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剛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對勞動力市場運行、勞動者選擇的就業形態和職業發展路徑產生很大影響。在數字經濟時代,以藪字平臺憑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從業者大規模、大孟圍的組織、調配、任務分派等活動的新就業形態正在廣泛涌現。從全球范圍來看,新就業形態從21世紀最初10年開始出現,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當前及耒來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6%的美國人曾經通過在線數字平臺獲得收入,我國的共享經濟平臺從業者也達到8400多萬人。
我國的新就業形態發展在世界范圍處于前列,在從業者規模、服務覆蓋范圍和行業滲透率方面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目前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比較穩定、并且規模較大的新形態就業者主要有四類:一是電商平臺就業,主要包含在各類電商平臺上開網店的創業者以及圍繞網店運行的相關從業者;二是分享經濟平臺上的勞動者,如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等;三是在線平臺市場就業模式,支持有一定技能的從業者,如程序員、設計師、法律工作者、網絡寫手等借由互聯網平臺獲取訂單、開拓業務;四是基于社群經濟、內容經濟的就業模式,以社群和內容作為連接從業者與消費者的就業模式。前兩類新就業形態涉及從業者和消費者的線下交互,需要平臺和工作場所支持。后兩類新就業形態從任務分配到交付結算,基本都在線上完成,因而成為擁有一定技能的自由職業者群體,無需辦公室等固定辦公場所,只需要網絡環境就可以實現就業的模式。
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各類生產要素的 聯結,使得勞動者自身擁有的可能在一定 范圍內小眾的技能,在網絡環境中可以找 到長尾的利基市場。以知識付費網絡主播 為例,盡管現在短視頻平臺上傳播知識的 網絡主播數量和內容已經相當豐富,但總 會有擁有特定技能、知識或經歷的網絡主 播脫穎而出,幫助粉絲群體滿足對特定內 容的需求。這樣的就業形態激發了勞動者 的創新意愿,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新就業形態靈活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時間安排也給了特定群體發展的機會,促進了勞動力市場公平發展。例如,在傳統的就業模式中,家庭和工作的角色沖突對女性勞動力供給影響顯著。特別是生育后,部分女性會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照顧孩子,從而導致女性勞動參與率下降。而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等一系列新就業形態的出現,使得女性可以依托數字平臺在家中工作,既能滿足家庭照料的需要,也可以獲得收入。新就業形態賦予女性就業新機遇,擴展了女性的價值發揮空間。研究顯示,數字經濟帶動的新就業形態出現后,勞動力市場傳統意義上的就業困難群體,如女性、長期失業者、殘疾人等返回勞動力市場的比例在不斷提高。
新就業形態也增加了勞動者的社會資本、數字資本,可以幫助普通勞動者享受數字經濟的發展紅利。數字經濟能夠拓展勞動者的社會網絡空間,增加勞動者面向市場的能力。數字平臺為提升自身競爭力,也會為從業者提供豐富的培訓機會。數字化工具幫助從業者獲得數據分析工具、技術和解決方案,提升了從業者的專業實踐能力。勞動者在平臺的交易數據可以轉化為數字普惠金融判斷經營狀況的基礎,從而精準覆蓋更廣泛的小微企業和社會弱勢群體。
目前,我國新就業形態已經涉及包括零售、貿易、餐飲、物流、交通、醫療、教育等各行各業,成為就業市場崗位創造的重要源泉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升的重要助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新就業形態是未來勞動力市場重要的就業崗位來源,也是就業質量改善的重要推動力,能為高質量充分就業貢獻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一方面,我們應積極發揮新就業形態作用,支持新就業形態擴大規模,增加崗位創造,激發勞動力市場活力。另一方面,規范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應不斷完善新就業形態領域勞動權益保障規則,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形成支持新就業形態長期發展的機制。▲(作者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