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巴加,索南項秀,多杰仁青,尼瑪次仁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2488;2.玉樹市扎西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青海 玉樹 815000;3.西藏藏醫藥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藏醫中的查隆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原發性高血壓。目前,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腦卒中、慢性腎衰竭等一系列并發癥[1]。西醫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以降壓藥物為主,其降壓波動性大、穩定性差、個體療效差異顯著,同時,西醫的降壓藥物還可引起肝腎損傷等副作用,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根據《2020國際高血壓學會全球高血壓實踐指南》報道,全球已有約14億高血壓病患者,降壓藥物的廣泛應用使患者的平均血壓控制在了相對穩定水平,但仍有大量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高血壓給患者的身體、心理、生活及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公眾健康問題。
藏醫作為四大傳統醫學之一,在抵御疾病、維護藏族民眾身心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藏醫“查隆病”的“查”即現代醫學中的血液,“隆”指氣。藏醫認為血液是人體的精華,是人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而氣能運輸血液和食物精華到機體各部位。“查隆病”是因氣、血紊亂失調,導致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或血液內在因素發生改變而引起的一種疾病。藏醫治療查隆病以糾正查隆失調、改善血液循環為原則。上千年的臨床實踐證實,藏藥具有降壓平穩、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等優勢,并可有效預防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2]。近些年來,在國家對民族藥的大力支持下,全國多所藏醫院的心內科和心腦科相繼列入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并將查隆病列為優勢病種。目前該病種得到了藏醫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但多以文獻研究為主,臨床醫案分析和藥物機制相關研究的報道較少,且相關臨床研究內容不系統、不深入,臨床證候規律和用藥規律等內容依然不明確。因此,筆者基于臨床醫案探討藏醫查隆病的證候及用藥規律,以期為臨床上診治查隆病提供借鑒和思路。
1.1 處方來源 數據來源于山南市藏醫院和青海省藏醫院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在檢索過程中收集第一診斷為查隆病的病歷,收集時間范圍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主要采集患者的藏醫證候和診斷、藏醫用藥等信息。
1.2 診斷標準 藏醫診斷以《秘訣續補遺》[3]、《臨床札記·札記精粹》[4]、《新編藏醫學》[5]記載的“查隆”病證候為診斷依據,證候主要以頭痛、頭暈、頸后板緊感、心悸、眼花、氣短、胸悶、上身刺痛等,脈象空虛而數,不經按(重取不顯)。尿色青或紅黃,質清。西醫診斷參照《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1]中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收縮壓≥140 mmHg和舒張壓<90 mmHg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
1.3 納入標準(1)藏醫診斷為“查隆病”;(2)系統中第一診斷為查隆病,證候及用藥情況記錄明確的病案;(3)西醫診斷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1.4 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的病案;(3)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案。
1.5 藥物及方劑名稱規范 參照《四部醫典》《臨床札記·札記精粹》《藏藥部頒標準》《藏藥方劑大全》《晶珠本草》《晶鏡本草》《藏藥學》等典籍,將所納入的方劑及其藥物名稱進行統一規范處理。具體如下:訶子、金光訶子、訶子(去核)均統一為訶子;塞北紫菫、鴨嘴花統一為巴夏噶;巖精、五靈脂、渣馴膏均統一改為渣馴膏等。
1.6 建立數據庫 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V3.0”為數據挖掘平臺,在數據模板上錄入對應的疾病、證候、方劑名稱及方劑組成等數據,并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數據審核及校對,再經隨機抽查檢測,以保證數據的準確,為數據挖掘結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將已校對的數據資料上傳到中醫傳承輔助平臺,選擇統計分析、方劑分析、癥狀分析等功能,獲取癥狀和藥物的頻數、關聯規則等。基于K均值聚類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orithm)對查隆病的醫案進行聚類分析,獲得核心藥物組合。
2.1 癥狀分析
2.1.1 癥狀頻數統計 通過癥狀頻數分析發現,錄入的200例病例中涉及的癥狀有63種,其中頻數>10的有20種癥狀,其中頭痛、眼花、頭暈、上身刺痛、氣短居前5位。(見表1)

