測量、水深測量等方面也嶄露頭角,發展前景廣闊。經過該文的分析,提出GPS技術在公路勘測領域的技術應用要點,涉及基礎設施的配置、測量方式、各項數據的采集與處理等,希望所提內容對同仁有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