表1 癥狀頻數統計表
2.1.2 癥狀規律分析 通過癥狀組合分析,“頭痛-眼花”“頭痛-頭暈”“眼花-頭暈”“頭痛-上身刺痛”“頭痛-眼花-頭暈”居前5位(見表2),癥狀組合的關聯規則網絡圖見圖1~2。

圖1 癥狀關聯規則網絡圖(支持度為25,置信度為0.8)

表2 癥狀組合頻數表(頻數≥25)

圖2 查隆病癥狀關聯網絡圖
2.2 用藥情況分析
2.2.1 藥物頻數統計 通過藥物頻數分析,錄入的122首方劑中,使用藏藥320味,應用頻數在20次以上的藥物有25味,其中訶子、木香、紅花、余甘子、豆蔻居前5位。(見表3)

表3 藥物頻數統計表(頻數>20 次)
2.2.2 組方規律分析 系統依據藥物組合出現頻數高低排序,“訶子-木香”“訶子-余甘子”“紅花-天竺黃”“訶子-紅花”“訶子-肉豆蔻”居前5位(見表4),藥對的用藥規則見表5,形成的網絡圖見圖3~5。

圖3 含訶子,毛訶子→余甘子藥物關聯規則網絡圖(支持度為20,置信度為0.8)

表4 藥物組合頻數表(頻數≥25)

表5 藥物組合關聯規則(支持度為25,置信度為0.8)

圖4 含訶子,毛訶子→余甘子藥物關聯規則網絡圖(支持度為25,置信度為0.8)

圖5 含訶子,毛訶子→余甘子藥物關聯規則網絡圖(支持度為30,置信度為0.8)
2.2.3 基于聚類的方劑組方規律分析 對122首方劑數據進行K-means聚類,結合藥物組成分析及結合臨床經驗,將數據點的聚類數目設為“5”,通過迭代求解的聚類算法得出5個核心藥物組合(見表6),并形成聚類分析圖。(見圖6)

圖6 方劑聚類分析圖

表6 K-means 聚類分析核心組合
數據挖掘技術是一種在保持中醫獨特性的基礎上,被廣泛認同的重要研究方法[6]。本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分析,發現藏醫查隆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頭痛、眼花、頭暈、上身刺痛、氣短、心悸、胸悶、頸后部板緊感、口干等。國外調查研究發現有83%的高血壓患者合并頭痛[7]。在國內有一項研究341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現高血壓伴頭痛的占30.5%[8],說明頭痛是原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的癥狀。眼花是長期的高血壓使眼底動脈改變而引起的一種病癥,眼底動脈檢查能夠判斷高血壓的危害程度、治療效果及預后,分析視網膜小血管的重構病變[1]。視網膜微血管異常還可以用來預測心血管病風險。此次研究結果發現查隆病的主要癥狀有頭痛、眼花、頭暈、上身刺痛、氣短、心悸、胸悶、頸后部板緊感等,醫案分析的臨床癥狀和典籍的記載基本吻合,這為臨床上初步診斷該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藏醫查隆病是根據病因命名的,查隆病的病因即為查和隆。根據藏醫經典《醫學所需皆俱》和《秘訣續補遺》等記載,查隆病是“恰協隆”和血的功能紊亂使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或血液內在因素發生改變所致的一種疾病[9]。《四部醫典》記載:“恰協隆”主要位于心臟,在全身運行,可推進循環,主司四肢舉止、屈伸、行走等運動,閉合口眼等孔竅,司語言和思考。即身體的基本運動、大腦的學習思考都依賴于“恰協隆”的作用[10]。另外心臟運送血液等精華遍布全身,須“恰協隆”的功能正常。若心臟中的“恰協隆”功能發生紊亂,將導致心臟推動血液的能量發生改變,并出現相應的癥狀。因此,調理“恰協隆”是研究和治療查隆病的主要環節。
本研究分析了200則醫案的用藥規律,結果表明藏醫治療查隆病最常用的藥物為訶子、木香、紅花、余甘子、豆蔻、肉豆蔻、天竺黃、丁香、藏木香、蓽茇、沉香、毛訶子等。其中訶子在藏醫中被稱為藏藥之王,是藏醫方劑中使用最多的藥材。其六味俱全,具有平衡三因、調和諸藥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訶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促進血管新生、保護腦細胞的作用,在心腦血管疾病中可抗氧化、抗炎、調節血脂[11-12]。木香味苦,辛,性溫而平,可調節查隆紊亂,溫中和胃,行氣止痛,主治培根熱癥、高血壓、腸鳴腹瀉、腹胃脹滿、食欲不振、胃潰瘍等[13]。紅花味辛,性溫,具有活血、散瘀、通脈作用,主要用于治療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及各種血管阻塞疾病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紅花具有降壓作用,紅花煎劑及其乙醇提取液等均可降低動物血壓,且持續時間較長[14]。余甘子味酸,性涼、銳,清熱涼血,主要用于治療血液病、培根病、赤巴病、肝膽病、頭發脫落等[15]。現代臨床研究發現,余甘子可治療消化不良、糖尿病、高血壓、骨節疼痛、肺炎等多種疾病[16]。豆蔻味甘、辛,性潤、溫、燥而銳,益氣養血,清熱解毒,健胃消食,溫腎壯陽,調和諸藥,用于治療各類身體虛弱[13]。肉豆蔻是治療心臟類疾病的常用藥物,可消隆、溫胃、消食,主治各種心臟病、隆病。現代藥理表明,肉豆蔻對大鼠主動脈血管平滑肌收縮有抑制作用[13]。天竺黃味甘,性涼、銳,清熱消炎,可治肺炎及各種瘡腫,且有止痛作用,常用于治療查隆病引起的胸前后疼痛[17]。丁香味澀、辛、苦,性溫潤、穩,重祛風寒、溫胃、消食,主治各類隆病、寒證、脈病、呼吸困難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丁香有保護胃黏膜、抗缺氧、抗凝血、抗菌、祛蟲等作用[13]。藏木香味辛、苦,性溫,健脾和胃,調氣解郁,止痛,可治療查隆紊亂疼痛、慢性胃炎、胃腸機能紊亂等癥[18]。蓽茇味辛,消化后味苦,性溫、糙而尖,溫胃散寒,利肺,消食,治一切隆病、“培根”與“隆”的合并癥[18]。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缺氧、降血脂、抗心律失常、抗菌、抗病毒、抗潰瘍作用。沉香寧心、通脈、降氣、溫中、溫胃,主治心臟病、脈熱病、氣逆喘急、吐瀉、心腹疼痛等[17]。藥理研究表明沉香具有抗菌、鎮靜、止喘作用。毛訶子味辛、甘,性平,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收斂,可調和諸藥,用于治療各類身體虛弱及各種熱證[19]。
根據以上藥物功效分析,大多藥物具有治療隆病、治療心臟病、通脈等作用。另外還發現查隆病的高頻藥物多具有祛隆、養心、活血清血等功效。由此可知,藏醫主要通過祛隆養心、調和氣血等方式治療查隆病,從而達到平衡三因的效果。
在不同藥物組合中,用藥均以溫中行氣為主,但配伍不同藥物時同中有異。“訶子-木香”主要配伍調節查隆紊亂、行氣止痛、活血通經、清熱之品,主要用于平衡三因,從而治療查隆紊亂引起的脘腹疼痛、血熱證等。“訶子-余甘子-毛訶子”是很多藏藥的基礎方,《四部醫典》有140多種方劑包含以上藥物,用于治療40多個病種[20]。3種藥物是藏藥三果湯的組成部分,是放血療法必備的藥物,具有分離壞血與正血、清熱生津、滋補明目、抗衰老、調和氣血、行氣止痛等作用,其配伍主要用于治療查隆病引起的頭痛、頭暈、上身刺痛、心悸氣短、胸前后疼痛等。由此可見,治療查隆病的不同藏藥經過組合搭配能達到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效果。
由于藏族群眾世居高原,習慣用高脂飲食,并有喜食酥油茶及飲酒等習俗,導致查隆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隨著海拔的上升,缺少鍛煉、大量攝入高脂飲食等危險因素,高血壓的發病率明顯上升。以往研究結果發現藏區的高血壓有發病率高、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等特點[20-22]。所以整理查隆病相關的文獻典籍,挖掘其核心藥物,驗證核心藥物對查隆病的作用機制,有利于進一步發揮藏醫藥的特色,提升查隆病的防治水平。